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部在职业院校中推行"1+X"证书制度。本文主要对"1+X"证书制度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船舶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究了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船舶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与措施。通过重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学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提高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的现代综合性产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品是由船体结构、机电设备和控制系统集成、焊接技术支撑,多专业、多工种、多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复杂制造业。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对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执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本文针对船舶与海工产业升级变革的现状,为了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对五年制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进行了架构,专业群包含船舶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智能焊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专业,形成了以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生产、检验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为主线、以船舶与海工装备生产过程、智能焊接技术、智能制造应用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纽带,按照“体、机、电”船舶建造逻辑为原则的五年制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并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建设、课程革命、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五年制高职船舶工程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造船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海防力量的强弱,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我国造船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而船舶工程技术现行的职业标准对行业人才需求有着指导性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势必受到现行职业标准的影响,应以职业标准为引领,深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完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船舶生产设计等课程标准,制定职业技能大赛方案,探索职业教育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教学改革新途径,使教学改革根植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严格规范之下,使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大连水产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与依据,阐述了改革的思路,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并根据近年的实践,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为进一步培养适应动力和船舶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大连水产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与依据,阐述了改革的思路,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并根据近年的实践,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为进一步培养适应动力和船舶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展龙  金立从 《中国机械》2014,(23):162-163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船舶生产设计、船舶制造检验等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实用性是该专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因此,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本文以传播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造为研究基点,分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基础,并研究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构建,最后论述在课程体系当中应运用融通的相关职业标准。  相似文献   

7.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骨干院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标产品、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多模块、分段式、弹性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其它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互联网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完善计算机工程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对船舶工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与互联网的连接,推动船舶行业快速发展。基于此,根据船舶行业技术信息需求,对船舶工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研发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已经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工程专业认证,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因此,有必要进行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船舶原理”课程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涉海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针对工程专业认证需求,结合广东海洋大学的具体情况,对“船舶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了若干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船舶原理”教学的若干方法与建议,对指导涉海高校进行“船舶原理”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核心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发展及学生素质。文中从船舶辅机核心课程内涵出发,分析了船舶辅机教学现状,针对船舶辅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船舶辅机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结果表明,船舶辅机核心课程建设方案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国际间互认,已成为平等交流和人员互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与国际接轨,建立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成为了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国际上对各类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船舶动力专业方向特点,结合本校课程设计的实际状况,对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分别进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真正实现课程设计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仪表技术》2012,(11):33-33
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自控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9月28日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2012年会暨仪表与自动化工程技术应用交流会"。来自核电、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纺织、轻工、机电、建筑、船舶、工程化学等设计院所以及国内外著名自动化控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海涛 《机械管理开发》2008,23(1):170-171,173
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目标出发,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对交通专业《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机械工程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文采用RFID技术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船舶生产物流管理过程中对中间产品、车辆等要素的感知问题。同时,对该技术在实际船舶生产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抗干扰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在国内骨干船厂的实践证明该方案在提高船舶生产物流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武重集团近日宣布:代表我国船舶加工设备高、精、尖水平的CKX5680数控重型螺旋桨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研制项目获得成功。这是由武重承担、华中科大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镇江船舶螺旋桨厂参与研制的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该课题定位为“解决我国现代船舶关键零部件加工之急需的高精尖战略装备”。据介绍,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历时3年研制成功的这台“巨无霸”设备,其加工工件最大回转直径为8000mm,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了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船舶制造的实际,提出了船舶维修设计原则,进行了维修设计的效能分析.在维修设计中,应该坚持系统性和全面性、坚持全过程和全寿命、坚持决策支持和服务优先.开展维修设计研究,对加速推进船舶设计标准化、改革传统的船舶维修模式、实现全寿命维修质量管理、提高船舶维修水平和软件系统质量,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前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为我国船舶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焊接作为船舶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仅影响船舶制造质量,而且影响造船周期,因此船舶制造中焊接的高效化、自动化是实现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此,本刊特邀请船舶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船舶制造中的高效焊接技术进行探讨,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9.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机化服务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也是发展先进农业工程技术的排头兵。通过阐述德宏州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管理与经营模式,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成效、装备与技术的需求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工程素质培养环节薄弱等问题,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层次、分类别、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现代工程技术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比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针对机械类专业、近机类专业和非机类专业学生,按照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开展工程实践教学,适应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对农理经管文法类学生大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出了积极探索,该研究将为中国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