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室温下塑性较差的AZ31B薄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点弯曲成形的有限元模型,提出韧性损伤、能量耗散、应力分布和形状误差四项指标,以评价不同弹性垫厚度对多点弯曲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垫的使用,将冲头单元与弹性垫的点-面接触提升为弹性垫与板料间的面-面接触;弹性垫缓冲并较均匀的释放来自压机的冲击性能量;合理厚度的弹性垫能够提高AZ31B薄板的成形性能,使上述四项指标的波动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2.
杨惠忠  刘琼 《机床与液压》2012,40(16):42-43,23
通过对电机支座的分析,采用Pro-E设计电机支座的模具,对设计出的模具在MasterCAM中编写数控代码并进行仿真加工.使用该模具制造出的支座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并在实际使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昆明某小学教学楼隔震结构按“新隔标”的设计思路,隔震结构采取一体化直接设计方法。隔震层由下支墩、隔震支座、上支墩及其相连的梁板组成。隔震支座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隔震层以上结构采用框架结构。隔震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底部剪力比为0.46,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降低一度设计。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面压、水平位移等参数能够满足规范要求。隔震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设计方法可为类似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中,超薄液晶产品有越来越多的需求,不锈钢部件的材料厚度越来越薄,平整度要求越来越高,薄型不锈钢部件平整度的控制有很大难度,通过对材料打麻点的方式减少材料的变形和弯曲,使不锈钢冲压件平整度提高,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龚勤慧  李刚 《机床与液压》2016,44(11):54-57
根据打磨机器人对打磨压力控制的要求,进行打磨机械装置、PLC控制系统及压力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以一个粗加工后的二维曲面、两个倒圆角面和平面为例进行了打磨。实验结果表明:打磨后的表面更光洁,平整度更高;该方案可以满足打磨机器人对打磨压力的实时控制要求,实现了打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6.
最近开发的钢球自转角控制多阶段研磨法具有良好的钢球研磨性能,其中V形研磨盘分成两部分,三个研磨盘均可独立运转.本文主要讨论使用聚氨酯垫时的钢球研磨特性.实验是用粒度从5.5μm到0.3μm不等的氧化铝磨粒进行的.发现使用聚氨酯垫研磨的钢球表面粗糙度比铸铁研磨盘小.实验表明,粒度逐级减小有利于降低钢球的表面粗糙度,自旋角θ对钢球的表面粗糙度和加工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三十根曲轴的测量和观察,在三千多个数据的基础上,对文内所研究的曲轴在卧式炉中平放氮化的变形作了控制方法和实际效果的报导,切指出影响曲轴平放氮化变形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能否精确地将各主轴项垫到理论中心线上,而在于曲轴本身的抗变能力和柔度大小。曲轴氮化后三支点测量时摆差的增加非为工艺条件许可下的支垫力不均所引起。文中还为可以使用量表指示支垫效果和可以使用固定支板的曲轴氮化卧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锥角2219铝合金锥度壁板的成形精度控制,结合四轴卷板机的结构特点及产品精度要求,理论核算了单侧轴两缸高度差异,建立了小锥角2219铝合金锥度壁板型面与单侧轴倾斜角度的关系。通过研究不同单侧轴倾斜角度工艺参数,探究其对小锥角锥度壁板成形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侧轴两缸高度差异较大及同等条件下,小端由于受到卷锥装置挤压,优先达到曲率半径,当侧轴两缸高度差异减小时,改变大端变形趋势,增加大端塑性变形比例,可实现大、小端曲率半径控制。当上、下轴夹持间隙为20 mm时,1缸距离为250 mm、2缸距离为300 mm,小锥角锥度壁板成形精度控制在1. 5 mm以内,满足弧度间隙及直线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严运涛 《模具制造》2007,7(7):50-52
结合铝合金支座的结构和工艺要求,以支座底面的大平面作为分型面,选用偏心侧浇道浇注系统.考虑到铸件的侧壁有两通孔、且不深,选用斜滑块抽芯机构.  相似文献   

10.
低速柴油机曲柄的常规热处理装炉方式为竖立式,但热处理后曲柄内档变形较大,难以满足产品后序精加工要求.通过改变曲柄的热处理装炉方式,由竖立式改为平装式,辅以垫铁和楔铁并适时调整垫铁和楔铁的位置,可有效控制曲柄的热处理变形,满足产品后续精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高效、稳定加工SiC工件,采用碳化硅砂浆辅助亲水性固结磨具研磨垫精研的方法,实验比较砂浆辅助固结磨具研磨垫研磨与传统固结磨具研磨垫研磨的差异,并研究砂浆中碳化硅的颗粒尺寸和质量分数对SiC工件精研去除率和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测算研磨垫的溶胀率和磨损率,探索碳化硅砂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砂浆中添加颗粒尺寸为3~5 μm、质量分数为3%的SiC时,精研过程的平均材料去除率为1.424 6 μm/min,工件表面粗糙度Ra为84.6 nm;而没有砂浆辅助精研时,材料去除率为0.040 0 μm/min,表面粗糙度Ra为61.4 nm。碳化硅砂浆的加入能有效提高亲水性固结磨具研磨垫的自修整能力,其自修整能力随砂浆中碳化硅的尺寸和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强,材料的去除率提高,工件表面质量略降。   相似文献   

