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载铜吸附剂和传统吸附剂在PSA-CO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A分子筛吸附剂和载铜吸附剂是目前国内PSA-CO装置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吸附剂,它们在吸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吸附原理,吸附原理的不同也造成了PSA装置操作条件的不同。本文将两种吸附剂的的应用操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各自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CO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研究了该吸附剂在固定床温度30 ℃、CO分压为6 kPa(a)下吸附一氧化碳的动态吸附性能,测定了穿透曲线,动态吸附容量为2.138 5 mmol/g,并用BET吸附仪测定了制备的CO吸附剂比表面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测定其离子交换度为52%,含铜量为9.52%(质量分数)。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发现,水热交换法制备CO吸附剂,Cu2+有效地取代了NaY原粉中Na+,经过焙烧还原后仍然能够维持原骨架结构的完整。用NH3-TPD考察了改性前后吸附剂酸度的变化以及用H2-TPR考察了吸附剂合适的还原温度。采用130 ℃氮气吹扫的方法再生,再生彻底并且吸附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5.
混合气组分对CO在稀土复合吸附剂上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吸附柱动态实验装置,分别考察了混合气组分H2O、CO2、CH4对稀土复合吸附剂变压吸附CO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料气中微量的H2O的存在对稀土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当水质量浓度仅为250mg/L时,CO的变压吸附量下降约35%;与CO相比,CO2在稀土复合吸附剂上为弱吸附组分,但对CO的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当CO2体积分数为1%时,CO的变压吸附量可维持在12.5 ml/g左右;而CH4的存在对CO在稀土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O分子在Cu(100)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顶位吸附和桥位吸附这两种模型中CO分子都倾斜地吸附在Cu原子上,其中顶位吸附的C-0键长(0.1155nm)和Cu—C键长(0.1840nm)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而且C-O键长均比自由CO分子的C-O键长要长。说明Cu原子活化了CO分子。另外,顶位吸附时的体系能量较低,且有较大的吸附能,说明顶位吸附模型更稳定,所以CO很可能采用顶位吸附模型。从Mulliken轨道分布数据可以看出Cu原子上的σ电子向Cu原子的4p轨道和O原子的2p轨道转移,从而CO分子上的电子云会发生重排,组成新的轨道,所以CuCO就会形成弯曲结构。 相似文献
7.
污泥含炭吸附剂对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ZnCl2化学活化法制备污泥含炭吸附剂,利用X射线能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动态吸附法对甲苯废气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含炭吸附剂对中低浓度甲苯(2700mg·m-3)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其对甲苯的吸附容量随着甲苯进口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进气流量的减小而增大;在吸附温度为20℃,气体流量为500mL·min-1(停留时间为0.424s),甲苯浓度为2700mg·m-3时,甲苯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50.0mg·g-1;研究表明污泥含炭吸附剂对甲苯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吸附和催化氧化作用,其实验结果与Langmuir方程吻合较好。该吸附剂可在常温和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条件下用来部分替代活性炭使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以赤泥为主要原料,采用烧结法制备了赤泥颗粒吸附剂(GS)。考察了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单一体系和竞争体系中Cd(Ⅱ)和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去除机制。结果表明,GS对Cd(Ⅱ)和Pb(Ⅱ)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最大去除率为100%。当反应温度为30℃时,竞争吸附干扰使得GS对Cd(Ⅱ)的去除率降低了14%,而对Pb(Ⅱ)的去除率基本不变,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选择顺序为Pb(Ⅱ)>Cd(Ⅱ)。GS对Cd(Ⅱ)和Pb(Ⅱ)的吸附主要依靠羟基铁的表面吸附机制和静电引力,其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 相似文献
13.
以赤泥为原料,通过造粒、焙烧的方法制备赤泥吸附剂,探讨赤泥吸附剂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吸附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pH值、吸附剂投入量等对赤泥吸附剂除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泥经过造粒、焙烧后制备的吸附剂对铜离子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铜离子的浓度可以从64.00 mg/L降低到0.22 mg/L,吸附剂对铜的吸附容量可达1.595 mg/g,对铜离子的吸附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含铜废水的危害以及处理技术(膜过滤法、电化学法、离子交换法等)的限制,其中,吸附法是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种低成本吸附剂的种类及实际应用,指出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重金属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浸渍法将[NH3P-mim][BF4]和[MEA]L两种离子液体负载到AC、Al2O3和MCM-41上,考察了对CO2的吸附性能,确定了[NH3P-mim][BF4]/AC对CO2的吸附性能最优。并对[NH3P-mim][BF4]/AC考察了不同负载量、不同温度下对CO2的吸附性能,确定了固载离子液体对CO2的吸附容量随着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且30℃是固载离子液体吸附CO2的最佳温度,吸附容量达到0.063 mmol CO2·(g SILP)-1。对[NH3P-mim][BF4]/AC进行红外和热重两种表征,确定了负载离子液体的结构以及在50℃以下优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CuCl@β分子筛吸附剂材料,它不仅对CO有着高吸附容量,而且对CO/N2和CO/CO2的二元混合气有着高吸附选择性。利用自发单层分散的原理制备了一系列的CuCl@β分子筛材料,分别应用氮气吸附以及XRD进行表征。CO在CuCl@β分子筛上吸附等温线和动态透过曲线分别通过静态吸附和固定床实验获得。依据IAST理论模型计算了CuCl@β分子筛对CO/N2二元混合物和CO/CO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氯化亚铜的负载增强了一氧化碳在CuCl@β分子筛上的吸附容量,其最佳负载量为0.4 g·g-1。(2)CuCl@β分子筛吸附剂在增强CO的吸附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对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吸附。由于Cu+-CO π位络合键的存在,提高了CuCl@β分子筛对二元混合物CO/N2和CO/CO2的吸附选择性。(3)在低压下(0~10 kPa)下0.4CuCl@β分子筛对CO/N2和CO/CO2的吸附选择性分别高达1600~5200和120~370,远大于原始的β分子筛。CuCl@β分子筛对CO有着超高吸附容量以及吸附选择性,将会是一种很有潜力的CO分离提纯材料。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