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十二五”规划能耗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的要求的提出,为我国磷化工产业发展趋势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碳交易的概念,并对当前磷化工发展中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背景下,提出磷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具体策略,以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合成洗洗涤剂工业技术装备的发展历程简要分析了其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并认为喷粉和磺化装置集约化、洗涤剂浓缩化是行业减少碳排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程远哲 《中国水泥》2023,(12):15-19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对水泥行业的影响,既有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难度大等负面影响,也有技术装备升级、产业关联加强等正面影响。建材行业设定提前碳达峰目标,将倒逼水泥行业进一步实施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推进我国水泥行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将对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朱哲  王胜杰  刘帅  王勇  陈苏芹 《水泥》2024,(2):17-19
依据《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提出了我国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研究分析了标准体系中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等子体系的标准制修订进展及缺失原因。“十四五”是我国水泥行业实现碳达峰、进军碳中和的关键时期,水泥行业应优先健全碳核算核查标准子体系,加快突破技术与装备、监测标准研制,稳步推进基础通用、管理与评价类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支撑水泥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全球碳排放概况、全球水泥工业碳排放形势、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形势及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入手,结合欧洲2030年碳减排路线图和2050年碳中和路线图,详细介绍了水泥CO2排放核算方法、水泥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影响因素、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途径及国内外CCUS案例.建议碳中和参考欧洲5C边界方案;预估我国水泥行业碳达峰应...  相似文献   

7.
8.
本刊 《橡胶科技》2022,20(12):0621-0621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发布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推动氢能源良性发展与加氢站合理选址,是目前氢能产业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要途径,理应予以重视。本文简要分析了氢能源发展现状,并通过提高氢能源应用占比、加强氢能源应用推广等路径,改善氢能源发展条件,同时利用明晰选址原则、评估应用前景、预判应用需求、合理规划站点方法建设加氢站,达成新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碳达峰、碳中和模式下,污水处理厂应重新定义水环境目标,要做到“最大限度接纳,最大限度处理”的发展理念。剩余污泥的处理作为污水厂碳排放量最高的环节,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低碳节能的运行模式,尽可能地利用无机盐等清洁能源,逐步实现污泥处理的碳中和。总结了无机铝铁盐混凝剂的发展历程和标准的更替,同时提出了无机铝铁盐混凝剂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在“十四五”期间,针对铝铁盐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无机铝铁盐混凝行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企业产品结构雷同、中低档产品多、环境污染程度大等问题,认为无机铝铁盐混凝行业的发展重心需要从之前的外延型发展方式逐步转向内涵型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相宏伟  杨勇  李永旺 《化工进展》2022,41(3):1399-1408
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将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煤炭消费与煤化工的CO2排放情况及煤化工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指出碳减排技术与煤化工工艺耦合是实现煤化工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实地选择优化产业结构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措施可明显但有限地降低CO2排放量,认为要实现煤化工亿吨级规模的碳减排必须采用绿电绿氢、碳捕获与封存/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S/CCUS和CO2)资源化利用技术。文中评述了近年来绿电绿氢、CCS/CCUS和CO2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的主要进展,指出2030年碳达峰前这些碳减排技术将处于关键的示范考验期,能否成熟可靠将决定之后的煤化工发展走向,同时预测氢冶金与绿氨合成示范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可能导致煤化工产业格局的重大变化。最后基于空气直接捕集CO2技术与光电催化CO2转化或模拟光合反应的研究进展,设想了未来可能呈现的零碳化工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杨学萍 《化工进展》2022,41(7):3402-3412
从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碳捕集封存和碳资源高附加值利用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对降低碳排放的效果以及未来应用前景。文中指出:源头减碳技术路径包括原料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引入富氢和绿氢资源与煤炭进行碳氢互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并通过气代煤、电代煤,尤其利用弃风、弃电,可显著降低碳排放和工艺生产成本;过程控碳技术路径包括节能提效和开发革新技术,依靠现代煤化工技术进步,突破传统工艺瓶颈,是当前企业易于实施、应用较多的节能减排方式;末端碳捕集封存技术路径包括地质深层掩埋、驱油、强化深部咸水开采等,将工艺过程产生的高浓度CO2通过低成本捕集,有效提高油气采收率,并为水资源匮乏地区提供额外供水;碳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技术路径主要包括CO2化学转化制高附加值及大宗化学品,国内正加快CO2制低碳烯烃、芳烃、甲醇、碳酸酯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努力将CO2从化石能源利用的终结排放者转化为碳循环利用的参与者,发展碳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最后提出:未来将现代煤化工融入能源系统的大格局统筹考虑,推...  相似文献   

14.
