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腾·霍耶(SteenA.B.Hoyer),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现为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规划与景观系首席景观教授、丹麦国家艺术基金会公共艺术委员会成员。霍耶1947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72年毕业于丹麦皇家建筑学院,并成为丹麦国家艺术研究院雕塑委员会成员。1981年担任丹麦城市与景观学术研究委员会主席,1994年开始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教授。霍耶多次获得丹麦以及国际景观设计竞赛大奖,并在荷兰、北欧四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以及美国等地进行学术演讲。1996年其景观设计项目“大地与光之雕塑”获得丹麦文化部勋章,2005年获得丹麦皇家艺术勋章,2008年获得丹麦国家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2010,(9):88-102
<正>Alsop代表了一类独特的建筑师,他通过在一个工程中同时囊括雕刻、绘画和建筑设计的方式填补了艺术和建筑之间的空缺。实际上,在过去几年,Alsop是伦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导师,而且是艺术家、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定期出展者以及2009年夏季展览馆馆长。除了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和多伦多Ryerson大学的建筑学部门任教,他也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当代前沿建筑师之一。  相似文献   

3.
生如夏花     
正前不久,北京行云座画廊举办了丹麦艺术家霍安菲(Anne Sofie Hornmann)的首次中国之行绘画个展——《生如夏花》,展出了霍安菲受中国传统花鸟绘画的影响最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霍安菲出生于丹麦著名的绘画世家,自十八世纪她的祖辈——霍斯廷(Christian Hornemann)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起,至今她已是Hornemann家族的第七代画家。霍安菲不但良好地继承了古典绘画的传统,而且善于创新并寻求突破。她的作品成熟稳定,受到全球众多重要艺术机构和组织的认同并得以收藏。  相似文献   

4.
范铁 《城市建筑》2005,(1):52-55
香港设计师张智强简介 1962年生于香港的张智强,198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94年创办EDGE公司(EDGE Design institune Ltd.)1995年开始至今,在香港大学任建筑系副教授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任职教师。在1997、1998、2002及2003,分别获荷兰大学、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学院和维也纳美术大学邀请就任客席讲师。  相似文献   

5.
上海当代艺术馆推出第二届年轻艺术家群展“+关注2013-存在”。主旨在于为当代艺术圈注入新鲜的概与元素,同时为当代年轻艺术家提供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七位拥有独特视角的艺术家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包含绘画,装置、摄影、影像、文本等形态,用各自的语境描绘出对这个社会的观察与疑问,而当观众进入展厅那一秒时就仿若直接走八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身历其境的体会艺术家以作品反映出的种种情绪。  相似文献   

6.
焰火     
《城市环境设计》2016,(2):66-68
“焰火”初创于1 974年,正值建筑学历史主义的巅峰时期.作品意在展现建筑在功能主义之外的其他层面,一个有关纯粹“愉悦”的层面. “焰火”后来被呈现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一场名为“一个空间:一千个文字”的书籍版式展上.参展的30位艺术家和建筑师将空间的文字表述和平面表现并置,以这种手法探讨当下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态度.作品揭示出内在于建筑的众多互补的可能性.作为对20世纪70年代概念主义的补充,作品提醒人们,在建筑史的书写过程中,那些有关空间的文字与绘画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根据它们建成的建筑本身.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事务所Norell/Rodhe最近为瑞典皇家艺术学院内一栋历史悠久的建筑进行了室内翻修。2016年,皇家艺术学院在一场毁灭性的火灾中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室和教学空间。火灾发生后,学院决定利用岛上现存的建筑体量就地进行扩建。作为试点项目,Norell/Rodhe的任务是将一幢破旧的海军大楼打造成可供师生摄影、制作多媒体和动态影像的全新场所。该项目将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师基于学科主题而非学术等级,将教授、员工和学生划分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不同职  相似文献   

8.
《现代装饰》2011,(3):14-14
“英国现代雕塑”展(Modern British Sculpture)于2011年1月22日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行,这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三十年来首次推出英国现代雕塑的展览。展览主要回顾和研究二十世纪英国雕塑,采取编年顺序主题画廊的形式,结合“英国”和“雕塑”两个关键词视觉呈现英国雕塑发展独特的概览。展览将在皇家艺术学院主展厅持续到2011年4月7日结束。  相似文献   

