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书《周礼》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以苦养气。”《本草备要》也指出:“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这说明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发现并且利用了苦味食品在养身方面的独到之处。 现代科研人员经过科学验证发现,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苦味素、微量元素等,  相似文献   

2.
入夏后气温攀升,人的食欲却明显下降。主妇们端上桌的饭菜不再那么受欢迎,辣味十足或是冰凉透心的食品更受钟爱。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对夏季饮食有不同的提法,史书《周礼》中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相似文献   

3.
茶的保健作用王浩(安徽省枞阳县科技研究所246702)中医历来十分重视茶叶的药用功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载:“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轻身、明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  相似文献   

4.
悦读     
《中国烹饪》2010,(4):125-125
《上海老味道》 作者:沈嘉禄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俗话说:“三代学吃”,食到如今,却不尽然。有“文坛美食家”之称的沈嘉禄,就是苦孩子出身,“虽然没有咽过糠,却也喝腻了南瓜汤,第一次在亲戚家吃红娴鱼翅已是而立之年”。沈嘉禄出版过小说、散文十余种,其中有美食文化随笔《饮啄闲话》、《消灭美食家》、《美女鸭头颈》等。他认为“写美食文章,第一境界是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二境界是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境界是以食物为契机的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据《山家清供》载:“刘彝学士宴集间,必欲主人设苦荬.”其法:“用醋酱独拌生莱.然作羹,则加之姜,盐而已.”苦荬,即苦菜,苦苣,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苦菜即苦荬也,家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  相似文献   

6.
饮茶漫话     
茶史拾片我国发现并利用茶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唐以前的文史资料中并没有“茶”字 ,而只有“荼”字。“荼”古作野菜 ,因其味苦又叫苦菜。《诗经》对这种苦菜多有记述 ,如“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周原忽忽 ,堇荼如饴”。“荼”在古时又作“苦” ,如“采苦采苦 ,首阳之下。”中唐以后的文献记载开始出现“茶”字。茶有许多别称 ,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有较详细的介绍。今只保留同义的“茗”与茶 ,余皆不见再用。茶最初只产于蜀地。秦取蜀后才得以移植各地。茶作为饮品 ,初始只是入药 ,用以清热解毒。三国时 ,华佗在《食论》中有“…  相似文献   

7.
我国应用微生物制作酿造食品的历史极其悠久。豆豉就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酿造食品之一。豆豉的最早记载,见于2200多年前的《楚辞·招魂》:“大苦咸酸”东汉王逸注:“大苦,豉也。”《招魂》的作者乃屈原的弟子宋玉,他是战国时代楚国鄢地(今河南鄢陵县附近)人,而当时楚国号称“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史记·楚世家》)。  相似文献   

8.
营养配餐     
古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精辟论述。中医学也有“秋属金,养肺、吃辛、平补”之说。现代的饮食新概念是:“一天三个五”。即:“一日五餐,日食五色,菜食五种。” 科学家的试验显示,将同样多  相似文献   

9.
据《山家清供》载:“刘彝学士宴集间,必欲主人设苦荬。”其法:“用醢酱独拌生菜。然作羹,则加之姜,盐而已。”  相似文献   

10.
五味,通常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周礼·天官·疾医》中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醢、酒、饴蜜、姜、盐之属。”《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五味三材。五味,咸、苦、酸、辛、甘。”此外,还泛指多种味道。《墨子·七患》云:“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饮食中的五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且食物的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果调配得当,可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咸味,主要来源于食盐中的氯离子。食盐是人体氯和钠的主要来源之一,吃咸食可以调节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及正常…  相似文献   

11.
苦菜,亦称“苦苣”、“鹿肠”、“败酱草”。《本草纲目》中记载:败酱草“气味苦、微甘、无毒”,主治:“暴热水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有清热解毒,治疗腹泻及恶疮疾病,调节十二经脉等功效。  相似文献   

12.
《山东食品科技》2011,(10):10-11
“爱像青橄榄,那苦涩的滋味,总是分了手,还有余味在心头……”青橄榄吃起来苦涩、良久之后又有回味.用来比作恋爱的滋味,可谓恰如其分。宋代诗人王禹在《橄榄》中写到:“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相似文献   

13.
    
