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带附近不同储盖组合的油气富集规律,在上覆不同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源岩排烃时期和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时期,组合三者建立了一套上覆不同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的厘定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上覆沙一下亚段储盖组合南大港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馆陶组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有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聚集成藏;上覆东三段储盖组合南大港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末期,不利于油气在东三段聚集成藏;上覆馆陶组储盖组合南大港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零,无油气在馆陶组聚集成藏。这与南大港断裂附近目前已发现油气在沙一下亚段相对较多,东三段相对较少和馆陶组无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厘定上覆不同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地反映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之下油气富集规律,从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机理出发,由断盖配置古断接厚度与断盖配置泥岩封闭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确定了断盖配置封闭油气部位;由泥岩盖层、断层岩和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确定了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时期,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不同部位封闭油气时期的预测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大张坨断裂与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泥岩封闭油气时期(东营组沉积中期至现今)主要在其中西部,少量在其东部的中部,且时期相对较长,有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断层岩封闭油气时期(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现今)主要在东部泥岩封闭油气时期的两侧,且时期相对较短,不利于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与保存,这与大张坨断裂处沙一下亚段目前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盖配置封闭油气时期是可行的。研究成果可为断盖配置之下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对于准确认识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贡献至关重要。以往其厘定要么是仅仅依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要么是把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排烃时期相结合,所得结果往往难以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通过确定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内、外油气聚集时期的叠合时间来厘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的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为例对改进前、后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方法厘定出的南大港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明显短于利用改进前方法厘定出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与改进前方法相比,改进后方法给出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时期可更合理地解释南大港断裂附近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因而更符合地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理。  相似文献   

5.
复杂油气藏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胜坨油田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东营凹陷胜坨油田原油划分为4个组群。组群1是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宁海、坨一区西部;组群2是由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成熟油,主要分布于坨二、三区及一区东部,是胜坨地区的主要原油组群;组群3为混源油,油源是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四段上亚段两套成熟烃源岩所提供,分布局限;组群4为低熟油,是由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高伽马蜡烷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提供的烃类,仅分布于胜北断层北侧。利津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坨94断层向上运移,分别从东、西两个充注点在坨一区西部和宁海地区聚集成藏;利津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形成的油气沿坨94断层向上运移,在坨一区东部聚集成藏。坨二、三区8砂组都源自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具有两次油气充注过程。早期成藏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早期生成的油气主要在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8砂组以下(包含8砂组)储层成藏;晚期成藏发生在明化镇时期,民丰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晚期形成的油气主要在8砂组以上(包含8砂组)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储层成藏。早期油气运移的充注点位于胜北断层,晚期油气运移的充注点位于南北向断层北部。  相似文献   

6.
源岩、盖层、断裂和圈闭是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通过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断裂活动时期和圈闭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分析,对其在油气富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运移量、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聚集量以及圈闭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聚集量。  相似文献   

7.
受构造演化与沉积过程的控制,断陷盆地在纵向上会发育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压力系统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明确该类盆地的压力分布与油气成藏特征,对沾化凹陷孤南洼陷进行剖析。根据实测及测井计算数据可知,孤南洼陷埋深3 000 m之上(Es2及其以上地层)古近系的压力系数主要为1.0~1.2,为常压系统;3 000 m之下(Es3以下地层)压力系数大于1.2,为高压系统。根据地层压力及油气分布,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源外常压和源内高压2个油气成藏体系,前者位于烃源岩之上,以断块等构造圈闭为主,其油气成藏模式为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沙二段及其以上地层,或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圈闭中成藏,或改为横向运移在合适圈闭中成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源断裂附近;后者位于烃源岩之内,以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油气成藏模式是源内高压充注成藏,即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紧邻的砂岩体、构造-岩性圈闭侧向运移成藏,油气在高压区岩性体内聚集成藏,油藏分布受压力及岩性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吕慧  张林晔  刘庆  王忠 《石油学报》2009,30(1):68-74