9.
玻璃以自己的独特性出现,拥有自身的变化,这是很多材料都无法与之媲美的。艺术家们为之痴狂。随着玻璃工艺的成熟和艺术家对其不断的把握与掌控。玻璃也开始被艺术家带入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如何能够巧妙的控制这种材质。使之完美的表达艺术家的理念。同时保留玻璃材质表现力的唯一性和必需性。是中外玻璃艺术家的共同面对的最神秘和最诱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书法家、舞蹈演员、行为艺术家,一部分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也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共同特点是也许不会直接为社会产生经济价值,也许很多时候会引起争论,但结果呢?结果就是慢慢地会影响世人对世界的认知、改变生活态度、改变思维和观念,艺术家们总是用自己的理想作引爆,一个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就是成功地爆破了他们理想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11.
来自英国的英荷联盟设计机构,创建人是Tim Simpson和Sarah van Gameren,他们相识于皇家艺术学院。两位设计师交流了彼此对设计的理解,共同致力于创意设计科学,近年来他们的作品参展无数,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2.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2):144-144
大隐设计集团年度艺术展“无声之诗——写一幅当代艺术家心目中的潇湘意境”展览于2011年12月17日盛大开幕,开幕当日嘉宾云集,众多建筑界、设计界、艺术界、地产界人士皆到场共襄盛举,大陆及台湾艺术家,以董心如、孙尧、郑端详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装饰》2014,(10):32-32
本次展览为观众带来了八位世界顶尖玻璃艺术家的102件作品,均以玻璃为创作媒介,通过浇铸、雕刻、热熔、拉丝以及吹制等玻璃制作工艺完成。参展的八位艺术家作品风格迥异又自成一派,折射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艺术理念及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Martin Margiela生于比利时,1977年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他于1984年成为Jean Paul Gaultier的设计助理,曾担任爱马仕(Hermes)的创意总监.1988年正式单飞,建立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于是成功创立了如今人所共识的Martin Margiela。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设计》2009,(3):172-173
出生于中国福建的艺术家邱志杰,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他以艺术家、策展人和写作者的多重身份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和国际艺坛。作为策展人,邱志杰对新媒体艺术的推动,“后感性”系列策展所创造的全新的艺术景观,参与“长征计划”的策展、推动现场艺术等工作,使他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史最具建设性的书写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所谓“现实”,也就是自己在大街小巷的所见所闻。作品就以这种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个人方式加以呈现。它们是某些事件(抑或变化、发生)的缩影,现实即非现实,现实也即超现实,当然这也表达了艺术家对街的态度和尊重,它们后来组成了一个系列作品—《现实一种》。艺术家抽取其中几件作品加以重构,  相似文献   

17.
维尔·阿雷兹,出生于1955年,1983年毕业于艾恩德霍芬工业大学。第二年在海尔伦成立了维尔·阿雷兹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1996年,事务所搬到马斯特里赫特。阿雷兹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86~1989年,任教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的建筑学院1988~1992年,任教于伦敦的AA学院;1991~1994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库珀联合学院、阿姆斯特丹贝尔拉格学院、维也纳艺术学院,以及哥本哈根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任客座教授。2000年,阿雷兹在巴塞罗那的高等建筑技术学院主持了密斯·凡·德罗研究室。从1995年一直到2002年10月,他一直担任贝尔拉格学院…  相似文献   

18.
日前,韩国艺术家李在孝先生个人作品展在北京798大山子艺术区阿特塞帝画廊举办。此次展览共展出九件作品,每件作品都试图突出不同的重点,可用于装饰、摆设、挂件等。他所使用的材料与其他艺术家没有什么分别,采用树木、石头、铁块等自然物体;但又和其他完整使用材料的艺术家不同他收集那些用完之后扔掉的树叶、树枝、路边的石头、铁片、钉子等.通过用火烤或不断的研磨.以完美的劳动对美丽重新进行创作.对它们原本的生命进行了他独有的祭祀形式。  相似文献   

19.
周春芽艺术研究院位于上海郊县嘉定区的马陆镇大裕村,于2010年6月12日落成,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其以当代知名艺术家——成都画家周春芽名字命名,集工作室、展示空间于一体。建筑选择采用清水混凝土的结构及外表,体现了艺术工作空间的品质与氛围;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艺术家本人的工作及其生活特征要求,同时结合基地现场特征,  相似文献   

20.
焰火     
正法国巴黎1992Paris 1992"焰火"初创于1974年,正值建筑学历史主义的巅峰时期。作品意在展现建筑在功能主义之外的其他层面,一个有关纯粹"愉悦"的层面。"焰火"后来被呈现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一场名为"一个空间:一千个文字"的书籍版式展上。参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