12.
主起落缓冲器疲劳试验中,缓冲器上支臂支座断裂。通过对支座材料成分、硬度和金相组织检测分析,以及断口宏微观形貌观察、断口能谱分析等,研究断口的断裂特征和裂纹源产生、扩展、断裂过程。结果表明,该支座在摩擦产生的高温条件下,Cd2+渗入基体形成共晶体,从而产生疲劳源;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疲劳源发生隔脆,形成裂纹源,裂纹扩展导致断裂。根据支座断裂原因及使用环境,建议调整该支臂的表面处理工艺,配合面可采用镀锌等工艺,或采用其他防腐蚀能力较强的超高强度钢。  相似文献   

13.
根据某车载雷达天线座制动支座和驱动支座的使用情况,分析和比较焊接、铸造的两种结构的特点,决定采用焊接结构,同时采用特殊的焊接结构形式,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支座的变形和应力,得出支座的最大变形为0.464 mm,都在设计要求的刚度和变形范围之内,满足系统对支座的刚度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复合材料液压机快速性和高精度的要求,为复合材料液压机设计了被动式四角调平液压控制系统,并着重从液压四角调平控制系统方面进行了设计选型。调平过程利用4个高响应比例伺服阀控制的布置于基座四角的调平缸的回油流量实现。在AMESim中的仿真是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PID控制算法进行的,以实现四角调平功能。  相似文献   

15.
根据车载雷达天线座制动支座和驱动支座的使用情况,文章分析和比较焊接、铸造的两种结构的特点,决定采用焊接结构,同时采用特殊的焊接结构形式,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来分析支座的变形和应力,得出支座的最大变形为为0.464mm,都在设计要求的刚度和变形范围之内,满足系统对支座的刚度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有限元法对双列进油式位移敏感内部节流静压轴承包括动压效应在内的静态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折(四垫、四腔式)和试验研究(四垫式),讨论了承载量、静刚度、流量、摩擦转矩和偏位角等性能的特点,主要参数的选择及加载角的重要性并对已有的垫式解析公式进行了验证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充液阀控制液压系统中增设蓄能器实现恒压控制,提高响应时间并减少液压冲击;并对开模缸控制液压系统进行改进,结合立柱上四角八面导轨实现滑块压制过程的动态调平;同时在电气控制系统中增设循环放气动作,将已成功应用的多泵合流控制技术进一步优化,既充分发挥驱动器内置PID运算的优势又能满足机床特殊工艺要求;通过应用独创的防松报警装置,对充液阀紧固螺钉进行监测,确保机床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8.
某厂承制的大型筒体类圈类件在性能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多起变形超差问题,导致变形后的尺寸无法满足精加工要求,或者加工后工件的硬度或硬度均匀性无法满足要求。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介绍了大型筒体类圈类件在性能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变形的主要阶段,分析了影响工件变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认为:内部因素主要为内应力和工件自身结构,因生产边界条件已经确定,无法通过改变内部因素来控制变形;外部因素为装炉支垫方式和吊具起吊状态,可以通过改进装炉支垫方式和起吊淬火方法来控制大型筒体类圈类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程度。最终通过改进装炉支垫方式和起吊淬火方法,有效减小了工件的变形程度,并初步建立大型筒体类圈类件热处理变形数据库,为大型筒体类圈类件的制造生产提供参考指导。同时文末介绍了用来控制工件热处理变形的其他措施,在实际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具有普遍的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言测定金属材料沿深度方向应力分布需逐层剥离技术,为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应力状态,常选用电加工方法。但由于试样几何形状和精度等因素,限制了常规的电抛光或其它电加工方法的应用。本文设计并制做了特殊的电解装置,采用阳极保护方法,既满足了测试面精度和平整度要求,又保证了试样在一定加工深度下的平行性,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实验结果和讨论 1.实验用电解装置的设计制做因试样的测试面较狭窄,当电解到一定  相似文献   

20.
伺服门式液压机机身采用优质材料经成形、焊接形成整体框架结构,滑块导向采用四角八面导轨,使机床精度保持性好、导向精度高、抗偏载能力强。汇川IS580控制ESMG1交流永磁同步电机驱动齿轮泵,结合位移、压力传感器信号,由控制系统集中运算处理,配以先进的液压插装阀系统,实现精确控制的同时也能满足节能、降噪环保要求。安全性方面,机床配置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方式双重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