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阐述汽车防碰撞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和工作原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当运行前方的障碍物对汽车构成危险时,该系统能够自动采取制动措施,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从而增强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车辆混合行驶及驾驶员违规操作,在高速路或山区道路极易导致追尾事故发生。结合碰撞相容原理,结合国标规定对载货汽车后下防护装置功能进行设计,降低追尾碰撞过程中对乘用车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针对汽车AEB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碰撞时间的控制算法.研究选取车辆碰撞时间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输出的期望减速度来确定各车轮上的制动力矩,从而提高车辆的纵向行驶安全性.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采用CarMaker/Simulink联合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并选取C-NCAP(2018版)AEB系统的追尾评分场景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试验较好地验证了AEB系统算法的有效性;根据碰撞时间可以准确预判危险程度,使车辆保持在合适的安全车距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建立了汽车主动防侧倾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汽车主动防侧倾稳定杆模型,设计了PID侧倾稳定控制器。在CarSim软件中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该汽车主动防侧倾系统的MATLAB/Simulink和CarSim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向稳定杆相比,汽车主动防侧倾系统能够明显减小车辆车身的倾角。最后通过实车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证明了汽车主动防侧倾系统能有效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5.
汽车追尾事故在整个交通事故中占很大的比例。从汽车智能化防追尾碰撞系统的具体组成、常见类型以及智能化防追尾碰撞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汽车追尾事故在整个交通事故中占很大的比例,本文从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的具体组成、常见类型以及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王伟  陈慧  李一染  吴珂 《机械设计》2007,24(9):50-54
无人驾驶技术在减轻汽车驾驶员操纵负担和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开发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具有自动寻迹行驶和遥控行驶两种模式,其采用光电传感器自动辨识行驶轨迹,实现车辆的自动寻迹行驶,在行驶过程中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检测车前和车侧障碍物信息,具有防碰撞功能.  相似文献   

8.
追尾碰撞事故易导致前车乘员的挥鞭伤,从而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损失。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在追尾碰撞发生时,适度减小头枕与头部的水平距离可以降低挥鞭伤的程度。为弥补传统纯机械主动头枕响应滞后的不足,采用机电结合的方法,根据感知系统提供的信息,判断行驶安全性,并提前启动主动式头枕,从而保护乘员。根据主动头枕的控制策略,提出头枕控制的算法流程,并建立了追尾碰撞的数学模型,得出前后车不同行驶状态下的最小安全距离表达式,分析了模型中关键参数的随机性与动态性;借助安全裕度开关指标实施控制操作,并以算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机动车辆行驶中的防追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测距原理的新型智能防追尾安全测控仪研制方案。设计了超声发射和接收传感电路实现车距的快速测量,采用单片机实现测距精度的提高和车距变化率的计算,设计了油门节气门开度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实现车速的自动辅助调节。在软件设计中采用了嵌入式C语言和汇编语言代码的混合编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测控仪的鲁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测控精度高、可靠性强,能够有效降低行驶车辆追尾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驾驶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目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了世界各大车企以及汽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基于其重要子系统:车路协同系统(CVIS),提出了二自由度动态防碰撞模型,并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提出了误差补偿半径的概念,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单自由度即纵向防碰撞模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的一部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提高车辆应对潜在碰撞危险的能力。若车辆前方出现潜在安全隐患时,驾驶员没有采取制动措施或者施加的制动压力太小不足以避免车辆发生碰撞,系统将协助驾驶员进行制动以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为使车辆停止,常采用某一固定主缸压力来使车辆减速,压力太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不理想,汽车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制动压力太大时,突然施加的制动压力会使乘坐舒适性大大降低。为汽车提高紧急制动系统在保证汽车制动安全性前提下制动的驾乘舒适性,通过分析汽车紧急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提出了以两车的安全行驶距离为目标,以相对速度和两车间距为输入,以主缸制动压力为输出的模糊控制策略。为此采用Simulink软件与Carsim软件联合仿真的形式建立了紧急制动系统模型,并对汽车紧急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和汽车紧急制动时的舒适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模糊控制下的汽车紧急制动系统能够实现汽车制动时在保证汽车安全性的同时兼顾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汽车自动驾驶控制中,针对车辆运行前方避免碰撞事故发生,车辆实现减速及自动转换车道控制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利用毫米波雷达对车辆运行前方车道车辆情况进行监控的设计试验方案,通过图像处理对左右侧位车道车辆情况进行检测,判断寻找左右两侧适合避险车道,实现车辆运行中自动转换车道的控制系统,达到防止车辆行驶事故出现的主动安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汽车防碰撞预警的准确性,拓宽预警系统的适用范围,提出一种基于改进Berkeley模型的汽车防碰撞安全预警算法。该算法采用ZigBee无线通信采集车辆运行状态信息,利用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对反应时间、制动起效时间、前车车速进行预处理,分析前后车辆运动参数状态,推导出安全预警距离计算公式,从而实现汽车的防碰撞预警。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基于MATLAB对改进的预警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提高预警准确性,满足不同制动减速度情况下的预警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公路车辆安全行驶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智能型车辆主动安全系统;该系统具有两种工作模式:预警模式和巡航模式。预警模式采用"两级报警"及"自动制动"方式以避免车辆发生纵向追尾事故;巡航模式是在良好路面采用"恒速"巡航方式来降低驾驶疲劳程度,从而间接避免碰撞发生。两种模式的切换是通过模式转换开关实现的。经对系统性能进行模拟评价,并对"恒速"巡航模式进行仿真,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目前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汽车制动防抱系统、汽车驱动力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汽车主动悬架、汽车四轮转向系统)上所应用的液压执行器,并重点分析目前先进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上的液压执行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及其高速响应的性能特点。ESP所使用的液压执行器的响应速度在10 ms以内,其响应特性与液压执行器的各部分结构参数、被控车辆制动系统的参数等有紧密的联系,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介绍所采用的对汽车制动防抱系统液压执行器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和参数匹配的建模分析方法,此方法同时也适用于对其他类型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与参数匹配。最后对未来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执行器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吕彩霞  高玉霞 《山西机械》2012,(5):153-154,157
运用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研究了基于雷达、自车传感器和单片机控制的汽车电控主动安全系统,并且在自动制动系统方面做了深入研究。该系统可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车载平台的主动安全防护的车辆侧翻预警系统,通过传感器对汽车行驶时的角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监测,利用改进Sage-Husa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汽车实时侧倾角,当监测到车辆侧倾值达到侧翻指标门限值时,系统发出报警提醒驾驶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预防汽车侧翻事故的发生。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有着良好稳定的预警性能,能够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8.
汽车安全行驶的智能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汽车行驶的主动安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智能化制动系统的基本构成、车辆行驶环境的识别原理,推导出了详细的行车安全距离测算公式,给出了自动执行控制机构动态调整安全行车距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机电信息》2005,(22):25-25
来自国家标准委的消息,我国将于近期出台9项有关汽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动态侧面碰撞与被“追尾”乘用车的燃油系统防泄漏和防火性能都首次被写进强制性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应能根据路面状态的突变自动地调整安全距离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魔术公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车轮动力学参数识别路面的方法,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分别对汽车行驶在高、低附着系数路面和组合路面上避撞系统的工作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识别的路面状态与实际路面一致性良好,具备路面识别系统的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对路面具有自适应性,其安全性高于没有路面识别系统的避撞系统,从而有效避免了变路面上汽车碰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