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西方势力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海上贸易催生了海务相关设施的建造,推进了海务建筑的近代化,承担海务相关建造的是海关。1868 至 1949 年间,近代中国海关营造机构组织建造了灯塔、港口附属建筑等百余处海务建筑,较早引进了同时代国际最前沿的预制施工与光学技术,对中国海务建筑这一特殊类型的工业建筑做出重要奠基。本文基于一手史料挖掘并考察近代海关营造机构的建设活动,厘清以灯塔为代表的海务建筑的建设活动在预制施工和光学技术方面的突破性创新,剖析海关营造机构对中国海务建筑近代化实践的重要推动 作用和积极意义。以期从建筑技术传播的视角,为近代条约港城市及其附近岛屿的遗产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王世仁 《古建园林技术》1987,(14):7-12转42
“近代建筑”指的是伴随着十八、九世纪以来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新形式的建筑。建筑形式要满足新功能,运用新技术,又要符合民族审美观念。现今,民族形式逐渐成为近代建筑创作的新命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民族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开始立足于如何继承旧形式,改造旧形式,最终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现在对民族形式的探索,不但要注意传统建筑外部的形式特征,同时也注意研究民族形式内在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建造房屋以前,先做建筑模型以供审定的做法,已有悠久历史。模型的起源最迟开始于唐代。现在能见到的只是清代“样式雷”所作的“烫样”和晚一些时期的建筑模型。这些建筑模型不仅成为古代建筑技艺的一个见证,而且为今天进行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重视,曾做了一批金丝楠木建筑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歇山屋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建造房屋以前,先做建筑模型以供审定的做法,已有悠久历史。模型的起源最迟开始于唐代。现在能见到的只是清代“样式雷”所作的“烫样”和晚一些时期的建筑模型。这些建筑模型不仅成为古代建筑技艺的一个见证,而且为今天进行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重视,曾做了一批金丝楠木建筑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歇山屋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累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架构;三、以砖石砌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为主要潮流,则前面的两个阶段,恰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性阶段,研究这一发展过程的大致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累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上,纯然用木架构;三、以砖石砌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为主要潮流,则前面的两个阶段,恰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性阶段,研究这一发展过程的大致情况及其衰落的原因,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主要影响,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在地性为研究视野,以史料的进一步考据为基础,再度近距离观照百年前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活动,探明不同地方主导力量下该学科的创建初衷、发展定位,梳理建筑科建设主体人员的群体特征、地缘特征及差异性贡献,厘清在现代教学框架与在地性传统建筑碰撞下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建设,从原境上理解苏工专建筑科的建立动力与初始成长,提出苏工专建筑科的现代性构建带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伴随着原生建筑现代 性衍生的初始探索过程,进而讨论了在地性社会土壤与建筑教育现代性构建模式之间的复杂关联与多元可能之规律。  相似文献   

8.
读书     
《广西土木建筑》2013,(11):87-87
本书尝试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构建一套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呼应的建筑比例与尺度规律体系,继承和延续了粱思成等前辈学者将西方经典建筑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并根据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自身特点加以拓展和开创的学术路线,是对应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和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等诸多中西方建筑名著中关于建筑比例与尺度这一经典学术脉络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产物。伊斯兰寺院有她独特的传统风格,初起时原属阿拉伯建筑系统。伊斯兰国家建筑大体分为两类,非宗教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礼拜寺院、祠墓尖塔、雕刻纪念物等属于宗教性建筑。本文主要对伊斯兰建筑式样与艺术特征、规模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在人们的信仰下,起到了对建筑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产物。伊斯兰寺院有她独特的传统风格,初起时原属阿拉伯建筑系统。伊斯兰国家建筑大体分为两类,非宗教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礼拜寺院、祠墓尖塔、雕刻纪念物等属于宗教性建筑。本文主要对伊斯兰建筑式样与艺术特征、规模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在人们的信仰下,起到了对建筑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宗文 《古建园林技术》1984,(3):25-30转20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产物。伊斯兰寺院有她独特的传统风格,初起时原属阿拉伯建筑系统。伊斯兰国家建筑大体分为两类,非宗教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礼拜寺院、祠墓尖塔、雕刻纪念物等属于宗教性建筑。本文主要对伊斯兰建筑式样与艺术特征、规模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在人们的信仰下,起到了对建筑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北正定隆兴寺牟尼殿位于寺内中轴线的前半部,平面近方形,大殿殿身是重檐歇山顶,四面抱厦屋顶又是山面向前,建筑的外观形式很有特色,该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牟尼殿的建筑构造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七间,共有柱子68根,分三圈布置成柱网,与《营造法式》讲的金箱斗底槽基本相似。梁架:共用梁架四缝,为抬梁式。建筑物上斗栱的运用,在整个建筑构架上有重要的结构意义。通过对牟尼殿主要木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和主要构件榫卯做法研究。充分说明中国木构架建筑在很久以前就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建筑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也写下了灿烂的光辉,但各个历史时期和南北地区的风格都不趋于一致,叫法也不尽相同。现将部分营造法原、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名词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4.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5.
岭南民间工匠传统建筑设计法则研究初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旻 《城市建筑》2005,(2):8-10
本文阐述了岭南地区民间工匠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地方性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岭南地方性营造中的营造尺尺制和营造尺尺法。  相似文献   

16.
垂花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着重要位置,我国传统的住宅、府邸、园林、寺观以及宫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独特地位。垂花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优美的建筑外形,各种垂花门既有精巧华丽的共性,又因所处具体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别而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垂花门的构造艺术和技巧,是古建传统技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垂花门的种类、构造及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规律和技艺,继承这方面的宝贵遗产,对保护和维修文物古迹,建造新的古建风景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垂花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着重要位置,我国传统的住宅、府邸、园林、寺观以及宫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独特地位。垂花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优美的建筑外形,各种垂花门既有精巧华丽的共性,又因所处具体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别而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垂花门的构造艺术和技巧,是古建传统技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垂花门的种类、构造及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规律和技艺,继承这方面的宝贵遗产,对保护和维修文物古迹,建造新的古建风景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新平 《古建园林技术》1987,(16):35-36转37
凤凰寺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为南方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它对研究我国伊斯兰教及其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历来被伊斯兰教学者和古建筑学者所推崇。凤凰寺在建筑结构形制、装饰艺术等方面,基本遵循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原则的同时,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的某些做法,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对外国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引国外人士注目,到处所见,影响最大,在他们心目中,最具东方中国特色的莫过于中国传统建筑。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旅游小宾馆,深受外宾和国内游客的喜爱。但“正规”的旅馆建筑中却没有一个是这类为宾客所喜爱的旅馆。要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旅馆,面临的困难很多。如能因地制宜的建设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型现代化宾馆,将对中国旅游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美国的《建筑教育学报》1940 年代以来对“研究”的关注置于设计研究的视角进行考察。通过分析设计 与研究关系的演变及其因应,文章从三个阶段追溯美国建筑设计课程(design studio)a是如何转变为研究型设计课 程的;并从生产方式出发辨析与设计相关的研究路径。文章认为,设计研究与建筑研究来自不同立足点,即设计学科 与建筑学科,对研究不同立场的倡导。其次,在设计课程逐渐转化为设计研究的生产场所过程中,通过“教学/ 实践即 研究”对研究的倡导,设计课程回应了学科研究与社会责任。继而文章提出,被忽视的设计与研究的互动,为学科和 社会间的过渡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恰当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