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凯 《建筑师》2022,(4):70-78
“建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和建筑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本文尝试从话语史的角度做一个历史性 的回顾,追溯当代中国建筑学中“建造”观念在“言说”中出现的时刻。以当代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冯纪忠先生设计 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和何陋轩为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40多年来中文文献中对这一作品谈论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建构” 话语的引入所带来关键性的改变,讨论并揭示“建构”话语在当代中国建筑学科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3.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人居环境功能体系角度入手,围绕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等范畴,解析了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的尼日尔“草棚”、法国拉达匹“温室”两个设计作品。通过回顾两位建筑师的设计历程,发现其建筑作品中传递的人居哲学、设计理想和场景再现手法对于探究建筑设计的根植性本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原理入手,通过对格式塔中的“场”与“力”、“同形同构”说的介绍,阐明了建筑和室内设计基本式样中蕴含的“力”的结构。审美主体人的物理场、生理场和心理场的相关关系。尤其在结合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思潮变革发展的背景下,选择了一些颇具影响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进行在“力”的动势上的详细阐述,并具体分析了引起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中产生力和动感的两种主要因素:倾斜和变形,揭示了其“不动之动”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所位于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于1954年至1962年由斯洛文尼亚建筑师Danilo Kocjan进行设计。他设想了一个处于绿色种植环境之中,具有斯洛文尼亚地区性格特点的低矮、狭长的建筑形态。新建筑则于2004年至2006年由丹斯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设计中仍采用楼阁式的元素,一层是儿童部,二层是职业康复部。中间的混凝土和玻璃部分安置电梯,通过这部分将现有建筑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美国建筑师近年来在大连的高层建筑作品的研究,并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试图找到两者在形式上的承接与擅变关系,提出美国建筑师的高层建筑作品对我们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但由于现有的城市(文化、经济、政治、建筑)环境的综合作用,这些作品又呈现出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不同的形式特征,发生了“适应性”擅变。并针对此种“适应性”的擅变现象进行剖析,进一步指出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应有时代性,不应有过多非建筑的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8.
高萌 《城市建筑》2014,(14):40-41
本文通过对建筑外部空间中相近概念的比较,明确了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在综合归纳其属性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从“生态化”原则出发,提出了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营造内容,并提出了实现生态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9.
“构图”作为布扎建筑设计的核心,被认为与美院经验主义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布扎教育的没落,“构图” 也逐渐让位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但作为设计方法学的一部分,它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布扎”向现代建筑转型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构图”的适应性要点,回溯它积极回应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案例, 意图说明重新审视这一设计方法以及布扎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巍  赵玫 《建筑师》2018,(1):100-104
20世纪英国代表建筑师吉尔斯.G.斯科特一生完成了众多建筑精品,其设计的工业建筑不多,却在英国工业建筑史上极具影响。本文通过对斯科特工业建筑的探讨,回顾英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脉络,论述斯科特工业建筑作品的艺术成就、历史地位与作用,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并梳理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当代建筑越来越多地偏向于建筑形态的视觉消费,而对于建筑空间的深度挖掘者少之又少。路易斯·康和伊东丰雄是在各自所处时代引领建筑发展的建筑大师,对建筑空间有着深刻把握。从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思想及作品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之间的关系从“对立”到“消解”,再到“整合”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对具体案例的具体解析中,把握这一设计趋势,探析公共建筑“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整合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程建军 《古建园林技术》1986,(13):46-46转47
我国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等级最高的装饰图案为“龙”的图案。“龙图腾”寓意吉祥。“龙戏珠”与天文学有关。“龙戏珠”中宝珠原指月亮,因与古代“阴阳”论之“阳刚阴柔”之义不符,变成了 “日之珠”。早期的图案为单龙戏珠,后出现了 “二龙戏珠”,图案变得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3.
