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达  冷昊  华帅 《辽宁化工》2011,40(2):195-197
在低渗透油藏,注水井附近地层具有较高的注水压差,因而也具有较高的视渗透率。在生产井附近地层同样也具有较高的生产压差,和较高的视渗透率,可称为易流动半径。但是在低渗透储层中,易流动半径很小。而注采井问有很长的压力平缓段,压力梯度低,视渗透率也低,渗流能力很低,称为不易流动带,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的主要因素。减小注采井距,在相同的压差下压力平缓段减小,压力梯度增大,视渗透率也有较大提高。在较高的压力梯度和较高视渗透率的双重作用下,渗流量会有较大的提高,水驱效果得到改善。为此,对低渗透油田适当减小注采井距,可以建立较大的驱替压力梯度和有效的驱油效果,能改善注水状况和采油状况,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各向异性油藏,受孔隙结构和裂缝方向的影响,渗透率、孔隙度在不同方向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渗透率高的方向上实现优先驱替。针对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各向异性油藏,提出通过井距设计、结合试验井组生产资料调整注采压差的方式,使井组内每一口采油井都达到均衡驱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河流相沉积稠油油藏非均质性强、注蒸汽开发易产生热通道、驱替效果差的问题,在系统分析该类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平面和纵向不同非均质条件下,直井井距和布井方向矢量井网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井网考虑平面非均质的情况下,当井网位于渗透率变化不明显的区域,相同井距不同的渗透率条件下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不明显,井距大于141m后单储净采油量增幅明显变小,井网跨不同的渗透率带时不同渗透率级差(1.4~3.0)存在最佳的井距比值,二者成指数关系;直井井网考虑纵向非均质的情况下,渗透率级差越大采收率越低,当渗透率级差渗透率极差从1到10,采出程度下降10%左右,二者成乘幂关系。研究成果对稠油油藏蒸汽驱的矢量开发方案优化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峰油田白马南区块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井排距较大,油藏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通过建立低渗透油藏的非这西渗流的压力驱替梯度的数学公式模型,得到注采井距、油水井间的地层压力等因素是影响压力驱替梯度的主控因素。通过理论及矿场开发数据认识到适当增大注采井间的压力、主侧向差异化控制注采参数、缩小井距等方法是建立起白马南区压力驱替系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注水能力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井距、储层渗透率对油藏注水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日产油量、采出程度、日注水量均随着启动压力梯度、井距增大而减小,减小幅度不断减小;当井距超过最大技术井距时,无法构成有效驱替,导致生产指标大幅下降,需保证井距小于最大技术井距;日产油量、采出程度、日注水量影响受渗透率影响较大,均随着渗透率增加而大幅增大,随着储层渗透率的增大,注水井压力波传播的距离也越来越大。研究结果对低渗透率油藏注水开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苗苗  安山  王鹏 《辽宁化工》2010,39(12):1276-1278
通过室内实验、理论计算确定流体非达西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确定建立了有效驱替压力系统下的合理井距。研究表明,影响低渗储层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最主要因素是启动压力梯度。在GGY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应适当缩小注采井距提高驱替压力梯度,采取整体压裂措施减小启动压力梯度。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吞吐开发低渗透油藏,可以改善地层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能力.低渗透油藏一般都经压裂开发,因此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吞吐必然涉及裂缝内流体的滤失、地层内的达西流动以及地层多孔弹性能释放等因素.为了研究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压裂吞吐特征,模拟了表面活性剂吞吐过程中地层内流体流动规律,研究了注入过程中注入压力和注入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累计注入量、孔隙度对地层压力的变化影响较大;当裂缝半径高于15 m时,注入压力下降幅度变缓,表明对于具有一定裂缝规模的吞吐井,日注入量较低时无须增加其裂缝半径;当裂缝渗透率高于0.5μm2时,井底注入压力几乎不变,说明对于低渗透率油藏日注入量较低的井其导流能力可控制在0.5μm2左右.  相似文献   

