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莲花  王小青 《煤炭技术》2014,33(11):59-61
煤矿矿山建设可能引发并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直接影响煤矿建设安全。对马岭山煤矿矿山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危险性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矿山数量众多,长期的采矿活动给全省地质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发现,山西矿山地质灾害以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崩塌和滑坡灾害主要以小型为主,地面塌陷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地裂缝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煤矿山、铝土矿山、铁矿山地质灾害均主要以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铜矿山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为主。矿山地质灾害以小型和中型地质灾害为主,大型地质灾害以地裂缝为主,小型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为主,中型地质灾害以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煤矿山和铝土矿山地质灾害均以小型地面塌陷和大型地裂缝为主,铁矿山地质灾害以小型地面塌陷为主,铜矿山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晋城和阳泉矿区,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离柳、西山、乡宁、汾西矿区,崩塌主要在大同、离柳矿区。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范和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对2011—2016年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煤尘事故的基本情况和灾害特点进行了分类论述,对各类事故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和教训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提出了防治重大灾害的"五个转变"措施建议,即由局部治理为主向区域治理为主转变,由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物防综合治理转变,由"单打独斗"向群防群治转变,由灾害管控为主向风险预控为主转变,由过程防治为主向源头预防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4.
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活动频繁和危害程度大的特征。本文在对该市地质灾害现状阐述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因。对该市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政策建议,为该市防灾、减灾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炭灰铺煤矿采空区引发了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山体崩塌地质灾害,造成区内居民房屋开裂、土地破坏、地下水泄漏,山体崩塌危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对炭灰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地质灾害主要体现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三种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其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灾害防治及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京门头沟区地质条件复杂,是北京地质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其中地面塌陷灾害尤为突出。它们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加强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和研究极为必要。本文论述了门头沟区地面塌陷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织金县七公里煤矿工业广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介绍,矸石不合理堆积及降雨、人类活动是造成七公里煤矿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成因;通过对织金县七公里煤矿滑坡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类似工业广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占全部地质灾害类型的95%,其分布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点。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析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大气降水、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的前提是需具有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其次受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由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发。  相似文献   

10.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腹地,山地丘陵面积占99%,滑坡是该县主要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了消除滑坡地质灾害,提供治理依据,以新县花果山滑坡项目为依托,对该滑坡地质特征实地研究分析。从多角度分析新县花果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发现花果山滑坡为岩土混合型局部滑移—快速碎屑流小型滑坡,为折线—弧线组合型推移式滑坡。根据分析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为下一步新县花果山灾害有效治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S322鹿嵩线襄郏界至郏汝界段改建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了崩塌、滑坡、采空塌陷、地裂缝及黄土湿陷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省道沿线地质灾害进行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分区评估。根据综合分析,给出了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有针对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淼 《中州煤炭》2018,(8):89-93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特点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崩塌、地面塌陷、滑坡是山西的三大地质灾害;次生地质灾害是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人类活动是山西地质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3月—4月、6月—9月和10月是全省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吕梁、临汾、忻州、长治、太原等市是全省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东部褶皱山区和晋西黄土地貌区是全省地质灾害最易发的地区;黄土地地貌区是崩塌和泥石流的重点易发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城市。该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戴兴  杨国芳  陈鑫 《中州煤炭》2021,(5):68-72,96
陵川县为山西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区之一,通过实地测量、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等手段,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县域内已有的地质灾害特征和类型,该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隐患、滑坡隐患)、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重点研究了不稳定斜坡隐患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即地形、物质、降水、人类活动条件,同时研究了不稳定斜坡发育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可为研究县域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育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徐州市422个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根据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的不同,地质灾害表现形式不同,总结了不同矿种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诱发条件。结果表明:煤、铁、石膏矿开采主要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露采矿山主要为崩塌、滑坡,岩盐、矿泉水的开采基本不会诱发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提出露采矿山采用工程消险、点缀覆绿、土地整治、应景改造、景观再造、地质遗迹、自然恢复和综合整治8种主要治理模式;地下矿山主要采用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建设再利用、浅水种植养殖和综合利用5种模式进行治理,对切实转变徐州市矿山开采现状、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向好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牧 《中州煤炭》2023,(4):137-141,147
为了了解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分布范围及发展趋势,确定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位置,进而划分出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对各区规划用地的适宜性及可建性进行评价。研究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了评估,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得到了丘陵亚区工程建设有引发和遭受崩塌、滑坡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评估区遭受采矿塌陷危险性小;评估区内丘陵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基本适宜工程建设;平原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适宜工程建设。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了相关意见。研究为研究区规划提供必要、可靠的地质依据,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对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使规划更趋于科学合理、经济可行,为有关部门审批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煤矿开采区域如果不加以处理,特别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结合某煤矿实际情况,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对煤矿的自然地理、地质以及煤层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基于现场勘查结果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措施,并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对开采区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连续监测发现,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这些危险区域的位移变形和沉降量均得到有效控制。研究为煤矿开采区域的后续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郑州地区登封煤田、新密煤田、荥巩煤田(巩义行政区除外)煤矿开采时间长,小煤矿数量曾经超过1 000个,兼并重组以来,大批小煤矿关闭,但采空区、废弃井筒、不良钻孔等引发煤矿事故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遍存在,同时还存在断层、褶曲等致灾地质因素。由于煤矿技术装备的落后,技术资料的欠缺,致灾因素不清楚,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极易引发事故。利用数学公式分析的方法,预测各矿区导水裂隙带和瓦斯含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对瓦斯、导水裂隙等主要致灾因素有了一个量化的分析。结合郑州地区煤矿实际情况,从整个郑州市辖区存在的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剖析,同时系统分析郑州地区煤矿存在的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为郑州辖区煤矿制定灾害防范措施和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滑坡是露天矿山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研究了蒙库铁矿区的边坡地质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域破坏模式和潜在危害,认为滑坡模式表现为平面破坏,局部存在楔形破坏的可能。研究了滑坡区域边坡稳定性,沿走滑坡向在南帮199线—207线滑坡体上设置测量了3条主剖面,计算得出了南帮不同平台的稳定性。给出了滑坡体加固治理方案,主要为清理散体、危岩体,长锚杆、预应力长锚索、钢轨桩、框架梁综合锚固加固,破碎区域喷锚网封闭,坡体深层排水孔、周边截排水沟等。研究为相同地质条件下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