精细的原油组群划分、油源对比及成藏分析表明,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主要含油层系沙二段的原油是由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提供的早期降解原油与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两套烃源岩提供的晚期成藏原油形成的三元混合原油。选择两期成藏三个端元典型的原油样品,建立三角形判识图版,运用生物标志物绝对定量分析方法对胜坨油田的混源油进行了油源比例确定。结果表明:坨二区沙二段原油中,沙四上亚段源岩早期贡献为39%,晚期贡献为30%,沙三下亚段源岩的贡献为31%;坨三区沙二段原油中,沙四上亚段源岩早期贡献为41%,晚期贡献为33%,沙三下亚段源岩贡献为26%,即从坨二区到坨三区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的贡献有减小的趋势。另外,坨二区沙一段原油中,沙四上亚段源岩早期贡献为8%,晚期贡献为24%,沙三下亚段源岩贡献为68%,混源比例不同于本区主要含油层系原油。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输导断裂附近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封闭转换机制及部位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期断裂有利与不利输导部位和确定停止活动后断裂封闭与不封闭部位,建立了一套预测断裂输导-封闭转换部位分布的方法,应用其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封闭转换部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板桥断裂输导-封闭转换有3种部位,有利输导-封闭转换部位分布在其西部和东部绝大部分部位,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不利输导-封闭转换部位仅分布在其东部端部,不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不利输导-不封闭转换部位仅分布在其中部局部,更不利于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预测结果与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一致。研究成果可准确预测断裂输导-封闭转换部位,可为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大柳泉地区F7断裂附近的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但F7断裂伴生裂缝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尚不明确.基于F7断裂伴生裂缝及其分布特征建立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认为:F7断裂①号伴生裂缝和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86和8;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评价参数在沙三上亚段为572、在沙三中亚段为176、在沙三下亚段为23、在沙四上亚段为5;平面上受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①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油气富集,②号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油气不富集;剖面上受F7断裂伴生裂缝输导油气能力控制,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油气富集,沙四上亚段油气不富集.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大柳泉地区F7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及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认清不同类型烃源岩控制因素的差异对提高非常规油气的勘探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沙四上亚段(Es3z、Es3x、Es4cs、Es4cx)烃源岩,借助薄片鉴定、热解分析和主微量元素检测等手段,探讨各层段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差异。结果表明:Es3x和Es4cs烃源岩TOC含量较高,且以Ⅱ1型—Ⅰ型水生有机质为主,分别形成于深水半咸化和深水咸化环境,而Es4cx和Es3z烃源岩TOC含量偏低,以Ⅲ型—Ⅱ1型陆源有机质贡献占优,分别形成于浅水咸化蒸发和浅水半咸化环境。古生产力由高到低依次为:Es4cs>Es4cx>Es3x>Es3z,充分展现了各层段烃源岩有机质、环境和生产力的差异性。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生产力、盐度和水深均成正比,基本不受氧化还原条件影响。高生产力为研究区有机质发育的关键因素,当生产力较高时(Es4s和Es3x),有机质的进一步富集则受到环境的明显控制:深水淡化环境下(Es3x),盐度为主要制约因素;咸水环境下(Es4cs),水深的控制作用则凸显出来;而在低生产力浅水淡化湖盆环境下(Es3z),古生产力、盐度和水深对有机质发育的控制都很明显,这体现了多因素对有机质的共同控制以及各层段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的差异。因此,研究烃源岩的形成除需要关注生产力与保存条件之外,还应关注盐度、水深等环境因素以及多因素间的耦合作用,这对深化认识烃源岩的发育规律以及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烃源岩分布与其形成环境密切相关,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对烃源岩的评价及其形成环境的研究可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下一步的勘探指明方向。从烃源岩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入手,深入研究了歧口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等—最好的级别,有机碳含量整体呈现从沙三段(Es3)到沙一下亚段(Es1x)到沙一上亚段(Es1s)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有机质类型为I型—III型,且沙一上亚段、沙一中亚段以I型—II1型有机质为主,沙一下亚段、沙二段(Es2)、沙三段I型—III型有机质均有分布,反映沙河街组沉积期有机质来源为湖泊原生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混源。沙河街组烃源岩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的特征,优质烃源岩在斜坡区更为发育。古气候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河街组沉积期,该地区风化强度中等,整体以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为主,有利于生物的发育。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期水体古盐度较大,属于半咸水环境。古盐度与古气候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水体咸化的原因可能与海水入侵有关。古盐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关系表明:在低盐度阶段,有机质含量随古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高盐度阶段,有机质含量随古盐度的升高而减小。根据微量元素比值和Corg∶P摩尔比值,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期发育氧化—亚氧化的沉积环境,Pr/Ph值显示在Es1x间歇性发育强还原环境,提高了有机质的保存条件。通过对沙河街组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的恢复,沙河街组沉积期歧口凹陷整体上为中—富营养湖泊,板桥地区古生产力较低,为贫—中营养湖泊。歧口凹陷整体相对较高的古生产力水平及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量为该地区有效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纵向上,沙河街组沉积期古生产力水平具有Es1>Es3>Es2的特征。古生产力条件是影响歧口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斜坡区陆源有机质和水生有机质的双重贡献,优质烃源岩更为发育。  相似文献   

13.
