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平湖组处于本区层序地层划分的第Ⅱ层序内,由五个次级亚层序组成。平湖斜坡带层序的发育早期受断裂作作的控制,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周期性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发育和结束,并决定了古生物面貌、体系域发育和沉积相的基本特征。平湖斜坡带平湖组发育了低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平湖组海进体系域形成的泻湖、潮坪相暗色泥岩是本区主要的生烃源岩;高位体系域形成的潮道砂和三角洲等砂体,孔、渗条件较好,是主要的储集层。不同体系域的岩石学特征,在空间上形成了生、储、盖匹配关系,使平湖斜坡带成为西湖凹陷的一个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2.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普遍存在异常高压,综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等多方面资料,利用Eaton法计算出平湖构造带已钻井的压力曲线,揭示了平湖组异常高压分布特征,分析了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欠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并利用加载和卸载曲线判别了欠压实和生烃对地层高压形成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对油气成藏研究和钻井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洋石油》2017,(2):21-26
近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的油气勘探过程,发现其具有不同的物源发育特征并控制砂体的发育及储层物性条件,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针对这种差异特征开展研究。此文通过重矿物组合特征、镜下观察以及岩性、物性统计等技术手段对平湖构造带平湖组与花港组砂体物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平湖组南北重矿物组合差异较大,而花港组差异相对较小。结合斜坡带古构造发育特征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处于断陷发育期的平湖组砂体受控于古隆起基岩的岩石组成不同,导致其南北出现较大差异,而处于坳陷发育期的花港组砂体的物源分布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以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储层物性、压汞及试采等综合资料分析,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砂岩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湖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质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和磨圆度较好,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储层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和中孔、中渗的特征,孔、渗相关性好;孔隙类型主要发育有粒间溶孔和剩余原生粒间孔,喉道类型以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组合以中孔、粗喉为主。在此基础上,从沉积相、成岩作用和异常超压等方面对该区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表明,沉积相是该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其中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物性最好,其次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则有助于形成次生孔隙空间,并大大改善储层物性;异常超压对研究区储层有建设性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并促进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形成粒间溶孔,改善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5.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成因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北部,始新统平湖组是该地区重要目的层,本文针对平湖组主力含油气储层的四个成因类型;潮道、潮汐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的岩石学、沉积学特征分析,预测砂体形态并对各类储层性质逐一评价。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湖凹陷苏堤区带平湖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堤地区位于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的南部,现有钻井天外天一井揭露平湖组1549.5米。该井平湖组沉积相历来有多种看法,本文比较了前人工作成果,提出新的认识。根据过渡相盆地沉积机制,运用旋回地层学重新分析了地层特征,对该地区沉积环境演化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E2p)的沉积相类型还存在争议,为降低储层预测的风险,带动勘探开发研究深入开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目前主要观点认为平湖斜坡带E2p是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海湾-潮下带组合为主的沉积体系。通过对区域沉积背景的了解、层序地层划分及测井相研究,结合近两年地震解释和钻井成果,认为平湖斜坡带E2p是以砂岩为主的层段,砂体形态和沉积层序既不符合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体系,也不符合潮下带潮道等砂体微相,而是更接近浅水环境下辫状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海进潮道砂体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东海西湖凹陷位于浙东坳陷东部,其平湖组海陆过渡相地层中,保留有许多海进潮道砂体,系平湖组主要储层。本文综合西湖凹陷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平湖组海进潮道砂体的测井资料、岩芯描述,探讨了海进潮道砂体的成因机制及分布、保存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沛  黄畅 《海洋石油》2018,38(2):1-6,12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及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西湖凹陷K构造平湖组砂岩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砂岩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已达成岩后期;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次生溶蚀现象常见;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基本因素,压实(压溶)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石英次生加大和碳酸盐胶结使储层储集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次生孔隙发育和异常高压的存在是深部储层物性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KX构造始新统平湖组是重要产气层系。利用大量薄片、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平湖组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分析以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主,填隙物丰富、分选中等一好、成分成熟度低、磨圆程度高;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曲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组合类型为中孔小喉、小孔小喉组合;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平湖组储层主要受潮汐改造的分流河道微相控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成鑫 《海洋石油》2010,30(2):9-13
平湖油气田是东海陆架盆地投入开发最早的油气田,平湖组是其主要的产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平湖组沉积相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影响了对其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综合古生物、地化、岩心、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平湖组的沉积相为受潮汐作用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相,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包括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这为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综合已钻井资料,从平湖油气田的油气赋存状态分析了油气对圈闭的充注能力.圈闭的烃源条件与凹陷的烃源条件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凹陷的烃源条件好并不能说明圈闭的烃源条件就没有问题.研究结果有助于重新认识平湖构造区的烃源条件、油气运移条件和成藏匹配条件,以使该区及其相邻区域的钻前圈闭评价更为客观.同时,这种从钻井资料出发分析圈...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是目前已证实的主力油气富集层系,对其沉积体系已开展过多轮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岩心和多种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重新展开了系统分析。平湖斜坡带主要发育三种沉积体系类型:河控三角洲、潮汐改造为主的三角洲和潮坪沉积体系。这三种沉积类型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平北地区以河控三角洲沉积为主,平中地区发育受潮汐改造的三角洲沉积,平南地区处于半封闭海湾湾口,以潮坪体系为主,洋流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和规模。整体而言,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格局从北向南表现出受海水影响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东海平湖气田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油气的物性和低分子正构、异构皖烃、芳烃、非烃及碳同位素资料均是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征。根据这些指标的垂向变化规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气田八角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B井指向PHF井;放鹤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A井到PHD井、从PHD井再到PHE井。平湖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蒸发分馏”成藏机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3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两期成藏的特征;各气藏均为“蒸发分馏”作用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首次提出蒸发分馏效应是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图7表2参18  相似文献   

16.
平湖油气田花港组油藏储层三维模型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单井和地震资料,对花港组储层空间展布、砂体叠置关系进行分析;咀克里格插值技术为手段,通过研究储层顶、底界面及断层的空间展布建立构造模型,利用基于目标的示性点过程算法,建立花港组油藏沉积微相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采用高斯模拟进行储层物性模拟,建立了花港组储层三维随机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运用井资料和地震波阻抗信息相结合的联合建模技术,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为提高后期油井措施调整的预测精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东海平湖油气田下第三系平湖组储层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在平湖油气田平湖组砂岩的物性特征、成岩模式与孔隙演化的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平湖油气田控制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 ,并对平湖组储层进行储层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