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300 m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监测设计有别于常规的面板堆石坝,面对近900 m宽的坝体断面,其内部变形监测将是一个新的难题.文中简要阐述了高面板堆石坝内部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分析了常规面板堆石坝内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并论证了应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串联杆式位移计作为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提出了采用微位移传感器代替微压传感器作为水管式沉降仪的自动化监测仪器,探讨了在高面板堆石坝沉降监测中采用横梁式沉降仪和水管式沉降仪的必要性,并指出这种组合布置是确保高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施工质量和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重点论述了设置坝体横向和纵向监测廊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纵向廊道对坝体内部变形监测带来的扩展,以及监测廊道对面板堆石坝坝体内部变形监测系统在施工期和未来的运行期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降变形规律,在坝体内按监测断面分层布置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监测坝体内部垂直、水平位移。以坝左0+22监测断面实测资料为例,对坝体沉降变化过程、沉降分布进行了分析,监测成果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公伯峡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降变形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公伯峡水电站电磁式沉降管和水管式沉降仪实测的坝体沉降监测资料,对堆石体的分层压缩率和坝体沉降回归统计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深入研究了公伯峡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降的变形规律.通过电磁式沉降管和水管式沉降仪监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种监测方法相结合监测面板堆石坝的沉降变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许仲生 《人民长江》1998,29(6):45-47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竖向和水平向位移观测仪器,由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铟钢丝式水平位移计组成,合称为垂直水平位移计,用以监测坝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在观测断面0+640,高程665m所设的沉降仪水管和引张铟钢丝长度达350m。引张铟钢丝的长度,在同类型水平位移计中,堪称世界第一。介绍了垂直水平位移计安装埋设质量控制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以及观测和维护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吕高峰  朱锦杰 《水力发电》2020,46(2):119-122
某高面板堆石坝面板挠度采用光纤陀螺仪进行监测,在坝体内部也埋设光纤陀螺仪配合水管式沉降仪进行辅助坝体沉降监测。通过光纤陀螺仪数据处理、同类工程类比及与大坝其他监测仪器进行对比分析,对光纤陀螺仪数据可信度进行综合评判,得出以下结论:光纤陀螺仪获取的面板挠度量值上大于其他同类工程,大于经验公式,也大于邻近面板垫层料内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水平位移计矢量计算得到的成果;光纤陀螺仪获取的2015年的沉降速率大于同时段同位置的水管式沉降仪、坝顶表面变形的沉降速率,不符合一般规律。因此,该工程的光纤陀螺仪测值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察汗乌苏面板堆石坝内部水管式沉降仪与电磁式沉降仪监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方法,根据一般大坝沉降变形规律,排除不合理沉降监测结果,准确评价监测仪器工作状态,掌握坝体内部沉降变形规律,对相同坝型、相同沉降监测方式的工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350m的SC沉降仪和ZP引张钢钢丝式水平位移计是目前世界上埋设管路最长的垂直水平位移计,已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坝体填筑中安装成功,并经调试后观测出初始值。根据仪器测试,其重复测读误差均不超过3mm,远远高于设计精度。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是当今世界上在建的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之一,最大坝高178m,坝顶长1168m。埋设垂直水平位移计是为监测大坝堆石体和垫层料的沉降量和水平位移值,用以监控坝体填筑质量并计算堆石体在施工期和蓄水期的变形模量,为大坝安全提供保障。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安装的水平位移计和沉降仪由测头、管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适用于特高土石坝坝体内部的超长距离变形监测技术手段,分析了现有200 m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变形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水管式沉降仪、杆式位移计、管道机器人、柔性测斜仪等内部变形监测仪器的改进发展方向与应用实践。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监测技术可以适应特高土石坝超长距离变形监测需求。研究成果为250 m级至300 m级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监测研究和改进方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郭震  朱岳明  肖志乔 《红水河》2004,23(1):90-94
对溪口蓄能电站上库面板堆石坝坝体内部水管式沉降仪测点的沉降、坝体表面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周边缝测点变形1996年至200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上库坝体内部和外部的变形分析结果表明,上库坝的工作状态总体上正常。  相似文献   

10.