8.
根据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的地质条件和物性,应用非线性渗流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对比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种类井的流入动态曲线,幵研究了不同裂缝和不同井距的流入动态曲线,确定了决定水平井产油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结果表明,M区块储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动水饱和度低,油水互相渗透共同区域较小。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含水率、井网类型、裂缝数量和井距对产油能力影响较大。其中,含水率为10%、中心压裂水平井采用矩形井网、裂缝数为5和井距80 m的条件下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
影响低渗油藏储层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最主要因素是启动压力梯度。所以,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应按照一定标准适当缩小注采井距来提高驱替压力梯度,采取整体压裂措施减小启动压力梯度。此外,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优化,优化项目主要包括注水和压裂时机的选择。这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层非均质低渗透油藏到了开发后期,常常面临注采井网受损、渗流场失衡、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的难题,为此针对断块储层特点精细研究了油藏潜力,摸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精准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优选了适用的压裂改造技术,最终实现了重建注采井网,重构渗流场。  相似文献   

11.
刘洋  王国柱  王斌 《辽宁化工》2014,(3):326-327
低渗透岩心单相渗流实验表明,流体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得到了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幂函数关系式。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确定极限技术井距的公式,可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确定不同储层下的极限井距。  相似文献   

12.
孔嫦娥  胡嘉  姚猛 《辽宁化工》2013,(11):1334-1337
由于低渗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其孔隙结构异常复杂,表现出非达西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水平井技术作为开发低渗透储层的有效技术之一,具有泄油面积大、单井产量高、穿透度大、储量动用程度高等优点。本文采用拟三维思想,利用积分法推导了水平井在水平面上的流函数和势函数。并针对低渗透储层存在启动压力梯度,计算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时的极限井距,结合等产量-源-汇典型解,对比联合布井与纯直井布井时极限井距的差异。并得到不同水平井段长度下,极限井距与启动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经实例验证,此方法对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确定合理井距开发低渗透储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井压力曲线的相似性导致难以量化分辨储层发育、渗流机理、油水关系、井筒-地层耦合的复杂性及其差异,多解性强,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普适性好的解释方法。利用现场低渗储层压力恢复试井资料,开展常规试井解释和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对比分析。通过归纳分析,从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论证了复合模型的适用性和裂缝模型应用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在研究的典型超低渗储层中,复合模型是压力恢复试井解释首选模型。低渗透油藏压力恢复试井过程中,即使没有出现压力导数水平段,依然可以得到较可靠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大量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调整经验,研究认为井网不适应性因素是造成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矛盾的最主要原因,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最优井网型式是矩行五点井网系统。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时,初始井网采用长轴平行裂缝方向的菱形反九点井网,在中后期逐步转化为线状面积注水,这样既然满足油砂体的开发要求,又能满足区块的开发要求,可最大限度的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侯伟  王钧 《辽宁化工》2014,(6):776-777
随着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开发,由于受到储层条件、注采井网、压裂工艺等多重限制,单一增加缝长来提高超低渗油藏产量效果不明显,常规压裂工艺改造难以实现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混合水体积压裂技术通过"大液量、高排量、低砂比"增加缝内净压力,有效扩大储层改造体积,从而提高措施增油能力,为有效提高单井产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尚有战  梁磊  张朋辉 《辽宁化工》2012,41(7):729-732,735
裂缝是岩石中失去结合力的一种地质界面,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它既是油气储集空间,也是渗流通道,因此,对裂缝的研究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史家畔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属于致密砂岩油藏,具有低孔、低压、低渗特点,给开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天然裂缝的存在对致密砂岩油藏经济开发意义重大,研究其裂缝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对储层压裂改造及注水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文昌 《辽宁化工》2014,(8):1065-1067
辽河油田强1区块为低孔-中孔、低渗型油藏,为提高该区块单井产量和油田开发效果,在对储层物性等参数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注采井网,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缝半长和裂缝导流能力对油井产量、累计产油量等的影响,优化了裂缝参数,为强1块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开发的成败。在调研国内低渗透油藏井网设计模式演变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基础井网开发效果,优选出开发指标较好的优势井网。在此基础上,对人工裂缝参数进行优化,对不同的缝网组合方案进行预测,对比优选出最优的人工压裂缝条数、长度、位置、导流能力等参数,从而达到缝网的最优组合。低渗透油藏井网优化研究在大港油田部分低渗透区块展开现场实施,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低渗透油田开采过程中遇到普遍问题,选择DL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DLY油田采用反九点面积井网开采,东西向油井水淹严重,南北向油井受效差,采出程度低,开采效果差。本文分别从井网密度、注采井距、油水井数比及人工压裂缝与井网匹配关系对井网适应性进行了评价,认为井网密度小于合理井网密度,南北向注采井距偏小,油水井数比偏小,人工裂缝与井网形式不匹配,目前井网已不适应油田高效开发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综合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