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济源市某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已刻不容缓。通过对该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认为矿区内主要以露天采坑、渣堆、废弃石料厂、废弃石灰窑、废弃建筑、陡坎、高陡边坡等地质环境问题为主。通过坡面清理、挖方削坡等工程手段,消除区内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所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回填、挖方、挡土墙等工程手段,实现采坑地貌形态修复;通过覆土、植树、道路等工程手段恢复治理区的土地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研究可为相似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风景区周边废弃露天矿山严重影响着景观环境和土地资源,限制了风景区建设和旅游资源发展,开展可视范围内景观生态恢复,改善人居和旅游环境,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深远意义。阐述了新安县始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周边废弃硫铁矿、铝土矿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恢复治理措施,以期为景区周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周边存在废弃采石矿山导致的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城市用地、景观提升和市民需求等因素,需对废弃采石矿山进行生态环境整治。以徐州曹山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例,针对原设计治理方案存在的问题,利用坡率法与土工布结合设置台阶的方法,对其进行多次优化,分析其稳定性、应力场和变形结果,最终得到满足边坡安全等级的治理设计方案。优化后的方案不仅解决了原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还大量减少了土地资源占用,更为经济合理,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景观修复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探索不同条件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中的景观修复模式,以焦作红砂岭废弃矿山为例,通过地质环境调查和勘察,分析其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其地理区位和修复功能需求等,明确其修复方向,提出不同条件下的矿山生态环境景观修复模式。研究表明,不同地质环境问题、不同区位条件、不同需求的矿山生态修复采用不同的景观修复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质灾害隐患、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景观形象功能,以经济合理的方式达到矿山生态环境景观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皖南某石灰岩废弃矿山现存的地质环境问题,系统阐述了生态修复工程的治理措施,确定了以削坡降坡工程为基础,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后,开展后续挂网喷播及绿化工程,分析绿化工程施工要点,并辅以必要的养护工程。最终达到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本文以边坡挂网喷播及植树绿化工程作为研究重点,在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后,进行经验总结,为皖南区域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和调查了深圳市88处废弃矿山,其中25处经过治理已完成恢复利用,但剩余63处仍然存在地质环境问题。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有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3种。其中,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在深圳市废弃矿山中普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相对较少。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首先进行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价以及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程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存在地质环境问题的废弃矿山中对地质环境影响轻微的占26.99%,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的占4.76%,对地质环境影响严重的占68.25%。表明深圳市废弃矿山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张伟  高山 《现代矿业》2022,(7):247-249+258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为有效治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宿州市某废弃石料厂为例,通过调查和分析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现状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包括边坡治理、回填覆土、截排水、复绿等工程。通过治理可改善治理区及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地貌景观,消除“视觉污染”,环境效益十分显著。研究成果对于周边类似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渭北嵯峨山一带历史开山采石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严重影响了大西安都市圈外围景观。以往治理工程多针对采坑底盘及工业广场等平缓场地,在原地形基础上进行植被修复,受损的地貌景观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废弃采矿用地也未得到充分的复垦利用。本次研究以嵯峨山CK1、CK2废弃采坑生态修复设计项目为依托,提出通过台阶式整治进行地貌重建、复垦利用废弃土地的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对废弃采石矿山开发式治理,修复工程产生的多余石料依规通过政府公共交易平台拍卖回收资金,形成“修复-利用-资金回收”闭环的废弃采石矿山修复模式,旨在为渭北“旱腰带”众多的废弃采石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睢宁县赵山废弃矿山内采掘面裸露破碎,存在大量危岩,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改善此矿山地质环境,通过现场调查,对该矿山的自然环境概况、地质环境现状及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宕口露采陡坡危岩体进行坡面清理,水塘周边治理及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将废弃矿山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居安全的人文景区,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指导思想,国家用专项资金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山东济宁某石灰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现存的地质环境问题修复治理为例,采用危岩体卸载、坡面排险、残梁清理、地形地貌整治、截排水工程、挡墙工程施工、绿化工程、养护工程等各项治理修复工程措施,达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预期目标:治理生态修复面积34.62hm2。其中,消除地质安全隐患点5个,恢复植被面积11.18hm2,新增乔木林地面积7.13hm2,增加其他林地面积0.84hm2,增加其他草地面积11.27hm2。盘活利用土地面积20.33hm2。修复治理后在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三个评估项中,均达到或超过可研指标值,表明恢复治理的效果显著。通过开展历史废弃矿山的恢复治理研究,为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一直是制约部分地区发展的瓶颈。以人口较为密集的河南省济源市玉川产业聚集区内的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实地调查、综合研究等方法,总结了研究区内比较典型的地质环境问题,即露天采坑、渣堆、废弃石料厂、废弃石灰窑、废弃平硐、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并且以比较典型的 NJ4′治理区为例,该区内发育地质灾害主要有露天采坑7个、渣堆7处、废弃石料厂4处、废弃石灰窑11座、废弃平硐12处、采空区3处、地面塌陷坑2处。采用“采空区浅部回填,深部地表设置警示牌+高陡边坡上部大坡比放坡回填至坡脚+采坑内挖高填低呈斜坡平整+截排水+道路+覆土植树+灌溉工程”的综合治理对策,为与该地区相似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修复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废弃矿区林草覆盖率,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研究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施工技术,分析了研究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涉及图斑数14个,图斑总面积85.96 hm2。基于此,研究了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主要为坡顶或坡面上的悬挂岩块、松动岩石进行清除,边坡整理,清理危岩体和采坑回填。然后分析了各个工程的准备工作、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研究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李广济  尚学勇  董杰 《中州煤炭》2023,(1):7-12,20
为了实现废弃露天矿山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共建绿色美好家园,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鹤壁市淇滨区南太行地区为例,分析了QB01淇滨区上峪乡牟山石料厂和QB15鹤壁市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的现状,研究区主要环境问题为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等。为此提出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主要措施是灾害治理、地貌整治、废弃建筑物拆除、土地资源恢复等,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研究为类似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内采坑错落分布,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压占损毁土地资源。勘查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坑和废弃矿渣堆)、矿山地质灾害(崩塌危岩体、滑坡)、土地资源损毁及含水层破坏等。研究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治理技术,采用边坡整理、平整场地、挡土墙、覆土工程、道路工程、防护工程、生物绿化工程等措施,使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融洽与协调,并保持了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内蒙古林西县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生产能力,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分析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提出“一环两轴五区”的空间治理格局,采用“光伏+生态修复”的治理模式,将治理区划为沙生灌木区、光伏+牧草种植区、光伏+灌木经济林区、地道药材种植区与植被恢复区等五个主体功能区。通过治理,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逐步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绿水青山。本文研究了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技术,分析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与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探索了“光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为后续生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及其影响,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增强农用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修武县七贤镇废弃露天矿山为例,分析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山体破损、地形地貌景观严重破坏等。基于此,提出了废弃建筑物拆除工程、渣堆及危岩清除工程、场地整理工程、挡土墙工程、覆碎石、土工程、道路工程、截排水工程、绿化工程、养护工程等技术手段。研究有效改善了治理区地貌,提升了植被覆盖及其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协调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巩义市10个乡镇241个历史遗留矿山(采点)野外调查、综合调研,全面掌握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及含水层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分析。根据位置、矿种、残留资源及周边情况等现状特征,因地制宜、分区综合治理,全域共划分为43个治理区,其中重点治理(开发式治理)区8个,一般治理区35个。针对不同治理区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工程、生态及生物技术措施,消除地质灾害,修复地形地貌、土地及植被资源,切实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