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影是叙说事件的一种现代媒介,也是体验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聚焦于意大利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从城市、街道和建筑三个递进的维度分析这三部电影影像中的空间操作,分析电影语言与建筑表现在空间构成、表意系统上的关联性,探讨了20世纪现代艺术语境中,电影与建筑学定义中的空间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以影像之名——电影艺术与建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苏  仲德崑 《新建筑》2008,(1):19-25
试图考察电影艺术与建筑实践的关联性及其对建筑实践的影响.电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不仅能给建筑提供具体风格或形式上的灵感和借鉴,更为深刻的方面在于电影关联和组织媒介的方式。电影早已不仅是被观看的再现式活动图像.它对我们身处的时空所进行的创造性实践,开启了思维与影像的可能维度。其实践不仅使自身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而且,电影的表达手段和建构策略也成为时代性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如今。再现现实的技术手段发展为解放了的影像文化.对具象空间的拟仿成为实践着的思维策略。电影反作用于现实,开拓了新的空间向度,这一实践中的媒介美学,显然亦能给建筑实践带来深层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电影和建筑,都是关于空间的艺术。电影用影像渲染场所空间,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让人陶醉其中;建筑用表皮和结构创造真实空间,提供生活化场景的载体,是人类城市生活的依托。长期以来,传统的建筑学一直将建筑的形象特征简化为平面化二维图像,建筑设计也总是停留在平面作图的层面上,随着影像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新的突破,人们可以以一种"影像化"的思维方式来探讨建筑的本质问题,对设计者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并具有实验性的。  相似文献   

4.
单军  张悦  陈宇琳 《新建筑》2008,(1):48-53
“电影北京”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课题之一,通过对电影与建筑和城市之间关联的探讨,分别以“建筑的社会性”和“建筑的艺术性”为侧重点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并基于第一阶段教学评图的反馈,以“电影北京(2)”的两个习作为例展开分析,既是从电影出发对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的一次探索,也是从建筑与城市的视角对电影的一次学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电影建筑,即电影中所表现的建筑影像。建筑与城市的精神任务是营造我们的现世感.完美地衔接自我和世界体验的层面,而电影建筑关注于电影如何在脑海中构建和创造精神空间从而反映人类精神、思想和感情中内在的短暂的建筑形象。真正的建筑是在由物质建造的空间和主体精神空间之间的经验感觉和意义的交流。一次积极的建筑体验基本上是对自我的强化经验.这种经验确凿和舒适地将人置于文化整体之中。很显然,电影艺术能够使建筑行业本身对这种交流的微妙性的体察更加敏锐。  相似文献   

6.
安琪 《中外建筑》2014,(8):79-80
城市的盲从建设使城市发展走向单一化,在高楼云涌的同时,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被重新关注。除了消费时代下历史建筑的商业开发,电影艺术的发展让建筑走向一种时空情节可编辑,实体空间运动消解和可复制投射的影像化。从而引发个人体验和感知,这为旧建筑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时间和空间是建筑和电影的共同主题。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的三部实验电影《房间》《蒙特利旅馆》《来自故乡的消息》分别将描绘对象设定为房间、建筑和城市,是从影像的角度探索城市空间认知和表达的理想范本。本文以观影记的形式记录了对这三部电影的分析与解读,聚焦于影像的观念、运动,探究并揭示电影分析和建筑研究中共存的时空构成。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电影和建筑的最具特色的几种共性,从时间、空间、与视觉印象对两者进行了类比。同时在对建筑的思想解读时,运用了电影这种能直白广泛传达的语言进行诠释,使蕴含在建筑中的深层次思想能更容易让人理解。文中提出电影对于建筑发展与传播的效用,并且在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构想都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手法进行多可能性的探讨,以此来回顾和预见建筑的发展历程。电影与建筑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来意会——"建筑是凝固的电影,电影是流动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20,(3)
在当今信息时代,影像既是人们观看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人们思考现实与未来的途径之一。电影中常见的城市与建筑影像,在视觉层面拓宽了建筑空间的表现方式。随着虚拟建模技术突飞猛进,当代科幻电影影像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游走,将影像表现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同时探索电影影像语言与建筑学空间呈现的多样性。文章聚焦于科幻电影影像中的城市与建筑空间,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讨论建筑学科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希望在城市中做艺术空间和文化类建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问题,应该更多关注的是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同时考虑如何让公众和建筑产生更直接、更密切、更舒适的关系。苏黎世美术馆扩建从古希腊开始,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空间跟艺术结合得就非常密切。公共空间特别是艺术空间已经成为城市  相似文献   

