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华春 《山西建筑》2009,35(29):30-31
主要研究了城市滨水区的两种开发模式,即更新型开发模式和保护型开发模式,试图通过对宁波城市滨水典型区域及现有开发成果的分析比较,以期为宁波未来的城市滨水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姝妍 《山西建筑》2006,32(17):16-18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普遍存在的开发趋同,缺乏特色的现象,从滨水区资源分类与开发模式等方面谈如何使滨水区在开发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以镇江市滨水区开发为例,对滨水区的特色开发提出了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美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而20世纪70年代北美一些城市已经较好地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本文通过对巴尔的摩和维多利亚这两个北美城市内港开发复兴的阐述,着重分析了它们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城市进行滨水区开发时,可以在开发模式、规模、开发管理和设计方面借鉴北美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更新发展中最有潜力的地区.成功的滨水区开发能有效带动城市的再发展。通过对巴塞罗那城市滨水区的发展演变和再利用模式的分析,阐述了不同时期的政策决策对滨水区开发的影响,并总结了公共政策的几大特征,提出从公共政策角度实现滨水空间的本质回归是我国滨水区成功再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国敏  王晓鸣 《规划师》1999,15(4):124-127
作者分析了汉口沿江滨水区的地段特征,结合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建设经验,提出了沿江滨水区开发利用的目标效益和模式的定位。同时,也对滨水区开发建设的现有法规体系进行剖析,提出了制定法规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完善现有法规体系的几点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历史滨水区更新中的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曦 《新建筑》2005,(2):72-75
针对城市历史滨水区更新中出现的游憩化趋势,从历史滨水区旅游开发的角度,结合实例研究了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及结合点,提出了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并剖析了这种模式的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7.
公私合作进行滨水区开发:以美国托莱多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美国托莱多滨水区开发中的开发背景、公私合作和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析,总结了滨水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滨水区开发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不同代表性的中国滨水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及与国外相应发展阶段的案例进行比较,提出:在城市发展转型期,滨水区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整体空间结构调整、“人”的价值回归、地方文化特色的强化、城市生态修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滨水区建设得到普遍重视,滨水区开发项目可谓“遍地开花”的背景下,本文梳理和强调“价值”认知,最后提出当前评价滨水区建设是否成功的五项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美国托莱多滨水区开发中的开发背景、公私合作和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析,总结了滨水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滨水区开发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丹  彭文俊 《山西建筑》2008,34(10):42-43
通过对一些国外“滨水城市”成功案例的特点总结与模式分析,结合苏州环古城资源现状,得出苏州环护城河滨水区开发可借鉴的模式,进而就姑胥桥至干将桥段滨水区城市设计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萌 《山西建筑》2005,31(5):11-12
介绍了城市滨水区概念和城市滨水区设计开发的分类,并对当今国外城市滨水区发展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国外滨水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根据我国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对策,总结了我国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研究和对西安市灞河生态区开发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目标,以形成城市新的生活与游憩空间。  相似文献   

13.
钟华 《山西建筑》2010,36(35):44-46
简述了世界范围内的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建设的经验以及滨水区景观开发的需要和可能性,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滨水区城市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及国外滨水区开发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于指导滨水地区和整个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永盛  徐盼 《城市建筑》2013,(24):59-5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滨河区被大量开发。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对城市滨河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成为当前景观设计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特点进行了概述,并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滨河景观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汉口沿江滨水区亲水空间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镇列评 《华中建筑》2000,18(3):95-98
文章论述了滨水区开发是振兴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探讨了亲水空间是否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滨水区的开发成功。武汉在防洪需求而产生与亲水要求不可调和矛盾,贬同质量的亲水空间,缺少水滨特色的景观贫困化。作者通过对世界滨水区亲水空间优秀范例的引荐,提出使武汉防洪与亲水对立面变烽谐的空间构想。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后城市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正在呈现回归城市滨水区的态势。近期国际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实践表明,城市滨水地区可以帮助恢复与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地区环境、抓住发展机遇、重塑地区特色与形象。不同于城市一般地区,城市滨水区在发展效益、景观环境、公共生活、功能混合以及区域共享共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窑湾、西津渡、南山寺周边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规划实践案例过程的分析,揭示滨水地区项目能够协同或促进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措施。首先,保护、修复项目所处的地区或城镇原有的生态河道水系,为城市滨水区项目引领地区高品质发展建立基础;其次,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建立起具有明确功能与环境景观优势的滨水开放空间中心,以促使滨水区吸引区域协同共享、共建平台的形成;在核心项目与场所形象上需创造出能获得社会认可的特色意象,这些设计的"创新"常常会成为实现滨水区发展目标的关键。有效保护与利用城市滨水区,已成为这个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住宅区设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我国城市滨水区建设的热潮为背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滨水住宅区与城市滨水区的关系、设计原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来国内城市新区发展往往与老城相脱节,导致许多弊端的现状,对浙江桐庐滨水发展轴城市设计案例进行介绍,从城市设计的层面对城市建设中新老城区的联动发展进行了思索和探讨。调查分析了桐庐的城市现状和自然条件,确定了滨江区域的发展目标,认为应将桐庐滨江区域发展放到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将其建设成为新的、多样化、集约化的城市中心,并从功能、交通、景观环境等多角度对新老城区进行整合,从而令新老城区之间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这一研究工作为国内城市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leisure and tourism to re-image and redevelop cities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mechanism for attracting capital and people. In a period of intense inter-place competition and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whole built environments become centerpieces of urban spectacle and display. Waterfront developments have become emblematic in this regar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Victoria and Alfred Waterfront (V&AW) in Cape Town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port’ to ‘playground’ and is internationally acknowledged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of these developments. This redevelopment has, as has been the case with numerous other waterfront developments, not been uncontroversial. New tensions and conflicts have arisen over the use, meaning, and ownership of this spac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waterfront by a consortium of London- and Dubai-based property developers in 2006 has renewed concerns about the ‘plasticization’ of the waterfront and signals the symbolic start of a new phase in this waterfront’s development trajectory. The paper trac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W since its inception in the late 1980s and argues that general critiques of waterfront developments sit uneasily in the Cape Town context.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can fulfil a very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role for developing world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