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用分次和慢性γ射线照射家兔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染色体畸变率与累积剂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畸变类型均以断片这一类单击性畸变为主。染色体型畸变细胞率和总畸变细胞率明显增高的累积剂量对1rad/8h 组分别为50rad 和100rad,对2.5rad/8h 组分别为50rad 和70rad;而对分次照射组则在50rad 剂量点处。各组总畸变细胞率,染色体型畸变细胞率和断片畸变率随累积剂量变化的关系均可拟合成直线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γ射线整体和局部照射家兔诱发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60COγ射线照射家兔不同部位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实验分五个组:全身,腹部及盆腔受照射组,离体血照射组和对照组。剂量率为0.5Gy/min,照射剂量为3.0Gy。结果表明,γ射线整体照射家兔以及离体照射外周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局部照射组;腹部照射组与盆腔组相比较,其所衣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前者高于后者;γ射线本身和局部照射家兔后,诱发染色体畸变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逐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60Coγ射线照射家兔不同部位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实验分五个组:全身、腹部及盆腔受照射组、离体血照射组和对照组。剂量率为0.5Gy/min,照射剂量为3.0Gy。结果表明,γ射线整体照射家兔以及离体照射外周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局部照射组;腹部照射组与盆腔组相比较,其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前者高于后者;γ射线全身和局部照射家兔后,诱发染色体畸变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早先受照者的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云  金璀珍 《辐射防护》1999,19(4):272-276
应用2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浸色体的易位畸变,结果表明,离体照射诱发的畸变率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相关,^60Co辐射事故受照者在照后第6,7年的易位畸变率保持相对稳定,约占照后立即检测双+环畸变率的40%~50%,并且易位畸变率与最初照射剂量相关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沈阳地区70名医用诊断 x 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观察结果。照射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畸变类型主要是无着丝点断片(占82.9%);染色体畸变率与累积剂量,年平均剂量无明显相关。文章并就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用氚照射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离体淋巴细胞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表明:~3H-TdR 或 HTO 照射 S 期,G_2期淋巴细胞诱发染色体单体型畸变;染色单体断裂与剂量呈线性关系,但~3H-TdR 每拉德诱发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断裂产额约是 HTO 的10倍。HTO 照射 Go 期淋巴细胞诱发染色体型畸变。HTO 诱发双着丝点体加着丝点环与剂量的关系,适宜以 Y=αD βD_2表示。以~(60)Co-γ射线为参考辐射,HTO 诱发人淋巴细胞双着丝点体加着丝点环的 RBE 值,在本实验用的剂量率和剂量范围内不是恒定的,而是随β射线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波动范围在2.6—1.4之间。  相似文献   

7.
报道γ射线辐射和苯复合诱发离体人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结果表明:苯能诱发染色型体畸变和单型体畸变,没有观察到双着丝粒等互换畸变。苯能提高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于一给定γ剂量,随苯浓度的增加,苯复合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相应增高。总畸变细胞随苯浓度变化的关系可拟合成直线回归方程。双+环、无着丝粒、总畸变、畸变细胞、总畸变细胞随γ剂量变化的关系均可拟合成幂函数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8.
早熟染色体凝聚技术利用早熟染色体断片和环的数量衡量电离辐射诱发的染色体损伤程度。本实验结果表明,每个融合细胞中的染色体断片值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畸变与剂量间可拟合为一定的数学模式。在各个剂量点上,早熟染色体断片产额明显高于常规染色体方法所检出的染色体畸变率,显示早熟染色体凝聚技术具有更高的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孙淑清  姜杰 《辐射防护》1995,15(1):56-58
本文用受精卵染色体分析技术和显性致死突变试验,观察电离辐射诱发遗传物质损伤效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小鼠受2GyX射线一次全身均匀照射,所诱发的精子染色体畸变和显性致死突变,都随着生精细胞向成熟精子发育过程而增加,两种实验结果呈正相关,说明电离辐射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是造成显性致死效应的主要贡献。同时也提示评价电离辐射近期遗传危害时更应重视精母细胞以后阶段受照时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18.8 MeV单能质子和60Co γ射线对2名健康男性外周血进行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0、0.5、1.0、2.0、3.0、4.0和5.0 Gy,剂量率为0.5 Gy/min,观察染色体dic+r畸变,分别建立每细胞dic+r畸变率与18.8 MeV单能质子和60Coγ射线的剂量-效应曲线,并对生物效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8.8 MeV单能质子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ic+r畸变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277?D?+0.013?D?2(r2=0.984,p<0.01),60Co γ射线为Y=0.035D+0.039D2(r2=0.991,p<0.01);质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RBE值的范围是0.91~1.87,质子照射在剂量较低时,有较高的生物效能;质子均匀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dic+r在细胞间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与γ射线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职业照射类型、年龄、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畸变情况,采集四川省1 612名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组)和248名健康人员(对照组)外周血,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培养淋巴细胞,MetaSystems系统分析记录染色体畸变,统计分析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总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放射工作人员中,核燃料循环组、工业应用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医学应用组,40岁以上人员染色体畸变率高于40岁以下,工龄20年以上人员染色体畸变率高于20年以下。