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信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通信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国内外标准、电磁兼容性的成因、研究解决方法及国内通信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现状。  相似文献   

2.
本从变电站内电磁干扰的原因和变电站抗电磁干扰的措施等方面进行 分析,介绍了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结合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分布式系统脆弱性理论,提出网络环境下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形式化定义,构造表征攻击过程的脆弱性状态图;参考指数分布特性,以脆弱度因子和等效攻击代价为参量,定义了状态转换的脆弱度函数;并按照脆弱性状态图的连接方式,定义了4种类型的脆弱度计算模型.进一步考虑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特点,设计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的脆弱度因子量化方法.根据IEC 61850标准构建了评估算例,通过不同安全方案下的脆弱度计算比较,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量化系统脆弱度,对安全策略制定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发、变电站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干扰源和干扰的传播途径,提出了干扰的计算方法和防护措施,并对发、变电站中计算机的接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在变电站微机监控和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远程通信实现了变电站与上级管理部门间管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相似文献   

6.
1 概述电力变电站通信系统电源随着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其配置作了一些变化;但仍有一些站(所)沿用过去的配置,使得通信系统存在可靠性差,维护工作量大等不足,给电力生产带来安全隐患,迫切要求对这部分进行改造,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电力系统变电站通信电源过去一般采用两种配置:一种为带蓄电池和充电器的48V直流供电系统,如图1 ;另一种为专用逆变器的供电系统,如图2。图1 带蓄电池和充电器的48V直流供电系统图2 专用逆变器的供电系统第一种方式,系统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且维护量大。第二种方式,专用逆变器将操作电源直流2 2 0V变为交流2 2…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变电站自动化中多种不同通信方式设备之间的通信,提出了一种具有多种接口的可靠、高速的智能化通信单元。此单元依靠单片机技术实现,负责和不同子设备进行实时的信息传输。论文对该单元的软、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关键是通信技术的实现。本文从分析当前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通信技术的功能、要求、实现方式及发展方向。总结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应以现场总线通信网络为实现手段,集成标准通信协议,保证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怀、开放性的要求,并且随着国家电力数据网(SPNet)的建设,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技术也将引入网络技术,成为信息化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内的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  张辉  华栋 《电力建设》2002,23(2):32-0
变电站是一二次设备最集中的场所,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开关的动作,雷电流的出现以及二次电缆间的电磁耦合都会对二次回路产生干扰,特别是引进微机监控和保护设备后,电磁干扰问题更不容忽视。海南省几个变电站改造,采用在互感器原、副绕组间装设屏蔽层,加装浪涌吸收器,采用多层电缆并将电缆外皮多点接地,以及对控制室信号线和计算机室进行屏蔽等抗电磁干扰措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通信网络性能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谷米  贺仁睦 《电网技术》2000,24(6):70-74
变电站通信网络性能是影响变电站自动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变电站自动化对通信网络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靠性,二是速度。章以竞争性网络LonWorks为例,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随机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通信网络的仿真模型。在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之后,利用仿真模型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从而为选择合适的网络参数,更好地发挥通信网络的舆能力,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的性能和可靠性提价  相似文献   

11.
郝阳  贺立斋  张建华  徐光 《电力建设》2011,32(10):23-26
对750 kV变电站同塔双回进出线段线路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进出线段同塔双回线路为模型,分析了相导线间距离、分裂导线的根数、分裂间距、分裂导线子导线直径、导线对地高度等因素变化对导线表面电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变电站同塔双回进出线段线路周围电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工频短路时的电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电站的电磁环境威胁二次系统的安全运行,为分析变电站工频短路时的电磁环境,采用现场测试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工频短路时产生的空间电磁环境和传导电磁干扰。工频短路时变电站内短时电场强度达到22.6kV/m,短时磁场强度可达到1000A/m,对弱电设备的影响值得关注。500kV变电站站内单相短路接地试验表明,二次电缆如果与母线平行敷设,二者之间的电磁耦合强,二次电缆的芯线对地的骚扰电压可达4.5kV;而与母线非平行布置,二次电缆的芯皮电位差可控制在>1kV,主频率为几~几百kHz。理论分析了电缆结构参数对二次电缆芯皮电位的影响表明,屏蔽层编织角在15°、45°、55°、65°、85°左右将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工频短路时二次电缆的芯皮电位差与地电位升有直接的关系,将地电位升限制<5kV时,施加在屏蔽层双端接地的二次电缆上的芯皮电位差最高可控制<2kV绝缘耐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特高压变电站的电磁环境及电晕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1000 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投入商业运行,3个特高压变电站集成了大量高压和二次设备,电磁环境复杂。如果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严重,就可能会影响附近无线电台站的工作及周围居民和变电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于此,对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2个变电站及1个开关站电磁环境作了实测。结果表明:3个特高压变电站围墙外的无线电干扰水平满足环保要求、围墙外可听噪声与500 kV变电站水平相当、工频电磁场水平比500 kV变电站水平略大。通过数值计算及试验研究,提出了变电站可采用合适尺寸的管母或软母线型式,合适的金具型式等方法降低特高压站内电晕放电引起的无线电干扰水平及可听噪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山市6个110kV变电站工频电场、磁场、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监测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110kV变电站环境影响问题,得出在人口密集区建设110kV变电站工程可行性结论,并就降低110kV变电站工程电磁环境影响和声环境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晏锋  李永斌  吕迪 《青海电力》2010,29(3):12-15
介绍了110 kV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从数字化变电站通信要求出发,分析了适合110 kV数字化变电站的组网方案。经过对比分析各种组网结构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为满足结构上的功能冗余和网络容错、信息数据传输的实时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提出了一种综合多种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田世杰 《吉林电力》2011,39(2):20-22
针对变电站开关动作时产生的瞬态电磁环境改变对线路及电气设备的影响,采用通过实验室试验,电磁脉冲模拟器(EMP)模拟开关操作时的瞬态电磁环境,分析传输线及电气设备受到电磁干扰的情况,提出对变电站的电气设备的抗扰度实验应增加瞬态电场测试,以及二次电缆屏蔽层应双端接地并进一步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陡降大电流形成的高梯度强磁场的产生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电磁干扰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智能配电设备遭受电磁干扰的现象与表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试验,证明了陡降大电流形成的高梯度强磁场是影响智能配电设备运行安全的重大电磁干扰源,提出了运用数字量替代模拟量、光纤传输技术、空间方位分离等技术措施和时间闭锁分割、频率划分与滤波、吸收与旁路等技术方法,或将这些抗干扰措施进行优化组合,系统性解决和消除此类干扰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GOOSE通信方案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列举了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通信方案必须重视的一些约束条件,指出了与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工程方案的可操作性、GOOSE通信应用范围相关的要素,提出了保护信息的分类方法和优先级的划分原则,分析了GOOSE应用对现有设计习惯的影响.为了同时兼容数字化变电站设计过程与传统变电站设计过程,提出了"虚端子"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分析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和展示城区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参数水平,设计并实现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智能实时监测系统,详细阐述该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构成以及功能实现,总结该系统的功能特点,该系统在电网环保领域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张广平 《电力建设》2013,34(3):36-40
对甘肃省境内工业污染或碳化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地区、干湿循环地区、冻融循环地区、盐渍土侵蚀地区的11座变电站建构筑物的混凝土破坏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通过试验分析获得与混凝土耐久性相关的各项技术指标。结果表明:地基土及地下水中的金属、非金属离子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寿命,从宏观上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剥落、破损。针对上述问题,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和补救措施,可为甘肃省境内高寒恶劣环境条件下变电站建构筑物耐久性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