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沉积盆地往往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地温-地压系统,包括一个浅层的地温-地压系统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深层地温-地压系统。在同一个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与地层压力保持直线关系,但在不同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和地层压力关系的直线斜率不同。本文从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出发,分析了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莫里青断陷深层和浅层存在2个叠置的地温-地压系统,其深层属于偏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研究还表明,莫里青断陷西部(凹陷内)双阳组为低温高压区,西北部为低温低压区,马鞍山断阶带为常温常压区,尖山断隆带为高温低压区。地温-地压系统的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凹陷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地温—地压系统原理,综合考虑莱州湾凹陷的成藏特点,利用实测地温和地压数据以及测井资料等,分析了莱州湾凹陷的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特征。莱州湾凹陷内各区地温梯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与烃类保存;超压和构造活动构成了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在馆陶组沉积时期至今的主成藏期,莱州湾凹陷深部发育高压型温压系统,浅部发育静压型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间存在较大的能量差,使得油气垂向运移能力强,油气主要聚集在高压型温压系统边缘,高压型和静压型温压系统间的能量释放带是该区勘探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3.
柴西地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柴西地区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为每百米2.0-4.5℃,平均值约为每百米3.1℃。在2300 m深处开始发育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0。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及地温异常的分布区间,柴西地区温压系统在平面上划分为高温高压等9个分区,在纵向上分为上部常压型温压系统及下部超压型温压系统。上、下两套温压系统流体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易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面附近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流体能量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大多为封闭保存条件好的岩性及构造-岩性等原生油气藏。现今温压系统特征表明,深层高压型温压系统油气封闭条件好,赋存有大部分油气资源,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含油气盆地深部和浅部温压系统的斜率关系,划分出3大类地温-地压系统模式: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高压异常)、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低压异常)和单一型温压系统模式(浅部与深部地层压力均为静水压力)。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小;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很宽,地区差异较大。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宽,地区差异很大;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单一型温压系统深、浅层系统的斜率一致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差异不明显。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分析表明,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深层流体向上运移动力很强;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浅层流体具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单一型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好,流体垂向运移动力不足。在中国3大类含油气盆地中,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次之;挤压型盆地以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为主,也有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发育;克拉通盆地发育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  相似文献   

5.
地温-地压系统(以下简称温压系统)控制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明确文昌A凹陷温压系统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基于地温和地压实测数据及声波测井等资料,利用温压系统原理,对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的地温场、地压场及温压系统特征进行剖析,从油气的生成、保存及分布角度探讨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地温梯度较高,平均为33.8℃/km,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与烃类的生成;泥岩欠压实段集中在珠海组、恩平组,强化了油气的封盖作用;珠江组泥岩不发育异常压力,以毛细管压力封闭为主;凹陷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的流体能量差较大,油气以垂向运聚为主,浅部静压型温压系统内部最利于油气富集成藏,恩平组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勘探对象。该研究对珠江口盆地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辽东湾地区70余口探井实测的静温静压数据以及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数据,对辽东湾地区地温场、地压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该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高地温梯度区。辽东湾发育深、浅2个超压体系,浅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东三段,深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沙三段,油气藏主要位于超压区的边缘或常压区。深、浅2个超压体系在北、中、南部地区发育特征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层位的差异性,北部地区沙一、二段是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中、南部地区则以东二段为最主要的含油层系。辽东湾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强,趋向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附近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蚌湖—周矶向斜带是潜江凹陷最好的生烃向斜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利用90余口探井的实测温压数据,对蚌湖—周矶向斜带的地温场、地压场、温压系统纵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蚌湖—周矶向斜带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成熟与油气生成;深部发育的弱超压可为油气运移提供重要的驱动力;纵向上具有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特征,但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较差,以较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主;平面上各含油层系的油藏主要分布于流体能量相对低能区,且环绕或紧邻相对高能区发育。  相似文献   

