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岛项目的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该系统的热力学性能(燃料利用率、电-热比、以及第二定律效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仅仅依据第一定律效率的性能评价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2.
“能源岛”是国际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能源供应概念和方式,在能源岛系统中,余热锅炉补燃是调节热电负荷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补燃率有助于提高余热锅炉和能源岛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通过对锅炉排烟损失组成的分析,给出了一种确定最佳补燃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余热锅炉所能回收燃机排气总值最大为目标函数,进行余热锅炉汽水系统参数优化方法的研究。通过对余热锅炉的热回收的热力学过程分析,分析影响余热锅炉性能参数的有关因素,以三压再热余热锅炉系统的实例,进行回收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性能优化。分析表明,双压汽水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要比单压系统的高,三压系统比双压要高;再热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比无再热的要高,而三压和双压再热系统的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的SOFC/GT/KCS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建立了该系统热力性能的数学模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利用EES软件仿真模拟对系统进行了能量分析、憥分析,并研究了空气流率、燃料利用率、燃料流率、压气机压比、水蒸气碳比的变化对联合循环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工况下,SOFC的发电效率为49.2%,系统总发电效率为67.6%,系统总火用效率为68.16%;系统的各部件中,火用损失较大的部件依次为SOFC、后燃烧室、燃气轮机、预热器3和余热锅炉;当燃料利用率为0.85时联合循环系统的性能最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空气流率、燃料流率或水蒸汽碳比的增加,联合循环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5.
余热锅炉是IGCC系统中将燃气循环和蒸汽循环结合起来的热力设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流程和参数的合理选择对整个IGCC系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建立200MW级IGCC系统模型,然后对余热锅炉双压、双压再热、三压和三压再热流程的IGCC系统进行计算比较,得出最佳的余热锅炉流程方式是三压再热。针对三压再热余热锅炉的IGCC系统,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合理设计余热锅炉与废热锅炉的匹配方案,并对不同方案的系统发电量、系统效率、汽轮机功率及热耗率进行比较,得出最佳匹配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炼钢转炉余热锅炉,设计了一套简单、可靠的试验系统,对其在冲击热负荷下垂直自然循环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冲击热负荷和工质欠焓对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到水动力特性的一般变化规律。对改善炼钢转炉余热锅炉的水循环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吕玉坤  张恒良 《中国电力》1997,30(10):12-15
首次提出以“代价/排”为凝汽器系统的评价指标,并以系统的观点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观点做了分析,导出了这一指标的热力学和热经济学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凝汽器的热力学最优凝结温度的计算式,并进行了热经济学的优化计算。  相似文献   

8.
火电厂生产过程中,锅炉排烟热损失在锅炉热损失中占比最大,部分燃煤锅炉由于设计原因或燃烧煤质偏离设计值较大,普遍存在排烟温度过高、排烟热损失较大、锅炉热效率较低等问题,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介绍了相变换热余热回收装置的原理、回收方式及性能特点,根据电厂锅炉长期运行经验及烟气余热利用改造实践,总结了烟气余热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方式。同时,对燃煤锅炉中利用相变换热余热回收技术回收锅炉烟气余热产生的节能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经济学分析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满足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快速调峰需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得到快速发展,对联合循环及其内部组元的性能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传统方法无法考虑非能量费用的影响,而热经济学中矩阵热经济学又无法评价联合循环内部组元的技术-经济性能。该文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建立了联合循环成本模型;在传统的热经济学性能评价指标中引入了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用于性能评价。结合联合循环的3个典型工况,对该文模型和组元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模型和组元评价指标结果合理,可以为联合循环系统的热经济学优化等后续研究提供性能指标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臧向东 《浙江电力》2005,24(2):5-9,1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余热锅炉,其系统布置、受热面结构、热力特性和运行工况等与常规锅炉比较有很大的差别,如汽水系统的优化,节点温差、接近点温差的选取,降低排烟温度和烟气侧压损系数的优化以及余热锅炉的变工况特性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介绍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的性能、型式及国内外发展概况,并对余热锅炉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大型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对余热锅炉蒸汽系统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语平 《中国电力》2004,37(2):17-21
