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座高楼没有梯子,平常人是不可能上去的,因为没有飞翔的翅膀;没有脚手架,座座高楼不可能拔地而起;探究课例的引导“支架”也是如此,它们正如一级级阶梯,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探究课例的适用对象一般为学生,一群能力、兴趣各异的学生,而非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开展研究时会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研究条件限制;另外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决非如科研人员一样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因此,设计者就应充分预见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学习思路的引导;针对学生求知过程的疑点,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求知欲和信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提高在实践和探究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以三年级数学《年、月、日》一课来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浮力"是学生备感困难的知识点,学生对其中的许多内在联系不容易理解.这里以一节<浮力>复习课为例,尝试利用Java互动程序担当学生从"具体"迈向"抽象"的支架,以求在教学中取得突破. <浮力>的教学设计重点参照了维果茨基(L.S.Vygotsky)的支架理论(scaffolding,也称脚手架)中"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来协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的主张,把课分成Part Ⅰ和Part Ⅱ两个部分,学生进入这两个部分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渐进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初中化学《双氧水制氧气》一课为例,分享课前如何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如何基于真实情境,创新完成内化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学习思路的引导;针对学生求知过程的疑点,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求知欲和信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提高在实践和探究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以三年级数学《年、月、日》一课来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学习不系统、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文章构建"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提供了学习路径引导、学习动力激发、学习问题发现及学习效果评价等功能.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信息更新速度快、方向分支多、知识非常琐碎的学科.而当前的职校计算机教学存在职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职校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因而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广泛地采用"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自己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8.
余佩芳 《福建电脑》2013,(6):199-201
支架本意是建筑行业中脚手架,在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去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知识,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对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另外,新版教材"内容标准"中规定必须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的八个基本的化学实验,其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课程内容中必须完成的基础学生实验之一,这对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加强以化学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微课"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在中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开设"微课",有利于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本文结合"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就"微课"如何融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中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没有哪句话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能深刻揭示教育的真谛,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仅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网络探究课例的任务设计就必须体现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只让学习者收集信息,而是培养学习者应用信息的能力,为学习者的分析、综合和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有效资源 课程整合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信息技术、音乐、科学、美术、语文、数学、英语等,而知识涉及面很广,这成为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的一大障碍.在网络教学中,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将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信息综合在一起、交互传递,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授课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初三学生存在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同时又具有强烈探究欲望的特点,准确地捕捉了"原子空间结构和原子中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这一学生学习障碍,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运用电脑软件通过虚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整合课堂资源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结构模型,从而形成清晰、直观的原子形象,将信息技术和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为解决化学微观粒子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一个成功范例.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依次递进的探究过程,每个过程教师设疑和引导恰当、自然,符合学生实际;每个过程均采用了对比、推理和演绎的实验方法,比如,在探究得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结论后,教师介绍当年卢瑟福进行了一些猜想,让学生猜猜"卢瑟福当年可能做出哪些推想",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挑战先贤的热情和欲望.  相似文献   

14.
学习支架可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创客教育提供有效帮助。本研究阐明了学习支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某小学创客校本课程中《3D打印》一课为例,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适用的支架类型以及支架的设计目的和应用形式,探究支架式教学在创客校本课程中应用的有效机制。最后作者针对创客教育中不同支架类型的使用提出建议,以期为支架式教学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项目教学法是新时期素质化教育与课程改革的产物,以研究项目为核心.将其应用在"Asp.net程序设计"课程中,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还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教学目标等情况,选择恰当的探究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提升"Asp.net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课例概述 病毒 课例"病毒"(见本刊第89页)是英国人Jill Stubbs设计的用于小学1~6年级的科学、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内容.该课例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和有趣的"游戏",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让学生通过因特网及基于计算机的交互式书籍调查有关微生物、病毒和细菌的信息,以达到使"学生能够识别微生物、病毒和细菌是如何扩散的;明白通过恰当的免疫措施,我们能够避免某些疾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适用于小学四、五年级自然(科学)学科 本课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为学生开发的标准的WebQuest、MiniQuest或者Big6,而是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为教师开发的一个课例,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课例所体现的学习策略是,通过对现实重大问题--"非典"病原体可能宿主果子狸的有关讨论,引发学生对动物、植物以及大自然的关心,进而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活动去了解珍稀动植物生存的现状,培养学生关心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科学老师要提高自身的探究实验教学能力,特别是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本文将就如何培养科学专业学生探究实验教学能力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为更好地适应知识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微课"势在必行.当前有些教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无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性格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出发,科学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育辅助手段,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方案设计思想 学习理念/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机器人模型拼装、编程、控制和调试的实践过程中去体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去创新,引导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