8.
应用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史和油气运移史进行了研究.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经历了3次"幕式"聚集与释放,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莫里青断陷现今地层压力以常压为主,局部残留弱超压;岩相、沉积速率、生烃作用及断裂活动对地层压力差异分布有重要的影响;莫里青断陷超压释放期油气运移活跃,超压释放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驱动力;渐新世中晚期是莫里青断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尖山构造带和靠山凹陷处于双阳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靠山凹陷西北部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5表2参25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温压系统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连盆地腾格尔组地温梯度较高,而在浅层和深层地温梯度相对偏低。平面上凹陷中心或生油洼槽区古地温梯度较低,而隆起区或斜坡区古地温梯度较高,并且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在不同凹陷地温异常发育特征各异,受地温场制约,生油门限深度从凹陷中心向边缘逐渐变浅。地层压力系数都小于1.0, 具明显的异常低压系统。在不同的凹陷异常低压出现的深度略有不同,阿南凹陷最浅,乌里雅斯太凹陷最深。各凹陷纵向上发育单一型温压系统,平面上以常温常压区分布最广。流体动力特征都决定了本地区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油藏主要分布在能量相对较低的断阶带和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通—王断裂带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它和更广范围的牛庄洼陷及东南斜坡带的地温-地压系统在剖面上表现为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浅部为静压型温-压系统,深部为超压型温-压系统,下第三系在平面上基本由较高的能量环境覆盖.本区构造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主要受流体势控制,在相对低势区发育,而岩性油气藏不受区域流体势场的限制,可以在相对低势区上分布,也可以在相对高势区内出现.砂层和断层是本区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对油气侧向运移也起着重要作用,油气运移具有明显的阶梯式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渤南洼陷地温-地压场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三级负向单元,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从渤南洼陷的地层温度场和地层压力场出发,总结了该洼陷的地温场和地压场的平面和剖面特征,以及地温-地压场的耦合特征,并分析了地温-地压场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综合研究认为,渤南洼陷具有超压型复式温压系统特征;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低能的温压分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了解莫里青油田砂体展布、储层特征、油水层识别等情况,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地质资料及试油结果,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地层对比、储层展布研究、油水层识别,建立了该区统一的解释模型,确定了该区油水层基本解释标准,对现有测井系列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优选出适合本地区地质特征的测井系列.  相似文献   

13.
查干凹陷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后期改造强烈。具有独特的温压场特征,并具有重要的油氯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查干凹陷中心的地温梯度高于岫陷边缘,大地构造性质及所处构造部位、岩性与地下水活动的差异是影响凹陷地温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泥岩压实存在正常压实、欠压实和过压实三种类型,砂岩储层段压力类型可分为正常和负压两个系统,地层抬升剥蚀是导致储层负压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凹陷独特的温压场特征对烃源岩成熟、油气生成、油气勘探领域的扩大及勘探方向的选择等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成藏系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发育有两个油气系统,即盆1井西凹陷油气系统和玛湖凹陷油气系统。后者分布非常局限,仅存在于玛东斜坡区。受区域构造演化影响,从深部到浅部,部面上发育三个水文系统,每个水文系统其水文环境各不相同,对油气运聚的控制特征也各有差异。研究区的输导系统是非常发育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快速有效的系统,对油气的运移聚集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广文 《录井工程》2021,32(1):86-92
西北缘断褶带是莫里青断陷北部的靠山凹陷与古地层逆向超覆而形成的多级断褶带,其断层十分发育、砂体分布极不均匀、油质变化很大、显示发育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双二段储集层变化更大.为解决油气显示识别难和解释难度大等问题,引进了地化录井技术,采用岩石热解分析、定量荧光分析及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可准确判别油水层,使得油气显示发现...  相似文献   

16.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西北缘双阳组二段是莫里青油藏的主要产油层位,该油藏储层为中低孔超低渗透储层,储层敏感性对其物性影响较大,所以研究其储层敏感性对防止储层伤害和油田高效开发意义重大.在分析双阳组二段矿物成分和岩石性质的基础上,采用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对其储层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储层的速敏指数平均为37.23%,水敏指数平均为66.08%,盐敏临界矿化度为6 272 mg/L,酸敏指数平均为-31.37%,碱敏指数平均为7.71%;研究区储层属于强水敏性、中等偏强盐敏性、中等速敏性、弱碱敏性和无酸敏性储层.研究区储层中存在高岭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及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这些敏感性粘土矿物是造成储层伤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研究区油藏进行施工时,应将防止水敏、盐敏和速敏放在首位,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保护储层.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盆地构造迁移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利用各种地质、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对盆地内4个凹陷范围内的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凹陷边界主控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断裂落差以及盆地内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单个凹陷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探讨了盆地的构造迁移特征,最后从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上简要探讨了构造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北部湾盆地的构造迁移具有波浪式定向性、汇聚型偏对称性等特征;构造迁移造就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控制了盆地内的生储盖组合、造成了温压场的改变,促进了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等,影响了油气成藏的各个环节;受构造迁移的影响,研究区四个凹陷的富烃情况有所不同,涠西南凹陷是主要的富生烃凹陷,乌石凹陷次之,海中凹陷次于乌石凹陷,迈陈凹陷次于海中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