在烹饪调味料中,豉够得上是个老大哥了。虽然无从考证其创始的确切年份,但从《楚辞》“大苦谓豉”、《古歌》“美豉出鲁门”、《齐民要术》“制豉法”诸文字推算,其至少也在三千岁以上。 豉,俗称豆豉,还有幽菽、康伯、纳豆、大苦等别名,它味咸,性寒,可解烦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味鲜而香,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烹饪菜肴的调味料。 豉,其貌不扬,长得黑不溜湫,是一位十足的“丑姑娘”:但她心地善良,任人笑骂奚落,却依然执着不渝地把美味奉献给世人。这正应了“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句歌词。  相似文献   

14.
古人很早就知生姜能祛病保健。早在春秋时代,在孔子的《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的记载。意思是说,一年四季饮食都离不开生姜,但不宜多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  相似文献   

15.
初春,残雪初消,万物刚刚复苏,在路边、田野、农舍的墙脚下,便随处可见一片片在习习春风中摇曳着白花的野蔬,它带给人们一丝暖暖的春意。这种野蔬,就是抗寒力强的荠菜。 荠菜,又名鸡心菜、净肠草,江浙一带又称之为枕头草。属十字花科植物。自古食用。据文献记载,我国吃荠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毛诗》中说:“谁谓荼苦,其苦如荠。”据说《毛诗》出于孔子弟子子夏,依此看来,子夏肯定是吃过荠菜的,否则何以知道荠菜甘美呢? 到了汉代,人们对荠菜的性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说文》正式提到:“荠草可食也。”西…  相似文献   

16.
严冬飞雪,梅花盛开,供人观赏,美感极佳,巧做入膳,不仅色鲜味美,还是养生疗疾保健的佳品。梅花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梅的花蕾。味酸微涩,性平无毒,善入肝经。含有龙脑、桉油精、芳樟醇多种挥发油和多种维生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腊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既是味道颇佳的食品,又能“解热生津”。《百草锦》中记述:“梅花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气上升。”《采珍集》中记录:“绿萼梅(梅花)瓣,雪水煮粥,解热毒。”宋代著名医学家林洪集食养食疗实践经验,编著了《山家请供》一书,述写药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据说,饮茶是从发现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而解之.”这里的“萘”,即指茶(因原无“茶”字).唐代陈藏器曾在《本草拾遗》中说:“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经》亦云:“苦萘久服,令人悦志.”东  相似文献   

18.
张国明 《珠宝科技》1998,10(3):13-14
水晶作为最古老的宝石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作为工具出现,我国自古对水晶就有“水玉”、“水精”、“石瑛”、“菩萨石”等称呼,有“千年之冰之精所化”的说法,据《山海经南山经》载:“堂庭之山……多水玉”;《符瑞图》称水晶:“美石似玉,水精谓之玉瑛也”;《...  相似文献   

19.
醉,《辞海》的解释是:“酒酣日醉。”也就是说,酒喝多了会醉。《辞海》还说:“沉迷也,沉酣也,谓之醉。”也就是说,对任何事物过分迷恋、过分酷爱,也会使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可见,醉,并不专指喝酒。在现实生活中,吸烟、喝茶过量,甚至暴饮暴食都会使人醉。总之,醉不是件好事,  相似文献   

20.
苦荬菜又名苦菜,属菊科植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菜即苦荬,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其茎中空,折之有白汁,茎上之叶抱茎,开黄花如初蕊野菊,结子后有白毛随风飘扬,落地即生。”可见苦荬菜生命力非常顽强。从分布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