潜山油气藏具有多种油气来源和充注成藏方式。为揭示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以油气物性、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分析了埕岛—桩西潜山带的油气来源及充注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来自低等生物为主的湖相烃源岩,天然气为腐泥型干酪根在热解生烃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伴生气;受多源供烃的影响,油气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在不同层系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构造带间差异显著。埕北11潜山原油中4?甲基甾烷不发育,是埕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埕北断层垂向注入而形成;埕北20潜山的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伽马蜡烷含量高低不等,为来自沙南凹陷沙一段和沙三段的混源油,通过不整合侧向充注而聚集;埕北30潜山和桩海潜山的原油成熟度高,是黄河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埕北30断层和供烃窗口充注而形成;桩西潜山的油气来自孤北洼陷沙三段,经桩南断层从供烃窗口充注进入潜山。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保存条件,尤其是对水体分层的研究,主要提出的是生物标志物证据,缺乏无机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基于U、V元素在沉积水体中的富集原理,以及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尝试探讨渤中坳陷沙一段与沙三段古湖泊水体分层的证据。结果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V/(V+Ni)值分别介于0.20~0.93与0.62~0.78之间,指示古湖泊水体为缺氧环境。沙一段与沙三段U/Th值介于0.14~0.43之间,但是沙一段与沙三段U元素与TOC值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说明U元素富集于缺氧水体中。同时,沙一段与沙三段V元素与TOC值也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进一步说明沙一段与沙三段烃源岩沉积期,古湖泊边部水体均为缺氧环境,但非停滞缺氧环境。对沙一段与沙三段草莓状黄铁矿的平均粒径统计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仅略大于停滞缺氧环境的粒径上限5.0 μm,说明沙一段与沙三段沉积期,古湖泊边部浅水区水体存在一个氧化还原界面,该界面位于湖底沉积物向下几厘米深处。据此可推断,向古湖泊沉积中心方向,水体逐渐加深,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界面必然会逐渐上升至水体中部,此界面即为沙一段与沙三段水体的分层界面。  相似文献   

15.
