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青  四维 《中外建筑》1998,(2):19-20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门类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南京条约》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一个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互动到交融的历史。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地”之称。有闽南固有风格,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原生的传统古厝民居是当地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艺术、技术成就不容忽视。该文以实地踏勘、测绘结合修缮施工的现场跟踪以及构件尺寸分析等,对鼓浪屿古厝民居的石材应用方面展开探讨,揭示石材在闽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体现的营造智慧,以期为当代文物建筑修缮、现代建筑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代基督教教会建筑遗产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基督教伴随厦门与鼓浪屿的开放入岛并在此创办学校、创立医院、建设教堂,闽南近代教育、医疗始于此,鼓浪屿更是近代基督教在闽南传播的起点。目前鼓浪屿岛上留存大量教会建筑遗产,但往往将其视为西洋建筑的分支,事实上教会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演变自成系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红砖文化是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闽南当地对红色有着特殊的喜好,红色砖瓦被工匠们以巧妙的工艺用于传统建筑中。本文探析了红砖文化的根源背景,阐述了其特征,分析了其历史价值,并对如何保护闽南传统建筑、延续建筑文脉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厦门鼓浪屿的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历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两种建筑文化形态碰撞、互动至交融的三个层次阶段。笔者借鼓浪屿建筑形态,对深藏其后的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生活习俗及审美层次等诸多建筑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今天的建筑局面及社会现实有特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厦门作为闽南中心城镇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仍然拥有为数不少的近代历史建筑,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厦门最著名的是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的海上花园—鼓浪屿,而每当游客经过前往鼓浪屿的必经之路—中山路时,就会被街道两旁风格独特的骑楼所吸引,那些起伏的骑楼轮廓线、形态各异的山花、极富韵律的连排窗、精致的花饰细部以及典雅的色彩……构成了人们强烈的城市形态意向(见图1、2)。厦门近代骑楼街区作为当地的历史风貌地段,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关注。许多市民对这些充满南洋风情的历史长街有着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和归属感。研究厦门…  相似文献   

7.
郑辰嫄  申程浩  李芝也 《城市建筑》2023,(15):119-121+138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鼓浪屿建筑风格的变化反映着闽南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之间的较量。研究通过实地测量拱廊建筑立面尺度,对比中西方建筑立面的构图比例,从拱廊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进行建构视角下的分析。发现鼓浪屿拱廊的变化与气候、中西方建筑理念等存在联系。不同时期的拱廊建筑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鼓浪屿西式洋楼建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瑞英 《山西建筑》2007,33(14):46-46,73
结合工程应用实例,总结、归纳了闽南建筑文化中外墙的一些优秀做法,指出闽南建筑改造中应注重对传统闽南建筑特色装饰的吸收运用,并应与当今的优秀工艺相结合,从而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新建筑的启示: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谋德 《新建筑》1997,(4):59-60
分析、评价了马来西亚新建筑,认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以及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是马来西亚建筑现代化的富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鼓浪屿的近代建筑中,除考究的布局、文化多元的建筑与装饰外,门楼也颇具特色,其作为许多宅邸的庭院入口,展示着屋主的身份地位及审美品位。文章通过整理鼓浪屿近代建筑中的门楼,分类总结了门楼的样式及特征,将闽南传统样式、西方复古主义、中西结合样式、近代摩登样式及其他样式五类门楼依据建造年代的不同进行数量统计,在不同时期的鼓浪屿历史地图中分析门楼的分布状态和演变情况,并尝试从风格角度浅析门楼样式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结合对文化和文化认同的介绍,从闽南传统建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城市的文化方面给予了相关的论述,从而提出应用文化认同的视角来对待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达到一种文化认识上的归属。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进而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红砖文化融入南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红砖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最后研究其如何将闽南传统石文化融入南洋与西洋建筑式样,创造出具有闽南石文化特色的"嘉庚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地域性理论早已被广大建筑学者和从业者所熟知,但将其理论付诸于建筑设计过程并予以实施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闽南地域建筑文化的叙述,思索现代建筑如何实现地域性的经典理念,并结合若干新闽南建筑实例的探究,表现笔者对于新闽南建筑风格设计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以鼓浪屿为数不多但保存较好的几处闽南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实际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结合施工现场跟踪记录,对民居建筑的板门进行系统梳理,从构件样式、整体尺度、施工做法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揭示板门的构造原理和设计理念等信息,为闽南传统建筑的研究、遗产保护、修缮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雅恒  陈清 《中外建筑》2022,(10):127-130
花砖作为一种舶来品,自20世纪初经南洋华侨带回中国传入闽南地区以来,在长达百年与当地文化、风俗相交融的情况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花砖。在以厦门、泉州、漳州为主的闽南地区,花砖作为装饰材料通过一系列手法被应用在红砖古厝的墙面与地面上,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通过对闽南古厝花砖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研究,了解闽南地区花砖与古厝结合所体现的造型特色、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当代闽南花砖在建筑上的装饰设计和花砖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唐翔  孙群 《华中建筑》2023,(11):149-152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装饰艺术门类众多,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具有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地域特色明显、表现形式多样的审美特征,蕴含着佛道儒文化、世俗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内涵,反映了闽南人广大胸怀和包容态度,演绎着闽南佛教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鼓浪屿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殖民者建筑,一是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归来带入的东南亚式建筑,一是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为低层庭院式建筑,主要是本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它们较多地受欧美、东南亚等地建筑手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折衷的建筑手法。一方面是殖民式建筑强行输入遭到否定后,渐渐向闽南式建筑风格靠拢。而在开创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之局面中,归国华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深受华侨的影响,当地居民由最初的否定和排斥转向模仿和消化、吸收,经历了由自觉抵制到不自觉运用的过程。鼓浪屿建筑是东西两极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刘顺平 《江西建材》2022,(11):196-197+202
闽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系文化,具有特殊的生成范围、表现特征、历史内涵及特有的建筑特征。文中分析了闽南建筑特征,围绕传统乡村聚落有机更新、提炼元素、丰富文化精神内涵、融合等方面,重点探究了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中融入传统闽南建筑元素的问题,提高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嘉庚建筑、台湾建筑以及闽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台湾建筑风格来源于闽南建筑,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嘉庚楼群建筑形成和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嘉庚楼群是闽南建筑的升华。综上所述,台湾传统建筑和嘉庚建筑均来源于闽南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筑均在闽南建筑的基础上均有着各自的细节发展变化,呈现出你中我,我中有你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0.
黄乌燕 《山西建筑》2007,33(25):66-68
针对闽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及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并从布局、施工工序和建筑禁忌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为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