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煤炭行业“十一五”期间将新建煤矿规模3亿t左右,并将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整合、改造现有煤矿,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矿的建设,这为我国矿山机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有土地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t,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国务院制定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  相似文献   

2.
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而对于煤矿的开采和使用需要对应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目前厚煤层首选的采矿技术应用于煤矿开采事业。综采放顶煤开采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煤矿提升产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本文将通过对目前煤矿生产过程的实践分析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离石交口煤矿的地质构造、含煤地层、煤层、煤类及工业用途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及煤质特征,进而对该区煤炭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得出结论:该井田煤炭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井田的煤炭资源,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离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能源条件。  相似文献   

4.
煤炭工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生产部门,也是大量消耗能源的部门.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电力消耗也大大增加.为了给新建矿井和选煤厂奠定节能基础,煤矿设计部门应不断研究、探讨节能的方向和途径.本文试作一探讨.一、改进采矿设计,减少煤炭资源损失,提高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煤矿软岩变形力学机制与支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21世纪的三大问题之一。中国的支柱能源是煤炭资源。随着煤矿采深的不断增加,软岩巷道支护将是困扰21世纪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作者运用现代工程地质学和近代力学理论研究软岩巷道的稳定性控制,总结、软岩的定义、煤矿软央的特点、煤矿软岩的基本力学属性、软岩的工程分类、软岩巷道变形力学机制和软岩巷道支护的对策等一系列新理论。12个软岩煤矿的支护实践证明,用该理论体系指导软岩巷道支护是行之有交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贫乏的国家。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5%以上,探明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是石油和天然气潜在价值总和的60倍。几十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的比重,即使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仍占50%以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有主导地位,然而与煤炭生产相关的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以及生产事故问题也十分突出。本文从煤矿废水、瓦斯、煤矸石、粉尘、噪音等五方面对矿山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复垦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现代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及趋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在煤矿—矿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国早期形成的煤矿或矿区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并且这些煤矿或矿区的建设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陆续经历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萌芽、快速发展、预转型和转型时期,其间煤炭资源型城市不断更替,有些城市已不再属于此类范畴,有些地区形成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有73个,占资源型城市的38.9%(不包括县和市辖区),主要分布于东北、中部和南部地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矿城分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成为城市转型的阻碍,因此对城市发展而言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质量。  相似文献   

8.
煤矿机械磨损失效分析和抗磨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炭资源作为国家主要能源产业,煤炭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保证现代化煤炭生产,必须提高煤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目的。煤矿生产环境恶劣,机械磨损情况严重,开展对煤矿机械设备磨损研究,减缓煤矿机械的磨损失效对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煤矿的安全开采一直以来是社会特别是煤炭行业人员密切关注的问题。煤矿开采过程中,在系统分析煤矿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煤矿地质构造评价指标体系,可为煤炭资源的安全、合理、效益化开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田野  桑天保 《煤炭技术》2013,32(4):209-211
煤炭能源是我国经济中的的主要能源之一,它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煤炭能源本身的特点使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很大,而其它各种客观因素也对煤炭工业有很大的束缚,因此,推行煤炭清洁生产对于人民生活健康很有必要性。如今,我国洁净煤技术已经形成产业化,人们对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愈加重视,文章分析了煤炭资源现状及发展,指出清洁生产和利用是煤炭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关于我国煤炭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建议,对煤矿开采环境影响评价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保证我国煤炭能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晶  杨帆 《中州煤炭》2021,(10):40-44
煤矿生态环境关系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必须对其进行修复和治理。煤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涉及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壤、植被、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修复与治理难度较高。经调查研究发现,煤矿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采用景观和生态兼顾的修复与治理模式,针对青海省某煤矿几项重要的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了“生态+景观”模式的煤矿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路径,对于煤矿生态修复治理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矿区经过多年的露天粗放式开采,形成了12处边坡及相对应的采矿平台,对原有地质环境条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共计损毁土地面积11.860 9 hm2。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栾川县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讨论了治理区生态恢复治理方法,采取坡修整工程、场地平整工程、挡土保水岸墙工程、排水沟工程、垫渣和覆土工程、生物工程及后期养护等最优的生态恢复工程,达到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目的,缓解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可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徐州市422个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根据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的不同,地质灾害表现形式不同,总结了不同矿种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诱发条件。结果表明:煤、铁、石膏矿开采主要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露采矿山主要为崩塌、滑坡,岩盐、矿泉水的开采基本不会诱发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提出露采矿山采用工程消险、点缀覆绿、土地整治、应景改造、景观再造、地质遗迹、自然恢复和综合整治8种主要治理模式;地下矿山主要采用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建设再利用、浅水种植养殖和综合利用5种模式进行治理,对切实转变徐州市矿山开采现状、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向好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矿业城市在长期开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矿山环境问题。探讨矿山闭坑后矿山环境问题修复与生态环境正效应资源开发利用,对矿业城市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抚顺矿山环境问题现状的掌握,厘定了井工矿与露天矿地下空间与土地开发利用目标,讨论了矿山生态环境正效应资源开发类型。以抚顺西露天矿为例,剖析了露天煤矿闭坑后正效应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与优势,围绕矿区环境安全、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3方面,阐述了西露天矿生态环境正效应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治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恢复土地功能,以铝土矿为例,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分析了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土地资源破坏;设计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主要为场地平整,挖高填低、增加平台,植物工程以及砌体工程。研究使旱地得到恢复、产量增加,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另外,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增值效益,给矿山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李超  樊子玉 《中州煤炭》2022,(2):24-28,34
灵丘县国营砂金矿长达50余年的露天开采,导致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和居民纠纷。通过对国营金矿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主要环境问题为崩塌和滑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压占和挖损损毁土地等,含水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较轻。消减边坡角形成平台、采坑填埋、堆料场清理、工业场地拆除,覆土,恢复植被;矿山道路恢复为乡村道路等良好的治理措施,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而且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1987、1998、2007、2013、2018五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贡献率,构建RSEI模型,研究平朔矿区3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7-2007年,受煤炭开采的影响,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RSEI指数由0.564下降至0.512;2007-2018年,矿区大力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生态环境逐渐改善,RSEI指数逐渐上升至0.576,生态质量优与较优等级的面积分别提高了4.14%和3.65%。矿区北部地区生态质量较好,安家岭及安太堡露天矿周边及南部地区生态质量较差,经生态恢复治理后,煤矿周边及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议后续仍应着重开展南部地区生态治理工作,注重整体土地利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任文会  王真真 《中州煤炭》2022,(10):56-61,67
矿山目前处于露天开采状态,由于多年的粗放式,对原有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阿克塞县水泥用石灰岩矿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发现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发育不稳定斜坡和土地损毁情况,其中损毁土地面积共计246.87 hm2,并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和土地复垦方法讨论,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恢复治理,使矿山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业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以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矿山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矿区土地复垦、含水层破坏修复、水土环境污染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矿区土地复垦监测与管护。研究对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是保证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采矿区分布广泛,采矿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矿区生态风险因此受到学者及决策者广泛关注。由于煤矿区生态风险不同于一般区域生态风险,其风险识别方法不可简单套用,因此需针对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系统的扰动及破坏方式进行相应调整。文章在分析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对矿区生态风险的识别过程进行了归纳,通过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识别及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构建了典型煤炭矿区生态风险因果链,并从理论及技术两方面对风险识别方法进行了梳理,对矿区生态风险识别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