有色金属工业减碳是工业过程减碳的重要抓手。本工作综述了有色金属工业碳排放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色金属工业尤其是重点冶炼行业的低碳技术路径。分析表明,铝冶炼行业是有色金属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核心,预计2025年有色金属工业将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5亿吨;有色金属工业减碳技术路径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先进的低碳技术与装备、金属再生利用及碳捕集利用(CCU)等,其中金属再生利用是有色金属工业支撑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要点:(1)综述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碳排放现状,预测了有色金属工业碳达峰峰值。(2)围绕有色金属工业碳排放特点,提出了有色金属工业的低碳技术路径。(3)提出了铝冶炼行业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的低碳技术路径。(4)提出了铜铅锌、镍钴锂、硅镁钛等重点冶炼行业的低碳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磷资源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我国磷矿石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变化趋势,磷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磷肥、黄磷以及精细磷化工等工业)的发展.磷矿石及主要磷化工产品(包括磷肥、黄磷和三聚磷酸钠)进出口量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磷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当前中国磷化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详细介绍了各种精细磷化工产品:以热法磷酸为原料的精细磷化工产品,如高聚合度聚磷酸铵、三偏磷酸钠、磷酸钾盐;以黄磷为原料生产的无机磷酸盐产品;以黄磷为原料生产有机磷产品的中间产品,如三氯化磷、三氯氧磷、五硫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以及由这些中间产品经过改变原料和工艺条件生产出的多种不同的产品,如由三氯化磷制得的三氯硫磷、亚磷酸、五氯化磷、亚磷酸酯,由三氯氧磷制得的磷酸酯、含苯的磷酸酯、磷酸三酚酯,由五硫化二磷制得的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硫代磷酸三苯酯、烷基二硫代磷酸。在此基础上对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各种一刀切去煤化引起的能源危机问题,分析了煤炭在我国能源领域及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碳中和的定义和作用,提出实现碳中和并非只有放弃煤炭一条路,可以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碳埋藏和碳循环利用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碳中和;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碳减排、碳中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徐南平  赵静  刘公平 《化工进展》2022,41(3):1091-1096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本质在于使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摆脱对含碳矿产资源的依赖,其关键在科技创新。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共性分离技术,膜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从零碳能源重构、低碳流程再造、非二气体减排及负碳体系构建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膜技术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途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零碳电力存储、绿氢制备及利用、工业流程优化及节能降耗、CO2及非二气体捕集、CO2转化再利用等。文中分析了相关领域膜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膜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指出通过一系列颠覆性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助力实现可再生能源成本全球最低、低碳流程再造代价最小两大战略目标,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简单回顾和分析了中国无机盐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成绩背后隐含的问题,即:当前无机盐工业的发展存在资源消耗过快等问题,绿色发展与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存在差距;全面贯彻清洁生产、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不足;发展中的新思维、新技术有待尽快普及推广提髙。同时介绍了近年来过滤与分离技木的进步及其在无机盐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磷化工行业具有资源丰富、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好的特点,将成为磷化工主要出口国。磷化工发展中存在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市场呈逆向分布,产业层次不高,面临能源、环保、外贸政策限制等问题。今后发展应构建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产品向精细化、专用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注意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