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存在条件下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改变,以探究大曲微生物对酒醅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影响。通过接种1 株从中高温大曲中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至酒醅中进行发酵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使用扩增子测序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探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间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酒醅优势微生物群落与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酒醅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也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酒醅中酸类、酯类、醇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对照组酒醅相比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共有15 种差异显著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组酒醅中己酸和己酸乙酯的含量显著增加,己酸与乳杆菌属有显著正相关;己酸乙酯与毕赤酵母属和威克汉姆酵母属呈正相关,与热子囊菌属、芽孢杆菌和魏斯氏菌属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接种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浓香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大曲微生物对酒醅微生物的扰动及代谢物的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TP-1对葡萄灰霉病的抗病机制,通过抗生素标记法筛选抗性标记菌株,成功获得能抗300μg/mL利福平的标记菌株TP-1R,研究了标记菌株的抗性遗传稳定性及其对葡萄灰霉病的拮抗作用,并分析其在葡萄中的定殖情况以及对葡萄果实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标记菌株在经15次传代培养后,仍能在含利福平的培养基中稳定生长,且标记菌株对灰霉病的拮抗作用与原始菌株无明显差异。检测到标记菌株在葡萄上的定殖量于贮藏(20℃)第15 d达到峰值,为4.32×106 CFU/g,在贮藏第30 d菌株定殖数量仍可达到3.11×106 CFU/g,菌株TP-1能在葡萄上稳定定殖;接种菌株TP-1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灰霉病的发生,降低葡萄采后腐烂率。在贮藏期间,葡萄防御酶PAL、PPO、A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拮抗菌TP-1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显著高于CK(P<0.05),在第15 d时,拮抗菌处理组PAL、PPO、APX活性是CK的1.23、1.19、2.01倍。菌株TP-1在葡萄上的定殖可诱导葡萄PAL、PPO、APX活性的提高,在一...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P9对于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机理,考察了菌株P9的产酶能力,并对抑菌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分析了抑菌物质的化学成分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P9具有可分泌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β-葡聚糖酶的能力,抑菌物质酸沉淀法以氯仿提取,沉淀以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BS)=1∶3(V/V)重悬。利用牛津杯法测得菌株P9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14.3 mm左右。薄层层析(TLC)法分析确定菌株P9所产的抑菌物质为脂肽类物质。抑菌物质在温度0~50 ℃稳定,金属离子对其无明显影响。贝莱斯芽孢杆菌P9展示了对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较好的生物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5.
6.
为明确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烟草炭疽病的生防作用,通过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F85和烟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共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的F85无菌发酵滤液(0.5%~20%)对C. fructicola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评价了F85对活体叶片的烟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贝莱斯芽孢杆菌F85对C. fructicola、C. kahawae、C. karstii、C. siamense均表现出较好的拮抗作用,具有广谱抑菌效果。(2)贝莱斯芽孢杆菌F85可有效抑制烟草炭疽菌C. fructicola菌丝的生长,同时抑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孢形成。随F85无菌发酵滤液浓度升高,对C. fructicola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0%F85无菌发酵滤液处理C. fructicola菌丝干质量抑制率和分生孢子芽管畸形率均达100%。(3)5%浓度以上的贝莱斯芽孢杆菌F85无菌发酵滤液对活体烟草炭疽病的防效高于70%。本研究丰富了烟草炭疽病生防菌资源,为开展烟草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绿色、安全的樱桃天然防腐保鲜剂,从腐败的樱桃上分别分离出2株主要的腐败菌,经菌落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分明命名为BC-1和SC-1。从实验室保存的菌种库中筛选出两株对樱桃腐败菌抑菌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均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分别命名为KA-2和XK-5。采用LB和landy培养基发酵两株菌,用贝莱斯芽孢杆菌的两种培养基发酵液酸沉后浸泡的方法研究其对樱桃的防腐保鲜作用,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XK-5 landy发酵液酸沉提取物具有更好的防腐保鲜作用。该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有望作为生产新型绿色、安全的生物防腐保鲜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发酵海洋鱼酱油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多种蛋白酶活性与糖酶活性的贝莱斯芽孢杆菌SW5菌株,为探究贝莱斯芽孢杆菌SW5的抑菌特性,研究了SW5菌株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验证了SW5菌株发酵上清液对食品中多种常见病原菌的抑制能力;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其中的抑菌物质.结果表明:菌株SW5在35℃、pH值5时生... 相似文献
9.
