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大城市交通已陷入私人小汽车迅猛发展、城市交通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为解决这一难题,以北京为代表的不少城市纷纷采用了"限购"、"限牌"、"限号"等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但效果甚微,交通拥堵仍在继续加剧。如何更好地治理这一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和市民出行交通幸福指数的难题,以作为中国中部特大城市的武汉市为例进行探讨,其关键是城市必须从目前"私人交通迅猛发展→公共交通受私人交通包围发展而越来越滞后→城市交通拥堵日趋加剧"的恶性循环怪圈中走出来,必须要大力迈向"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使广大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吸引大量私人交通不断转向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拥堵日趋缓解"的创新交通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振坡及学者崔晴晴在2013年第2期的《城市》上发表题为《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思路的反思与匡正》一文,认为交通拥堵问题极具复杂性,任何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都具有正、负两面性。通过梳理我国大城市采取治堵措施效果可知,部分城市治堵措施(如"限扩"等)存在值得商榷和反思之处。交通拥堵反映了居民机动化出行需求和公共道路资  相似文献   

3.
导读: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动,我国大城市面临的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转变大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和建设重点,构筑高效集约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已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借鉴香港与新加坡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经验,可以清晰地剖析出我国大城市交通当前发展的困境,也因此可以探寻大城市交通发展的优化路径,即大城市优先发展轨道交通是破解交通困境和根治城市雾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把城市定位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国内外发达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目前国内大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解决途径以及解决交通问题的保证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把城市定位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国内外发达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目前国内大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解决途径以及解决交通问题的保证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交通拥挤不仅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给城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试图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用供求理论和博弈论分析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需求管理角度提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交通模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拥挤是现代城市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问题是正确选择城市交通模式。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城市交通模式影响因素;重点探讨我国城市交通模式发展趋势,对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文中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特点与现状,梳理出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提出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提高私家车拥车门槛和用车成本,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以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慢行交通的系统障碍与理性破解——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代表的城市慢行交通备受冷落,这很不正常。其实,慢行交通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也是化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之一。大城市发展慢行交通,应解决好快慢交通分离、基于心理学的慢行交通保障等系列问题,以及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使慢行交通真正成为城市一体化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机动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种膨胀式的快速发展使本不应该走上私人小汽车发展道路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更患上了以交通拥堵为特征的"城市病",而且"病症"越来越严重。为此,必须大力建设"公交都市",真正使城市公共交通得以优先发展,并成为广大市民高度信赖的高效、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要在规划上下大力气、大功夫,从源头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有效控制并引导私人小汽车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由于中国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各大城市均花大力气发展轨道交通,地铁可以大大缓解城市地面的交通压力,因此地铁车辆的产品质量必须得到保证,这离不开地铁车辆组装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本文对地铁车辆组装工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装配工艺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应当摒弃就交通论交通的单一思维,从整合土地与交通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交通规划。土地使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城市的交通体系,即规模、密度和布局。一般而言,讨论较多的是关于城市密度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而对宏观层面的用地功能布局对交通方式有效性的影响的讨论则较少。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结合我国部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网络日趋严峻的拥挤对交通管理者提出了严峻考验,各大城市都纷纷研究应对拥挤的良策并评价其有效性.运用先进的宏观动态交通流仿真方法,对需求激增条件下城市快速路网交通运行情形进行仿真,刻画拥挤在路网中发生、传播和消散的过程,并对基于动态交通广播信息诱导的拥堵应对策略进行了仿真评价和效果模拟,结合一个"三起点-三终点"快速路网,给出了不控制和控制两种情形下的路段交通流状态(速度、流量等)时变轨迹图、路网全局交通状态视图等可视化仿真结果.仿真案例显示,宏观交通流仿真能够有效地用于诊断快速路拥堵原因、模拟各类先进交通控制策略的效果.研究成果旨在为交通管理部门设计和评价快速路网拥挤应对策略提供可借鉴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发达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介绍,以及对目前国内大城市交通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解决途径和解决交通问题的保证措施,同时,以哈尔滨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促进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交通拥堵事故多发生于路网局部,严重拥堵或多个局部同时拥堵可能引发次生拥堵,对城市交通造成破坏。通过引入BPR函数Davidson修正模型及公路道路服务水平的概念,对路网路径运行时间进行分析。由于路网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道路特性的差异、交叉口交通流的动态变化,出行者面对拥堵时选择出行路径的难度加大,导致其在路网交通情况正常时所确定的最优出行路径并不一定是交通拥堵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在考虑所选路径可靠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交通拥堵下城市路网的静态交通分配模型并进行了算法算例求解,用模型从宏观角度分析城市交通,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与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发展演变,证明了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和网络形成,对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幸福指数进步的重要动力。目前,轨道交通改变城市交通格局,公交出行日渐成为"主旋律",交通拥堵在缓解中,有力促进了武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增强了"三镇三城"的"同城效应",跨江工作、跨地区居住生活再不遥远;乘坐轨道交通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堵会逐步缓解;地铁连接了"公铁水空",使武汉成为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换乘枢纽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大量减少空气污染,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定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较快,人们的出行距离也随之增加,自行车在各大城市中的服务比重越来越低。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城市自行车的交通特性和存在问题,剖析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机遇,探讨自行车交通在大城市交通中的定位和发展对策,并将其融入到整个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挖掘和发挥自行车交通的优势和潜力,从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交通拥堵,笔者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优化数学模型.通过该数据模型,可以从诸多杂乱的因素中方便迅速地找到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快速疏导城市的交通,对城市交通提供有效便捷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城市交通处于矛盾而又尴尬的局面 为了破解一直困扰我国城市交通、尤其是大城市交通的拥堵难题,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建设部等6部委联合起草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按照这份“国办[2005]46号”文件的要求,各个城市都要依据国家规定,实施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低票价制、运营补贴等一系列优先发展政策,从而使城市公共交通获得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交通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重要保障。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当前形势下,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出行环境,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以哈尔滨市的公共交通为例,城市传统布局的限制、公共交通精品服务欠缺、私家车保有量上升及新手司机增多等因素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可以类推我国各大城市存在的交通共性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优化交通布局、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领域市场化改革等措施,助推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