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择形催化剂XC-90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求出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频率因子和反应级数,建立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择形催化剂上α—蒎烯异构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择形催化剂XC-90催化α-蒎烯异构化反应,考察了反尖时间,反应温度对反应 影响,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求出了反应的表现活化能,频率因子和反应级数,建立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用玻璃流动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Mo—Bi—Ce/SiO_2催化剂上丁烯-2氧化脱氢的内扩散影响.确定了催化剂的有效因子,多孔催化剂的有效因子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内扩散区域的反应活化能为丁烯-2扩散活化能、动力学区域反应活化能的算术平均值.在内扩散区域的丁烯氧化脱氢生成丁二烯的选择性用经验式描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数学推导并作图验证了择形催化剂 XC- 90上α-蒎烯异构化反应动力学方程求取方法的正确。同时发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是影响的反应速率常数的主要因素。反应速率常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活性中心数目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5.
轻质烷烃 (C4 -C6 )骨架异构化是生产优质高辛烷值清洁汽油组分的重要反应。目前工业上应用的烷烃异构化催化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低温型Pt-Cl/Al2O3催化剂,异构化温度一般在 110 ~150℃,活性高,由于此类催化剂含氯化物助剂,对反应环境要求苛刻,要求原料中硫和水分含量必须在1×10-6以下,并且需要在原料中补充有机氯化物,异构化产品中含有相当量的氯化氢,对设备的腐蚀较严重。另一类是中温型Pt(或Pd) /分子筛系列催化剂,需在较高温度 (250~280℃)下反应。烷烃骨架异构化反应属于轻度放热反应,受平衡限制,低温对异构产物有利。SO2-4 /…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甲烷氧化偶联六组分Na-W-Mn-Zr-S-P/SiO_2催化剂对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催化性能.考察了不同原料气配比、温度和空速等条件下的催化剂活性.讨论了催化剂中S或P组分的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和P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660℃时六组分催化剂上乙烷的转化率为65.2%,乙烯的选择性为83.2%,此时得到的乙烯收率最高.乙烷与氧气比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乙烯的选择性.较低反应温度时,空速的增加可以抑制碳氧化物(CO,CO_2)的生成,提高乙烯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江礼科  邱礼有  梁斌 《化工学报》1988,39(2):180-189
本文通过SO_2在钒催化剂熔融液相中反应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液相反应机理及液相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再将液相传质与液相本征动力学模型结合得到“微观”动力学模型,避开了液相有效因子的复杂求解.认为不同温度范围必需建立不同的模型.在推导S_(101)型工业催化剂原粒的宏观动力学模型中,采用了简化的孔扩散模型.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得到两温度段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如下:r_1=k_1po(_2)~318pso(_2)~112[(1-3/2β)~112/(1+k_1(pso_3/pso_2)~(1/2)]~112(高温段)r_2=k_2po(_2)~114pso(_2)~112[(1-3/2β)~112/(1+k_1(pso_3/pso_2)~(1/2)]~112 (低温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萘氧化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完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明确了复杂反应的网络结构;2)在明确反应网络的基础上,探讨了十二种模型,按照一定的准则筛选出一个既合理又简单可靠的动力学模型;3)采用Powell优化方法确定了动力学模型中的各个参数。本文还探讨了处理复杂反应动力学的方法。根据反应系统的特殊性,以及实验装置的特点,采取分部处理的方法,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能在实验量不大的情况下同时研究萘氧化主反应和副反应的动力学,并得到了能够满意地描述结果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无梯度外循环反应器,研究了在Ce—Mo/SiO_2催化剂上甲醇氧化制甲醛的动力学及扩散现象,并结合脉冲反应结果,提出了该反应是按Redox机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机理方程。  相似文献   