贝莱斯芽孢杆菌能够同时产生蛋白类和脂肽类等多种抑真菌的脂肽类物质,产物中各组分的具体组成和含量与培养基组成紧密相关。为获得最有利于主要抑菌成分产生的最佳条件,以炭黑曲霉为指示菌,考察了不同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时间对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组成对抑菌成分的总产量及组分构成有显著影响:Landy培养基更利于菌体生长,但营养肉汤培养基(NB)则更有利于抑菌成分的合成;牛肉膏有利于抑菌成分的产生与积累,而蛋白胨则相反。同时,菌体在Landy培养基中所产抑菌物质主要是蛋白类,而在NB培养基中主要为脂肽类。经过优化组合,确定出最有利于总体抑菌物质合成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0 g/L,NaCl 5 g/L,牛肉膏15 g/L,谷氨酸钠5 g/L,KH2PO420 g/L,MgSO4·7H2O 10 g/L,KCl 10 g/L,FeSO43 mg/L,MnSO4100 mg/L,CuSO 43.2 mg/L。此条件下的菌体生长量比Landy培养基提高了75.9%,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比用NB培养基提高了21.9%,而且脂肽类抑菌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玉米和高粱为原料进行小曲酒的酿造,通过对比酿酒原料及酿造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差异,结合对玉米原料不同的处理工艺,以期改善玉米酿造小曲酒的酒质。结果表明,高粱的粗淀粉含量与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玉米(P<0.05)。高粱酒样的酒精度显著高于玉米酒样(P<0.05);高粱糟醅的酸度、残余淀粉以及其细菌数量显著低于玉米糟醅(P<0.05),水分及其酵母菌数量显著高于玉米糟醅(P<0.05)。对玉米先蒸粮再粉碎能够有效提升玉米酿造的小曲酒酒质,酒样酒精度由14.3%vol提升至24.4%vol,乙酸乙酯的含量由0.2 g/L提升至0.6 g/L。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纯化酵母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经过高粱汁培养基发酵初筛、高粱固态培养基发酵复筛,获得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并将其应用于清香型小曲白酒工业生产。结果表明,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2株酵母菌,编号为Y87和Y88,经鉴定分别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中菌株Y87乙酸乙酯产量最高,高粱汁液态发酵和高粱固态发酵乙酸乙酯产量分别达到1.13 g/L、1.14 g/L,菌株Y87强化曲酿造的白酒乙酸乙酯含量提高36.6%,杂醇含量降低7.1%,正丙醇含量降低16.1%,感官评分为90.7分,该白酒具有清香型小曲白酒的典型特征,入口醇甜,清香纯正,说明菌株Y87可显著提高小曲白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尾穗苋粒淀粉含量高,分别采用固态和液态发酵方式探讨尾穗苋粒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制备,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 糖化工艺。 结果表明,液态发酵出酒率比固态高12.5%,总酯和乙酸乙酯含量分别比固态高29.4%和16.7%,且香味突出。 最佳糖化工 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0.40%,糖化温度58 ℃,糖化时间2.5 h,180~200 ℃膨化苋粒、加入3倍体积的水糖化后,接种0.60%小曲酒曲 30 ℃发酵10 d。 在此条件下,55%vol的基酒出酒率达47.6%,甲醇含量≤0.6 g/L。小曲清香型白酒酒体清亮透明,清香纯正,酒体柔和 协调,口感绵柔,余味爽净。 产品各项指标符合GB/T 1078.2—2006《清香型白酒》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采自川西南片区的10种曲样中分离出的18株酵母为研究对象,以产酒能力为主要指标,通过三级筛选得到一株优良产酒酵母Y-18,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将其制作成纯种的酵母曲并和根霉曲进行复配试饭。结果表明,酵母Y-18在大米粉发酵培养基中的残糖含量最低,酒精度最高,分别为0.69 g/100 mL和10.3%vol;在60 g蒸熟大米中,添加酵母曲1.8 g、根霉曲0.5 g时,试饭酒精度最高(7.24%vol)、酸度适中、糖分最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通过两因素交互重复实验,模拟不同原料(高粱、玉米和稻谷)、小曲(3个不同区域的川法小曲白酒生产常用的糖化发酵剂)的传统川法小曲白酒酿造工艺生产(培菌1 d、固态发酵7 d),探讨两因素对川法小曲白酒酿造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清其酒体的主要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酒体挥发性风味物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原料对出酒率、酒体总酯含量及感官评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小曲及小曲与原料的交互对酒体总酯含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酒体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5种、醇类10种、醛酮类6种、烷烃类5种以及其他10种,其中相对百分比含量较高的是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等。