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新 《山西水利》2022,(8):58-59+62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水文属于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专业性极强、业务门槛较高,水文专业人才尤其是青年业务骨干对于水文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人才是发展创新的第一资源。面对水利、水文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迫切需要水文行业向现代水文、开放水文、社会水文、美丽水文、幸福水文全面转型,迫切需要进行水文行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文章结合山西水文工作具体实践,探讨了创新型水文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辽宁水文必须从全面服务的角度树立大水文观,探索技术导向型水文向服务导向型水文、数据服务型水文向成果服务型水文、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水文文化,是关于水文与人、水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文化。水文精神,是水文文化的核心,是凝聚水文体系、推动水文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水文文化及水文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水文人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  相似文献   

4.
戴珍丽 《山东水利》2002,(12):21-21
水文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文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文信息资源,包括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文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也就是说,水文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水文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水文要适应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5.
水文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是水文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水文应急队伍主要包括水文应急管理专家组和水文应急抢险突击队。介绍了如何通过水文应急培训及演练,培养出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知识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为水文应急管理服务。对专家的选择及其作用、突击队的组建,以及水文应急培训和演练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水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我国治水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提出水文必须适应水利中心工作的转变,在加强水文监测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生命水文、资源水文、生态水文、社会水文、和谐水文",不断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2014年起,广西推进全面深化水文改革,通过基层水文转职能强服务管理改革,实施了测站功能分离,组建了具有水文信息枢纽、会商平台和水文服务桥头堡三大功能的县域水文中心站,构建了巡测式管理、交互式会商、集中式服务的基层水文工作机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需求日益增长,水文站网逐步完善、水文服务内容不断扩充、县域水文站人员编制下降,县域水文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桂西北的东兰、巴马、凤山3县水文中心站为例,探索构建县域水文机构联动工作模式,集中整合资源开展水文测报服务,构建新常态下县域基层水文服务责任体系和管理模式,提高县域水文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范敏  岳延兵 《水利发展研究》2010,10(4):57-60,64
水文信息孤岛是水利信息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水文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局部性,需求不到位,共享能力差是形成孤岛的主要原因。认识水文信息孤岛的种类和危害,采用升级替换、建立数据接口、集成应用平台等方式可有效解决现有水文信息孤岛。从水利信息化全局出发,统一水文信息系统规划,理顺水文数据流、统一水文数据平台和集成标准可有效防范和降低水文信息孤岛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对水文信息有效监测,可以更好的了解水文信息,把握水文动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水文信息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改善水文的观测手段和方法,以及提高水文的监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水文监测带来了技术动力,像现代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在水文监测中的合理运用,促进了水文监测技术的提高。尤其是GPRS通信技术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GPRS在水文监测中,具有分散监测、广范围监测、成本低、传输量大等特点,这使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更加的完善和快捷。  相似文献   

10.
正水文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文信息资源,促进水文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实现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水文信息化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水文信息化水平,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必由之路。近年来,河北水文始终将提高水文信息化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加速更新和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