11.
本土文化与城市艺术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国外建材科技》2007,28(1):99-101
本土文化是塑造城市艺术形象的源泉。该文从城市形态的“真”、环境的“善”与意境的“美”三方面探讨城市的艺术形象。并提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当整合本土文化并运用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艺术形象,使城市最终成为“生活与艺术品的大容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分析了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文化的逻辑根据,并试图建立起城市文化的逻辑结构。以结构的观念来分析,建筑与城市可以从实用、文化、艺术3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此相应,从具体到抽象,建筑与城市可视为"器物(实用)、符号(文化)与意象(审美)"。文章着重讨论了建筑的文化表意性,以及相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艺术设计、电影、摄影和诗歌构成了艺术体系的核心,在形象表达和图像作用的类比方面,当代建筑与艺术具有共性,建筑是社会、城市空间和场所的艺术。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在意识形态批评、价值批评、符号批评及方法论上具有相似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具有同一性。由于建筑与艺术领域的扩展,建筑与诸多艺术领域的融合导致建筑批评必须从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4.
In a context of increased urban competition, art and culture are often used by cities world-wide as tools to improve their image and make urban spaces attractive. In that process, art is – as we will argue – becoming a new urban norm, which is normalizing not only urban space and experience, but also art itself. By contributing to the pacification or secur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art could encourage some behaviors or, on the contrary, discourage others. Reversely, this normative dimension of urban art could impact art itself, especially by redefining the limit between artistic forms that are either inclusive or exclusive, dominant or subversive. Through examples found during PhD fieldwork in Montreal and Johannesburg, we will demonstrate that this normalization of the city through art and of art through the city takes place in various urban contexts, that it question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iti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a (global) city itself.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洪宇  周波  王波 《规划师》2007,23(4):31-33
绵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应在城市公共艺术中表现历史文化内容,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和重建.绵阳是中国惟一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其城市形象特色塑造应强调现代化进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统一,通过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建设等手段来体现"科技新都"形象.绵阳的山水城市形象特色塑造应利用三条江的特点构建滨水廊道活动空间和景观系统,并分别对三类山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强化"一区五园"的总体格局,形成"串珠"状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6.
哈柍 《华中建筑》2014,(7):118-123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拟人手法一直是艺术表现的主题之一。在建筑设计中拟人手法的应用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从一般拟物到拟人的发展过程。建筑设计中拟人手法的创作实现是通过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拟人化完成的。拟人手法在建筑实体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用建筑的局部部件隐喻人体形态、在实体建筑中集中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重点模拟单个人体或群体整体动态组合关系等手法。当然建筑落成后的实际艺术效果受观众的观赏角度和欣赏理解力不同而不同。最后给出了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拟人化手法时应注意的几点原则:适度抽象、附加情感、形象和结构技术材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演艺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小型观演建筑将逐渐占主导地位,讲求经济、适用、节约、融入环境、反映社区文化是其超越"标志性"的设计基本目标。本文在我国新城建设的大背景下,试从观念层面和技术层面探索节约型小型观演建筑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冼宁  刘鑫 《城市建筑》2014,(24):208-208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公共艺术是现代物质文化发展、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城市形象则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演变。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的表现,城市形象更是历史文化内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宋洁  陈韦 《建筑创作》2006,(5):106-111
本文从区域城市功能组织和建筑功能设计两个方面介绍了武汉市美术馆的设计思路,并引伸出对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赋予其适应现实生活的合适功能,这直接关系到城市空间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伟超 《新建筑》2006,(2):20-21
绘画是一种通过对事物外在表象的描绘和表现.传达出事物所投射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的艺术。一般人习惯于城市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然而艺术家则会站在远处打量那些喧嚣之中的“城市”,通过城市这个主题来叙述人与客观事物以及现实生活之间的情绪和感触。作为迷恋于架上绘画感受的艺术家,试图以架上的语言方式朴实地直述我们的城市和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