10.
用玻璃流动循环反应器研究了Bi_(1.5)Fe_(3.0)Ni_(4.5)Co_1Cr_(0.5)Mo_(12)K_(0.3)(原子比)氧化物催化剂(SiO_2载体)上的丁烯-2氧化脱氢动力学,发现丁烯转化速度对丁烯及氧的反应级数m及n与温度及反应物浓度有关,而且m+n≈1。 根据Redox稳态机理可认为: ①催化剂被丁烯还原的速度与还原态催化剂再氧化的速度达到稳态。 ②丁二烯在催化剂的氧化态表面部分上可逆吸附起了阻碍丁烯转化的作用,并导出速度方程为: 计算出催化剂还原步骤的活化能E_1=4.53kcal/g-mol,催化剂再氧化步骤的活化能E_2=21kcal/g-mol(>400℃)及60kcal/g-mol(<400℃),E_2在400℃附近转折。当丁二烯阻碍作用不显著时(相对于丁烯,丁二烯分压较小,或反应温度较高)方程可以简化为 本文还对常见的钼系催化剂的丁烯转化的活化能发生转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SiO2为载体,采用饱和浸渍法制备负载型杂多酸PW12/SiO2,用于催化合成乙酸乙酯。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4%,酸醇摩尔比为3,反应回流时间为120 min,酯化率可达91.56%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Gaussian03程序对1,2-二氢四嗪和1,5-二氢四嗪的异构化氢迁移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3LYP/6-311++G**水平下对反应中各驻点进行全面优化和频率分析,用内禀反应坐标理论(IRC)获得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MEP),在CCSD(T)/6-311++G**水平下得到了反应的势能曲线,并且用TST、TST/Eckart、CVT、CVT/SCT和CVT/ZCT理论,计算了在200~2500K温度范围内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均为吸热反应,且为非自发反应;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反应的变分效应都不明显,而在低温区间(200~500K),反应的隧道效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不同条件下,用热重(TGA)、差热(DTA)、电导(ECA)、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测定和研究了钾钒系和钾钠钒系催化剂的热、电性能及活性组分的组成分布和相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SO_2在两种钒催化剂上的氧化过程,提出了双温双钒两段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异烟酸、无水甲醇为原料 ,固体超强酸做催化剂 ,合成了异烟酸甲酯。考察了催化剂种类、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 :甲醇与异烟酸的物质的量比为8∶1,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2 O2 -8/ZrO2 SiO2 的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 2 5 % ,反应时间为 3h。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收率达 85 %以上 ,精制后异烟酸甲酯产品纯度 >99%。  相似文献   

15.
以纳米氧化物为前驱体制备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4^2-/Fe2O3、SO4^2-,Al2O3、SO4^2-/TiO2和SO4^2-/ZrO2,其Hammett酸强度常数均小于-12.14。将固体超强酸SO4^2-/Fe2O3、SO4^2-,Al2O3、SO4^2-/TiO2和SO4^2-/ZrO3用于催化苯甲醛与乙酸酐的缩醛反应,考察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硫酸浓度和活化温度对缩醛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O4^2-/Fe2O3为催化剂,硫酸浓度为1.0mol/L、活化温度为500℃时催化效果最好,缩醛收率达99.2%。  相似文献   

16.
采用X-射线衍射法、DSC、TGA热分析及微孔结构分析技术, 对以沉积一沉淀法制备的SiO2载Cu催化剂进行了物性结构测试分析, 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Cu/SiO2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在。120~350℃区间, 在DSC曲线上呈现三个特征还原峰, 催化剂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活性组份是高度分散于无定形SiO2载体内部并与之发生键合的铜晶粒, 随着变换反应的进行,活性铜晶粒逐渐长大, 迁移出SiO界面, 使催化剂活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TiO2作为催化剂,500 W汞灯作为光源,对水体中2,4-二氯酚(2,4-DCP)的光催化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iO2光催化降解2,4-DCP效果较好,降解的最佳pH为7,催化剂的最佳投加量为200 mg·L-1。2,4-DCP的初始浓度越小,光催化的效率越高。在初始浓度为5 mg·L-1时,光催化1 h的降解率达90%。在实验的四种不同初始浓度(5 mg·L-1、10 mg·L-1、20 mg·L-1、40 mg·L-1)下,2,4-DCP的光降解速率常数近似与其初始质量浓度成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的测定结果以及Cl-、COD的变化,认为2,4-DCP的主要降解过程为:脱氯-开环-矿化、中间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矿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二氧化碳聚合催化剂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并具有长远意义的热门课题,但是目前有关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DMC)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聚合的催化机理至今在学术界尚无定论。因此,文章探讨在一种新型高效的双金属催化剂(DMC)催化下,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共聚机理,推导出其动力学方程,并对新的反应动力学原理进行推导及验证。  相似文献   

19.
归纳了发生在Pd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中波动现象的机理。介绍了三个相关的模型及其可能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钼酸铵焙烧制备碳化钼前驱体MoO3,以MoO3为钼源、V(H2)/V(CH4)混合气体为碳化介质采用程序升温反应法制备Mo2C催化剂;考察钼酸铵制备MoO3适宜的温度,以及程序升温反应法制备Mo2C的最适V(H2)/V(CH4)比和碳化终温,用XRD表征分析产物。得出制备Mo2C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钼酸铵焙烧温度为450℃、V(H2)/V(CH4)为2︰1~4︰1、碳化终温为700℃;其反应机理是:MoO3先被还原为MoO2,MoO2需经历过渡态的单质Mo才能碳化生成Mo2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