为迎接西气东输和液化天然气的输人,我国东部地区正准备建设一批大型联合循环电厂。为使建成后的电厂单位投资少、热效率高、投产后具有较好的效益,选择合适的余热锅炉蒸汽系统至关重要。对我国急需建设的大型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的余热锅炉蒸汽系统中有关余热锅炉节点温差和接近点温差的选取、蒸汽压力级数的选择、排烟温度的高低、烟气阻力的大小、蒸汽参数和再热的确定、给水的加热和除氧方式及炉型的选择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明确的优化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热电联供系统余热利用率,为大型工程提供可靠技术基础,针对目前热电联供技术研究多于理论分析而少有应用实践研究的现状,搭建一个高效余热回收的天然气内燃机的热电联供系统实验平台。测试实验系统的热力学参数,分析实验系统缸套水余热回收性能、烟气余热回收性能与能效分析,并与常规热电联供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型热电联供系统充分回收系统余热,提高系统的综合利用率和相对节能率;实现了能量梯级利用,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从给水含氧量的适应性、系统配置的繁简程度、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对配置西门子、GE和三菱公司9 F等级燃气-蒸汽机组(燃机)的余热锅炉典型给水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机岛侧尽量采用除氧式凝汽器或者配置了旁路除氧系统的凝汽器,以确保在任何工况下,余热锅炉的给水含氧量均可达标;优选出更适合机组纯凝运行时余热锅炉的给水系统,结合供热机组对余热锅炉给水系统的特殊需求,提出了适用给水含氧量更高、更节能运行的余热锅炉给水系统。  相似文献   

14.
李村生  吕翔 《发电设备》2005,19(6):355-36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对锅炉排烟热损失2个现行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比较2种计算结果,并从教学、实施和修订方面对排烟热损失计算公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HG-1021—18.2-YM4型锅炉吹灰系统不能正常投入的实际情况,对由吹灰汽源可能引发的原因进行统计和技术分析,根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将吹灰汽源改为壁式辐射再热器出口;对原设计吹灰器数量不足提出补增方案,并对吹灰系统的维护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槽式太阳能直接产生蒸汽热发电系统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槽式太阳能直接产生蒸汽热发电系统进行传热和(火用)分析.以INDITEP项目为例,对该系统进行热平衡计算与(火用)用平衡计算,得到各部件与整个系统的热效率与(火用)效率,并得出集热器的煳效率低于其热效率,水/水蒸气的朗肯循环(火用)效率高于其热效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利用各种废气的显热和废弃物焚烧后余热为热源的锅炉称为余热锅炉,又称废热锅炉。因此,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余热利用、节能减排,对保护能源、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余热锅炉设计中,如何合理的划分温度区段,是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秸秆气化燃气,指出了秸秆气化内燃机热电联产的一些弊端与不足,研究讨论了一种采用斯特林机为原动机的秸秆气化热电联产系统,可以解决秸秆气化燃气的热值低、焦油含量多的问题,同时还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秸秆气化外燃机热电联供系统进行了热力性能计算。结果显示:4台50 kW的外燃机系统可以为10 000 m~2的6层办公建筑提供足够的热量与电量;经计算该系统在满负荷运行时,一次能源利用率良好,几乎接近于内燃机方案的能源利用率,表明在能源利用率上外燃机热电联产系统已接近于目前成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于热力学方程以及实际集热器参数,对抛物线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建立了热模型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然后,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集热器的热效率及?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槽式集热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换热工质温度和流量、真空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如风速)等;光学损失是最主要的能量损失,吸收管的吸热?损失是最主要的?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系数、改善环境保护,本文推荐采用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改进现有的蒸汽动力装置。文中对利用燃气轮机装置、改进现有蒸汽动力装置的三种较为现实的联合方式(燃气轮机排气加热锅炉给水、将燃气轮机的排气作为锅炉热风、装设余热锅炉等)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