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切入点,农村空间形态研究是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的关键和基础.文章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问询讨论、规划设计对会泽县大桥乡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寻滇东北地区传统农村聚居地特有的聚居形态与意象,运用认知地图方法和空间句法理论,对村落空间属性进行空间分析,揭示聚居地空间形态和表面的深层空间特征和村庄用地扩展的主导驱动因子,总结提出“连片扩展型”、“融合扩展型”与“优化扩展型”三种滇东北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的扩展模式,引导农村用地的合理扩展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对其生成环境、整体空间结构、街巷空间布局、院落空间形态以及环境设施等的分析,对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再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自然与人文双重影响所形 成的宝贵财富,其空间形态独具一格。本文以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选取整合度、选择度、 协同度、可理解度四个主要变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公共空间位置、水系分布等物质空间环境存在的 内在关联性,并根据分析结果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村落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可持 续发展和保护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梳理了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传统因素及新生因素,从村落景观的完整性、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地缘关系的领域性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传承村落精神的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鲁中山区不同种类的泉水村落的现状调查及空间特色的分析,总结了不同地理环境之中的泉水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形态类型;分析了泉水利用方式对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联影响;阐述了鲁中山区泉水村落环境特色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应加强村落泉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村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乡村聚落,在目前传统村落研究趋向数字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下,本文选取黄山市1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构建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态数据库,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历史文化名村社会经济文化属性数据库,综合分析14个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影响黄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空间形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因素综合作用于村落形态。本文通过运用GIS对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使规划者通过掌握历史村落形态变化规律来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对这类型的古村落保护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其空间演变规律。运用ArcGIS与SPSS软件分析浙江省636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得出浙江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表现形式为:在空间上,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在各种影响因素中,道路、人口密度、年平均气温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总体来看,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呈双核集聚式;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传统村落数量偏多。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呈负相关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是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工作。运用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唐模古村进行空间解析,利用量化后的空间分析结果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区划划定、街巷路网调整、功能结构布局等重要规划内容提供了依据。廓清了空间句法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应用的若干问题,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线和修正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展览建筑的庭院空间承载多样功能,如室外展览、艺术集市、植物展示以及休憩娱乐等,这些活动与室外风环境息息相关。然而在现有的设计方案推敲中,庭院的大小和布局形态主要依赖建筑师的主观经验,缺少庭院设计与室外风环境的相关性思考。本文对48例国内外知名展览建筑的庭院面积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散点曲线拟合,得到展览建筑的首层建筑面积与庭院面积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对展览建筑在设计方案阶段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5类典型布局模型,以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条件(以杭州为例)为依据进行风环境模拟,通过适宜风环境的面积占比和测点风速的稳定性来评价建筑布局对庭院风环境的影响。总结得出,U型围合(东向庭院)、分段围合(西向庭院)和分段围合(东向庭院)的适宜风环境区域占比基本稳定在99%左右,可以提供较理想的室外观展空间,其中U型围合(东向庭院)的测点方差值较小,庭院风速变化更稳定,符合室外观展的风环境需求。本研究为创作具有良好室内外布局和适宜风环境的展览建筑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指农村居民在悠久历史演进过程中与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综合体,是我国农耕文明、地域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代表之一.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陕南地区1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经济条件5个方面的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的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为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大致呈现“周高中低”和“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2)空间环境在一级指标层中权重最大,是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因子;(3)各一级指标中生态环境、空间环境和经济条件呈现正相关,文化环境、社会服务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直以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方向,地理探测器在空间分异方面的分析能够有效刻画影响因子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关系.因此,本文以整体性和关联性研究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核密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构建了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了传统村落在多尺度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在地域文化影响下,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沿黄、沿边分布特征;(2)黄河晋陕沿岸传统村落局部分异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且多为双因子增强型.同时,通过对于主导因子的识别与解析,对未来黄河晋陕沿岸已有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以及潜在传统村落识别与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传统村落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认可,其保护也因此广受关注.传统村落门户空间因其位置突出、空间构成复杂、历史上曾经承担过重要的职能,且修建时往往倾注了全村的力量等原因,而成为村落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蔚县暖泉镇4个传统村落的门户空间为研究对象,历经多次调研,从空间构成、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三方面对门...  相似文献   

13.
通过ArcGIS10.0软件,运用空间分析法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整体为离散型,部分区域为凝聚型;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湘西州、郴州、永州、怀化4个市州,其他地区分布较少;且多沿河流、道路分布;从地形、海拔、坡向、河流、村落可达性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分别探索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海拔对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影响最大,位于海拔500 m以下的传统村落为188个,约占湖南省传统村落总量的73%。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街巷肌理和建筑组合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对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内涵的价值体现和形成作用,是传统村落更新改造和功能活化的关键。本文运用空间句法技术,以绩溪县仁里村为例,用轴线地图拟合村落空间,计算空间句法整合度等指标,并结合调研得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仁里村传统空间的形成与现代空间的演变均与人的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村落外部道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割裂,外来游客与村落原住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未能较好融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落空间的衰败。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从步行空间构形、街巷院落功能、村落整体效率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村落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如何通过选择合理的布局方式来改善建筑群内的风环境,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风洞试验,对整个建筑群的流场进行了测试以获得整体的风环境状况.通过研究风速比和布局参数、风向角的关系给出了便于设计应用的风速比等值线图.引入了行列式建筑群的无量纲布局参数的定义,以便于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了最小化最大风速比和最小化非期望区域面积的两种优化设计理念,并应用这两种优化理念确定了小区的合理布局参数,改善了风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晋中、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比较,着重分析了社会及文化因素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组成及布局的影响,以期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的规律从文化层面给予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我国常见的格网式布局村落的空间功能和形式,通过卫星遥感地图,对农村格网式布局所表现出的形式及问题进行了较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格网式布局易导致村庄空间结构均布化、机械化,从根本上阻碍了农民生活空间品质的改善.格网式村庄的空间改造应在整体布局上向空间结构化与功能分区化改变,在局部空间上应逐渐强调有意识的变化性,这样的改造有利于村庄功能的优化和环境品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营建活动是围绕自然山水和人文秩序展开的,其对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影响。为客观认识国家级传统村落丹溪村的空间形态特征,文章在对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借用分形理论及空间句法,结合ArcGIS与Depthmap软件,分别获取该村各类用地、新村和老村的盒维数及村落的整合度。结果显示:从拟合优度R2看,村落整体、各类用地(除生产用地外)、新村、老村的值均大于0.996;从分维值看,村落整体、各类用地、新村、老村的值均在1.6左右;从空间整合度看,村落全局整合度平均值为0.5387,整体整合度较低。由此可见,丹溪村的村落空间具有分形特征,村庄用地较为紧凑和高效;村落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也存在交通可达性不佳、空间活力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给传统村落形态更新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视角。文章引入“基核”的作用机制,探讨“空间基核”的概念、特征和应用,并以福建省琴江村落形态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形态更新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及空间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及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变化的理论 ,对武汉市 70年代末以来发展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 ,同时也分析了这一时期城市用地结构、用地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分析表明城市用地结构及用地布局的变化受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分析中发现城市用地布局及空间形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预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武汉市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以及城市用地结构、空间形态变化趋势 ,提出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从圈层模式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