丁力扬 《建筑师》2022,(6):113-118
本文回顾了2022 年1月底至6 月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建造: 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旨在呈现展览的原貌,本文概述了展览的背景和缘起,介绍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策 展思路,并回顾了展览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来自各界的反响和评价。本文将“中国建造”展置于近二十年来一 系列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关系的学术活动的框架内,强调其目标是在立足于“第一代“中国建 筑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体系首次交集的一个世纪之后,审视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跨文化对话,揭示中国 建筑实践中的跨世纪连贯性,并对全球性建筑技术的探索和设计创作中本土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诠 释。文章指出本次展览是对中西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深入扩展性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建 筑文化交流这一宏观话题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4.
姚冬  卢永毅 《建筑师》2017,(6):69-77
在以往国内对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J?rn Utzon)的作品研究中,其富有表现力的屋盖及建构(Tectonic)特征被一再讨论,并与中国传统建筑乃至《营造法式》联系起来。相比之下,伍重建筑中极具特质的地景般的平台基座却少有关注,与之相关的重要的论文"平台与高岗:一位丹麦建筑师的思考"也少有人问津。在笔者看来,这正是伍重设计思想的起点,建筑精神体验的基石,同时也是一种对待传统的独特认知,即跨文化视角,而非地域主义。本文将呈现伍重的建筑如何植根于大地的"平台与高岗"之上,唤起建成环境中"城市之冠"的升华感,以构建建筑中的精神感悟和宇宙观念。文章试图通过这样的解读,进一步揭示伍重作品中隐匿的精神线索,以促进当代建筑实践中对自然与人工、远古与现代、本土与跨文化这一系列二元关系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纽顿·瓦尔斯20世纪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国内当前现状在建筑学方向有耦合之处,20世纪下半叶,美国建筑环境问题正如当今国内一样比较突出。建筑环境问题涉及双重含义:建筑语境的偏失与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对詹姆斯教授的访谈及其两本重要书著《解构建筑》与《绿色建筑》以及相关设计作品研究,发现了其不断批判理性中隐含的环境为本主义设计思想。最后,詹姆斯教授以批判的眼光探讨了当代建筑的发展,对国内建筑学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其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很大。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朱渊 《建筑师》2012,(5):12-17
随着城市与建筑之间边界的模糊,整体性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策略在城市或建筑的实践中逐渐以各种启示性的概念与途径加以诠释。基于”地图术”理念的“毯式建筑”(Mat—Building)当代实践,以一种超越建筑的理念承载当代城市网络化特性的重新整合与理念延伸,成为一种广义的当代“城市化建筑”模型。该模型基于“建筑”特性,延展于”城市”区域的认知.成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发展模型。全文从信息分析工具、信息处理途径、即时互动、动态平衡以及重组特质各方面,阐述”毯式建筑”分析与设计策略的特质所在。希望该系统将在现今与未来的城市或建筑设计中,协同一系列反思与实践成为更具启示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型,为城市与建筑整体设计提供具有多维交叉的实证平台。  相似文献   

18.
日前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中科隆姿热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具有成熟的产业化制造技术的“热管家”牌热管散热器。“热管家”系列产品并已经通过了清华大学建筑物理环境检测中心和北京市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验,并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推荐为“建筑装修一体化指定产品”。  相似文献   

19.
钱云  翟俊 《建筑师》2019,(3):107-112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作为时代新命题而被设计行业着重关注,菲利浦·拉姆作为一名专注于探索建筑设计的先驱者,提出了一种以气象学为导向的新型环境设计模式。本文通过介绍拉姆在"气象适应性"设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温度、湿度、光照三大策略方向解释了气象适应性设计中"适应气象"和"构建气候"两大概念,并结合其中国台湾地区清翠园实例,着重阐述了气象适应性设计理念在建筑及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以此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局部环境小气候设计发展趋势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创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也要着眼于西部品目繁多的中小型建筑.本文指出了西部建筑的特色,既崇尚实用与功利,又表现了民族性和宗教性对其的强烈影响。提倡大家共同探索,通过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建筑作品来展现建筑的“西部特色”。最后提出了“西部特色”现代建筑应是传统与外来、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交融的结合体,并着重分析了“西部地方特色”之一——伊斯兰教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