有机质富集受多种因素影响,分析富有机质泥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对于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中—下亚段(Es3m-l)泥岩岩心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以及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Es3m-l沉积期古气候、沉积水体环境、沉积速率及古生产力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建立Es3m-l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Es3m-l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含量介于1.05%~6.37%之间;CIAcorr反映整体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Es3l下部相对干旱,Es3l中上部到Es3m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湿润;B含量和B/Ga值反映整体盐度较低,为淡水—半咸水,Es3l中上部到Es3m水体盐度变大;Mo-U协变模式和Corg/P摩尔比反映Es3m-l底水保存条件存在波动,整体为弱氧化—还原环境;Ti/Al、K/Al、Zr/Al表明Es3m-l沉积期陆源碎屑输入较强,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Es3l下部到Es3m沉积速率降低;古生产力定量恢复表明Es3m-l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整体较高。渤中凹陷西南部Es3m-l泥岩有机质的富集是古气候、保存条件、沉积速率及古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东段民丰—盐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深层砂砾岩为例,通过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岩心物性和烃源岩热解参数分析等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背景、地层埋藏史和油气成藏史等研究成果,明确深层砂砾岩中的深部热流体作用标记和时间,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段砂砾岩中存在爆裂角砾、立方体黄铁矿等和伊/蒙混层-铁白云石-磷灰石、伊/蒙混层-磷灰石-黄铁矿、绿泥石-磷灰石-黄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反映深部热流体作用的岩石学特征和矿物(组合);粘土矿物的垂向演化过程中出现伊/蒙混层比值异常增大、高岭石含量短暂激增的现象;在埋深3 400~4 800 m处游离烃含量(S1)和裂解烃含量(S2)异常高,埋深5 500 m处S1S2较低,而热解峰温(Tmax)异常高,在埋深4 269~4 800 m处的石英裂缝内有异常高温包裹体;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中δ13 CCO2值大于 -8 ‰,具有无机成因特征,且具有与深部富CO2热流体作用相关的NaHCO3型地层水。以上现象均反映出民丰—盐家地区沙四段砂砾岩在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经历了富CO2幔源成因的深部流体活动。深部热流体进入砂砾岩储层后对物性起到双重改造作用:引发破裂和促进溶蚀从而改善储层物性;沉淀自生矿物堵塞孔隙,阻碍流体运移,损害储层物性。此外,深部热流体参与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热演化及油气生成过程,对烃源岩排烃和原油裂解具有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目标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为了推进研究区天然气勘探新局面,以源-盖控烃、构造-储层-圈闭控藏的选区评价思路为指导,综合运用实验分析、盆地模拟及地质评价技术,研究气源岩、储集层、圈闭、盖层及保存条件等特征,并提出有利勘探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气源岩(Ro≥0.8%)有5套,主力气源岩为E32和N1,具有明显晚期生烃特征,主要分布在柴西北及靠近茫崖凹陷的柴西南局部地区,面积约为4 743.40 km2,生烃总量约为1.17×1012m3;柴西地区储层分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岩性致密,物性变化较大;柴西地区存在2套区域性盖层,深层盖层保存条件好,浅层盖层保存条件差;有效气源岩区深层主要以E31、E32晚期(断)背斜及断鼻等构造圈闭为主,与生气期、成藏期及保存期时空匹配一致。在此基础上,优选了狮子沟-干柴沟、咸水泉-油泉子-黄瓜峁和南翼山3个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明确了12个有利圈闭和3个较有利圈闭。研究结果对柴西地区天然气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高硫稠油成因及其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渤海海域仅在莱州湾凹陷发现了规模型高硫油油田,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手段对莱州湾凹陷各油田油气来源及成因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主要发育了沙三段和沙四段两套有效的烃源岩,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上各构造原油主要来源于主洼沙四段烃源岩,缓坡带上各构造原油表现为主洼沙四段和南次洼沙四段双洼供烃的特征;②沙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存在水体分隔,南次洼水体更加咸化易形成富硫干酪根,其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着高硫油的分布范围,是高硫油形成的主控因素。而生物降解作用,一方面导致原油稠化是形成稠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使原油硫含量相对富集,是形成高硫油的重要因素;③垦利16-1油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形成了咸化湖盆早生、早排双洼供烃成藏模式,深、浅地层成藏模式不同,深部地层为典型不整合面侧向输导远源成藏模式。认为南次洼南部古近系地层和潜山优质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搞清断裂对辽河坳陷齐家-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的控制规律,在断裂系统详细划分的基础上厘定了油源断裂,并分别应用SGR方法和断裂活动速率对断层圈闭侧向封闭能力和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油源断裂控制油气的聚集部位;②断裂侧向封闭能力控制了断层圈闭油气充满程度;③成藏期后断裂活动强度控制先期聚集油气的保存程度。综合以上研究,建立了有利目标优选标准,认为在油源充足、储层物性较好的情况下,两条以上油源断裂控圈,圈闭充满程度大于50%,并且成藏期后活动速率小于2m/Ma的断层圈闭为Ⅰ类圈闭,钻探风险最小;次之为Ⅱ类和Ⅲ类圈闭。最终预测出2个Ⅰ类圈闭和1个Ⅱ类圈闭,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下一步钻探预测新增含油面积5.8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