为了便于在现有堆石坝变形监测体系下对管道机器人监测系统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了解其在大坝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介绍了一种管道机器人监测系统及大坝沉降计算方法。以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管道机器人监测系统与传统水管式沉降仪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对管道机器人监测结果的解算,可得出坝体三维空间的沉降,便于在现有监测体系下对大坝变形情况进行统一分析。管道机器人与传统水管式沉降仪沉降监测结果的偏差较小,且沉降变化特征符合堆石坝沉降规律。管道机器人监测系统在堆石坝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具有可靠性,可为堆石坝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深圳机场场道工程换填地基的沉降分析与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深圳机场场道地基的沉降分析,沉降观测及沉降控制。分析和观测成果表明:场道的软土地基经过在拦淤堤封闭下换填后的总沉降量不大,且沉降速率较快。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控制沉降工程措施。经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利用调整混凝土道面浇筑的时间,严格控制地基的剩余沉降及差异沉降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道面工程完成后的观测结果表明:其沉降控制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沉降观测曲线的拟合和最终沉降量的确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高速公路的长期沉降观测资料及荷载稳定后的沉降曲线形式 ,总结了地基固结沉降规律 ,并在分析常规曲线拟合方法确定最终沉降量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双曲线零点平移拟合法来确定最终沉降量 ,经实例验证 ,其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单颗粒泥沙沉降的力学机理,对静水中大雷诺数球形颗粒沉降过程中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推导出变加速沉降运动过程的瞬时速度、沉降历时及沉降位移公式。试验数据与所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计算位移与实测值相对误差都小于5%,大部分小于4%;瞬时沉速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都在7%以内,大部分小于5%,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对重塑饱和砾质黏土进行室内动三轴试验。综合考虑土体固结围压、循环荷载幅值、加载频率3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循环累积塑性变形模型和循环累积孔压模型;基于试验结果讨论了应变沉降指数b值与孔压沉降系数N~β值随着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前10000次循环b值与N~β值的变化较大,且在前1000次变化最为显著;随着循环次数增加,b值呈现出递减的规律,而N~β与之相反;十万级循环次数下b值与N~β值逐渐趋于稳定。对某隧道区间进行施工沉降计算发现与实测沉降范围吻合较好;建议施工期间的土体沉降预测根据循环加载的次数来确定b值和N~β值,预测隧道的长期沉降时取稳定后的b值与N~β值计算。研究成果为预测隧道施工期间土体沉降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浙江77省道延伸线工程填筑期的沉降进行监测分析,由填高—沉降量曲线,推算出路基的临 界高度,分析硬壳层对临界高度、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并用双曲线法预测了工后沉降。结果表明,硬壳 层能明显减小路基的沉降、不均匀沉降,提高路基临界高度。当路基高度小于临界高度时,可对地基不 做处理。结合该工程实际,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杆式沉降计作为土石坝内部沉降监测仪器,解决了土石坝沉降监测难以实现自动化的难题.杆式沉降计观测简便,替代水管式沉降计可减少对坝体施工的影响,并省去测控装置、观测房和大量的土建工作.总结了杆式沉降计的研制背景、原理结构和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软土地基上桥坡的沉降、分层沉降、水位及孔隙水压力的监测成果。分析了桥坡沉降、沿桥坡纵向的展开曲线,桥坡沉降的竖向分布规律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和真空井点降水后有一定的加固作用,其工后沉降减小,纵坡变化减小。从桥坡沉降的竖向分布规律来看,主要压缩量发生在灰色淤泥质土层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液压式沉降仪工作原理的分析,初步剖析了影响液压式沉降仪观测沉降波动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液压式沉降仪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便于堆石坝内部沉降的自动化观测。  相似文献   

19.
以秦山核电公司排水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穿堤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海堤堤顶沉降问题。通过Peck经验公式和PLAXIS有限元分别对盾构施工引起的堤顶沉降进行计算,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较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堤顶横向沉降呈对称分布,隧道轴线正上方地表沉降最大,最大沉降量在10 mm左右,向左右两侧沉降逐渐减小;在堤顶相同位置,沉降量随着土体损失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提出了堤顶沉降的控制措施,以减小沉降,为盾构隧道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依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在西安地区的适用性,实测了西安地区某住宅小区多个应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高层建筑沉降数据,并将实测数据与多种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同类工程地质条件下不同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不同计算方法的沉降经验系数。研究表明:在西安地区类似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时,文中第二种统一算法简单易行且其计算结果与实测沉降变形最为接近;压力扩散法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且变异性较小,适于对计算结果进行复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