定量方法显示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2>0.99,稳定性试验的RSD<5%,回收率试验在85%~130%之间,方法适合定量分析。高粱小曲酒中乙酸乙酯浓度最高达到192.24 mg/100 mL,玉米小曲酒中异戊醇浓度最高达到185.73 mg/100 mL。稻谷小曲酒中乙酸乙酯浓度最高达176.29 mg/100 mL,但其β-苯乙醇的浓度远高于高粱、玉米小曲酒,达到24.13 mg/100 mL。定量到的挥发性成分基本位于川法小曲白酒中微量成分的最佳浓度范围。原料及小曲对川法小曲白酒酿造特性的影响对混粮生产川法小曲白酒及改善川法小曲白酒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曲清香不同馏分原酒中各风味组分的馏出规律以及与酒精度间的相关性,以机械化酿造的18个不同馏分的小曲清香原酒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样品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层次聚类分析(HCA)、Pe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6.08%,主成分散点图中不同馏分酒可有效聚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标度距离为8.0,可将18个馏分酒有效类别为四大类;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PC)1与酒精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合3种分析结果,总结各风味组分馏出规律,可将小曲清香白酒馏酒过程分为四段取酒,头酒段(1~2馏分)、中前段(3~13馏分或3~12馏分)、中后段(14~16馏分或13~16馏分)、尾段(17~18馏分)。 相似文献
17.
18.
为提高半固态苦荞小曲酒的出酒率,酿造出香味协调、风味较为独特的小曲酒,该试验考察了半固态发酵工艺中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其出酒率、总酸、总酯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半固态发酵工艺,对苦荞小曲酒进行感官品评及理化指标检测,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半固态发酵工艺为料水比1.0∶1.5(g∶mL),发酵时间9 d,发酵温度28℃。在此最佳条件下,苦荞小曲酒出酒率为58.06%,感官评分为85.33分,总酸含量为0.69 g/L、总酯含量为2.18 g/L,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23种、酯类19种、酸类5种、醛类2种、其他类4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可用于清香型小曲白酒酿造的产愈创木酚类物质菌株,该研究对湖北劲牌有限公司酒曲中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菌株产愈创木酚能力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高产愈创木酚类物质菌株B257,其在高粱汁发酵液中可产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达9.7 mg/L。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分子序列比对,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未添加菌株相比,在小曲中添加菌株B257进行粮食发酵能有效提升清香型小曲白酒中愈创木酚类物质含量,提升率达117%。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在pH 4.5~6.5、NaCl含量为1%~9%以及乙醇体积分数为3%~6%的条件下,菌株B257具有较好的生长活性。因此,枯草芽孢杆菌B257在提升清香型白酒中愈创木酚类物质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小曲清香型白酒从生产工艺上可分为传统法小曲白酒和纯种根霉小曲白酒两种。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与川法小曲酒相比较,在主体香气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总酸总酯含量高于川法小曲酒,尤其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乙酸乙酯为川法小曲酒的1.5~2倍,乳酸乙酯是川法小曲酒的2~4倍;杂醇油含量低于川法小曲酒,但是正丙醇含量远高于川法小曲酒。在口感方面,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更醇厚和丰满。对制定小曲白酒国标提出以下建议:①标准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②可以参考其他香型白酒2006版本新国家标准;③考虑其先进性和适当的体现量;④考虑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