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崔彤 《建筑创作》2005,(1):128-128
如果说首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已经成为“过去时”.那么“无止境”的“双年展”会把我们的无限想象指引到第九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蜕变”(Metamorph)的“无穷变化”之中。提及2002年“都市营造”为题的上海双年展中“影像”一词还有些“前卫”的话.基于“影像生存”的2004上海双年展就有些势不可挡的劲头。  相似文献   

2.
从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Sasaki事务所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一民  袁粤 《新建筑》2002,(3):9-14
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在过去半个世界的发展与影响是深远的。作为美国最出色的景观设计事务所之一,Sasaki事务所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景观建筑学的转变。当今,城市设计和景观建筑学理论在中国迅速发展,Sasaki的历程可以给相关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建筑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发展过程,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从曾经相互抵触,逐渐发展到相互融合的阶段,建筑学领域中,情感与理性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该文通过解析几个重要时期建筑的形 特征,揭示出建筑发展的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4.
干孟洲 《城市建筑》2013,(14):21-21
在我国城市规模不断发展扩大的今天,城市综合体是现代社会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对城市综合体的一些特点以及建筑设计相关的流程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2010,(5):80-81
<正>城市中的建筑,时空要素至关重要。然而,反映过去物质环境的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过时,尤其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单一世界文化"的简单叠加助长了这种消极文化的蔓延,甚至导致城市文化的理想存在于充满信号和虚幻的网络时空里。  相似文献   

6.
李洁 《住宅科技》2009,29(9):21-24
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要素,相互间必然存在约束、控制。文章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通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和交融,实现有机、有序、完整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6)
本文从生态建筑学的基础概述入手,进而分析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城市高层建筑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视角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目的是推动我国城市建筑与生态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屈湘玲  李慧 《中外建筑》2009,(12):16-27
城市是我们的家园,匆匆中,美丽随风而逝。 当我们再次重拾零星片断的记忆时,心里流淌的是那份感动与激情。当珍藏的美丽不再重来,我们能挖掘的只是片层浅语。收获无数的感动,用笔与纸勾勒记忆的足迹。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设计,一个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混搭,一个关于城市未来的设计研究,一个城市更新的建筑设计+几个微型的实验装置,成就了我们小工作室的2012年……带着脑部亢奋的余热和精疲力竭的身心,我们又再次投入到轰轰烈烈的2013.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包括:人文、自然、特质与建筑等主面,对建设设计有重要影响。 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上对人类集体生活环境的设想,是以社会及政治模式、自然条件、宗教及哲学思想等形成抽象概念,仅属愿望良好的“鸟托邦”,但其局部则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日本丹下健三提出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城市主义,能在周转一片混乱中建立起秩序的焦点,他的建筑是一些异常强有力的物体,它们屹立在支离破碎,混乱不堪的日本城市景观之上”。联邦德国G.博姆(G.BOHM)指出:“要使新建筑赋予城市新的生命与新的内涵,使人们看到城市新的生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相似文献   

11.
所有的城市都包含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间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2.
熊兹花 《华中建筑》2008,26(11):203-20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破旧的老区上掀起了一轮建设的狂潮。在这种狂潮中,一片片旧区被拆除,伴随着的是无数城市记忆的丧失,以及城市结构的人为重组。针对拆迁建设和城市记忆的丧失,人们应该做出选择并且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整体的人文形象进行塑造,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冯利霞 《城市建筑》2014,(27):27-2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整体的人文形象进行塑造,希望能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杨宁 《重庆建筑》2013,(12):11-12
重庆是在山坡上和江水边建起来的城市。早期的城市建筑面临雨水、洪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时,袒露在阳光下的沟——“阳沟”,便成了人们首选的最佳排泄通道。随着重庆城市的现代化,昔日的“阳沟”再难寻觅,大多数成为了记忆。文章对重庆“阳沟”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勾勒.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洪樱 《城市建筑》2014,(6):228-228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对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特殊文化,并且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因此应当加强城市雕塑和城市形象融合的研究,切实地发挥城市雕塑的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筑作为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其设计直接影响着现代城市的认知感。针对现代城市种种问题,提出建筑应体现“集体记忆”,具有城市属性,应把建筑首先作为一种具体存在,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探究它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土文化与城市艺术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国外建材科技》2007,28(1):99-101
本土文化是塑造城市艺术形象的源泉。该文从城市形态的“真”、环境的“善”与意境的“美”三方面探讨城市的艺术形象。并提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当整合本土文化并运用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艺术形象,使城市最终成为“生活与艺术品的大容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城市记忆系统研究为基础,对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城市记忆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总结出相应的表现原则与策略,试图获得对五大道地区文化保护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北京市宣武区大栅栏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原住民旧城意向回忆的调查,总结人们记忆中繁荣时期大栅栏地区的意象特征,进而归纳出旧城各要素对城市区域认知建立的影响。在旧城风貌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补充和建议,以增强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以及更好地实现居民对历史区域感知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