结果提示,放射工作人员较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明显增加,应进一步提高核燃料循环和工业应用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个人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某铀加工厂工人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第五次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受照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个照射组的总畸变细胞率与累积剂量,以5伦为组距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它们都适合配直线方程:y=a+bD。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对6名事故受照射人员进行剂量估算,结果估算剂量近似物理剂量。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低剂量γ线照射复合苯诱发家兔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遗传效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苯和γ线都能诱发染色体畸变和SCE频率的升高;畸变类型主要是染色体型无着丝粒断片;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要比骨髓细胞的高;随剂量的变化,γ线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升高比诱发SCE的要明显得多,但剂量效应线性相关不明显,相反,苯诱发SCE的升高要比诱发染色体畸变的要明显,且血淋巴细胞无着丝粒畸变率和SCE频率与剂量呈线性相关。染色体畸变效应总的趋势是:高复组>低复组>照射组>高苯组>低苯组>对照组;苯能提高γ线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在双+环主要是协同,而在无着丝粒主要是相加。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对射线照射很敏感。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一次较大剂量的照射和染色体畸变率之间呈现出某种定量关系。但在职业性受照射人员中经常遇到的是长期小剂量照射,在此条件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变化规律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油田212例受γ射线和中子混合辐射照射的作业人员和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作业人员受γ射线照射的人均年受照剂量为1.28mGy。调查结果表明,放射性测井人员与正常人相比染色体畸变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德平 《辐射防护》1990,10(1):41-67
本文介绍了根据正确判读的染色体畸变数估算剂量的有关方法、技巧及相应的BASIC机算程序。讨论了目前国内常规判读方法中存在的漏检可能较大的情况及其防止的措施。对用有照射时间修正因子G的剂量-效应曲线,估算剂量及其置信区间和在(n、γ)混合照射时的剂量估算方法,以及对通过泊松分布参数检验判断低LET辐射局部急性照射并估算其剂量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考察了在混合辐射照射中是否计入n与γ产生的次损伤间的作用对所估剂量造成的差异。对剂量-效应标准曲线的拟合,强调了它作正确的加权拟合,并应与公认值比较;还给出了畸变率y拟合的变导系数σ_y/y随剂量D和照射时间T的变化。 在附录Ⅰ和Ⅱ中,分别给出了按微剂量学双元作用原理对染色体畸变率产额公式的推导和次损伤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附录Ⅲ给出了由两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率估算剂量的方法。 附录Ⅳ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由畸变率估算剂量的机算程序和另一个包含由畸变率估算剂量和由实验点拟合标准曲线的较完备的机算程序。后者,采用了紧缩的数据贮存技巧,并可按不同参量的顺序主从排队印出结果。在标准曲线的拟合程序中,包括对拟合残差的检验,并能对输入的剂量D和照射时间T给出相应的畸变率及其标准差;还设有产生模拟“实验结果”的检验拟合程序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铀矿工染色体畸变及外周血象的变化,采集236名从事铀矿工作人员(矿工组)和64名无射线接触健康人员(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血常规检测及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发现:矿工组染色体型畸变率0.16%、染色单体型畸变率0.20%、总畸变率0.36%、畸变细胞率0.30%,明显高于对照组(0.02%、0.06%、0.0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0,p<0.01;u=2.40,p<0.05;u=3.60,p<0.01;χ2=9.88,p<0.01)。外周血象比较,矿工组外周血象均在正常范围内,但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PLT)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RBC无统计学意义(P>0.05);矿工组血象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R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铀矿工人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后引起染色体畸变率升高,在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中染色体畸变检查较一般血液学指标敏感且"预警"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电离辐射诱发T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在新生儿与成年人之间的差异。采用在完全相同条件下用^60Coγ射线一次照射离体的新生儿脐带血和成年人静脉血,新生儿照射0.5、1.0、2.0、3.0、4.0、5.0Gy;成年人照射2.0Gy和3.0Gy,常规法分析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2.0Gy和3.0Gy诱发新生儿T淋巴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畸变率相当于成年人的130%左右,无着丝粒畸变率两者几乎相同。^60Coγ射线诱发新生儿T淋巴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畸变率符合线性2次多项式y=4.8104D^2 5.8314D 0.0034模式,r=0.9982。初步结果表明,新生儿T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年人。  相似文献   

19.
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作为一种估算受照剂量,评价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方法。本文采用G 显带方法对两名健康男性外周血淋巴细胞离体照射后的染色体畸变进行核型分析,对染色体断裂点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和常规法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显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畸变细胞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对314例放射性工作人员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职业组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双着丝点畸变率 y 随累积剂量当量 D 的关系,可拟合成线性 同归方程y=3.0×10~(-2)+5.0×10~(-4)D。无着丝点畸变率在观察的剂量范围内起始有随剂量当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