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微生物学论文报告称,美国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对比后认为,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高毒菌株获得了代谢海藻糖的机制,很可能正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无意"中导致了这些流行菌株的出现。艰难梭菌是一种肠道病原菌,如果人体或动物过度服用某些抗生素,就会导致艰难梭菌菌群生长速度过快,影响肠道中其它细菌,进而引发炎症,所以这种菌被视为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原因。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罗伯特·布雷顿及其同事,  相似文献   

2.
通过体外肠道菌群厌氧发酵技术研究酵母甘露糖蛋白(mannoprotein,MP)的益生活性。结果表明,MP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值。MP显著提高了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乙酸和丙酸的含量。MP与菊粉具有相似的益生菌活性,菊粉可促进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增殖,而MP可选择性促进拟杆菌属(Bacteroide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Clostridium_sensu_srticto、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纺锤链杆属(Fusicatenibacter)和产丁酸球菌属(Butyricicoccus)的生长。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模型结果表明MP对炎症没有显著调节作用(P>0.05),而其发酵液具有显著抗炎活性,且其活性与菊粉组相似,均优于空白组。因此,MP有望成为通过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将ICR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和乌米组(喂食乌米饲料),分析小鼠喂食高粱乌米后的体重、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乌米可以抑制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显著升高。乌米还可以使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乌米组小鼠肠道菌群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减少;在属水平上,乌米可以使小鼠肠道菌群中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XlV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属丰度增加,巴氏杆菌属(Barnesiell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在种水平上,Muribaculum intestinale丰度显著降低,Kineothrix alysoides丰度显著增加。所以,高粱乌米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鼠体重的增加以及降低血清中的血脂水平,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4.
杨平  王丽娟  徐昕  徐彩红  公丽艳  黄趁  许青 《食品科学》2022,43(13):118-124
为了研究草鱼鳞胶原蛋白肽(collagen peptide,CP)防治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用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肠道菌群的关系,将雌性ICR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钙尔奇D组和胶原蛋白组,建立OP模型。分析CP对小鼠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骨微结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与IL-6以及肠道菌群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草鱼鳞CP可以显著增加OP小鼠股骨的最大弯曲荷载和最大弯曲应力(P<0.05,P<0.01),增加骨小梁数量,修复骨微结构,显著降低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质量浓度(P<0.05),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比值,增加乳酸杆菌和普雷沃菌等益生菌的丰度,抑制螺杆菌属等多种条件致病菌在肠道的定植与繁殖。结论:草鱼鳞CP通过减少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辅助治疗O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黄芪对2型糖尿病大鼠碱性磷酸酶、细菌内毒素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连续给予大鼠灌胃黄芪水溶液(0.25、0.5 g/kg),测定大鼠体质量及血糖变化、粪便中肠道碱性磷酸酶(IAP)的活力及细菌内毒素(LPS)的浓度变化并用MSD多因子方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KC/GRO))浓度变化的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芪剂量组空腹血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IAP活力显著增加(P<0.05),LPS浓度显著降低(P<0.05),且血清中促炎因子IL-6、TNF-α、IFN-γ、IL-1β的浓度显著减少(P<0.05),而抗炎因子IL-4、IL-5、IL-10、IL-13的浓度显著增加(P<0.05),趋化因子KC/GRO的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黄芪可以促进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能够有效调节T2DM小鼠血糖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低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连续给予大鼠灌胃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 AG)水溶液(100 mg/kg、500 mg/kg),测定大鼠体质量及血糖变化、粪便中肠道碱性磷酸酶(IAP)的活力及细菌内毒素中脂多糖(LPS)的浓度变化,并通过MSD多因子方法检测肠道中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AG剂量组空腹血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IAP活力显著增加(P<0.05),LPS浓度显著降低(P<0.05),且肠道中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IL-1β)、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KC/GRO)的浓度显著减少(P<0.05),而抗炎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的浓度显著增加(P<0.05)。因此,可以证明AG能够提高IAP活力,降低LPS浓度,调控大鼠细胞因子,进而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免疫方面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对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4周龄SD雄性大鼠进行28 d不同剂量L-茶氨酸\[100,300,500 mg/(kg·d) \]干预试验,考察抗性淀粉与L-茶氨酸组合营养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在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中、高剂量组L-茶氨酸能显著增加大鼠体重,提高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回肠丙二醛(MDA)含量;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回肠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量,抑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提高免疫球蛋白A(IgA)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增加各小肠肠段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提高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雷沃菌属9(Prevotella_9)、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肠道有害菌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占比(P<0.05),其中,中剂量L-茶氨酸\[300 mg/(kg·d) \]效果最佳。结论: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平衡促炎/抗炎因子、升高Glu与Gln含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份人工窖泥样品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并对优势菌属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窖泥中微生物组成丰富,优势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真杆菌属(Eubacterium)、新斯氏菌属(Neoscardovia)、片球菌属(Pedi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Caproicibacter、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真丝菌属(Planifilum)、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优势真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为耐干霉菌属(Xe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节担菌属(Wallemia)、Trichomonascus、根霉属(Rhizop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其中,Planifilum与Ba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东海乌参肽(Acaudina leucoprocta peptides,ALPs)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5 只C57BL/6N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80 mg/(kg mb·d)水飞蓟宾)、ALPs低剂量组(200 mg/(kg mb·d)ALPs)和ALPs高剂量组(400 mg/(kg mb·d)ALPs)。采用慢性酒精干预3 周后进行急性酒精灌胃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相关生化指标、观察肝脏和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取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ALPs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肝脏和结肠组织损伤,降低酒精性肝损伤血清标志物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活力,提升乙醇代谢相关酶的活力,抑制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的脂肪蓄积,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干扰素-γ和IL-6的分泌及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的含量。ALPs显著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调节多种门、纲、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改善乙醇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并使其趋于正常。结论:ALPs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ALPs抗氧化、抗炎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探究了甲基烯丙基三硫醚(allyl methyl trisulfide,AMTS)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观察小鼠体重、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结肠组织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16S rRNA系统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表明模型组体重下降25.59%,AMT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下降4.06%、9.88%和5.45%。模型组DAI值为3.51,AMTS三个剂量组分别为2.60、2.88和2.79。与模型组相比,AMTS的三个干预组都减轻了结肠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同时都显著性降低了结肠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p<0.01,p<0.05)。AMTS组较模型组可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与模型组相比,AMTS还能降低拟杆菌、变形菌等数量,提高厚壁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研究表明AMTS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