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姑山铁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植被恢复的排土场土壤为对照,对排土场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农作物,杨树+构树,杨树+香樟,杜仲,葡萄,油桃)下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元素(Cr、Cu、Pb、Zn)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土壤经植被恢复后的重金属(Cr、Cu、Pb、Zn)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中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植被恢复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进行植被恢复排土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对照值,说明植被恢复对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具有一定的作用;植被恢复后排土场土壤重金属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它们具有同源性;土壤理化性质与各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有一定的影响。结果为矿区排土场复垦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理化特性及改良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地和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大面积的废弃排土场,如果不进行生态恢复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排土场土壤改良及其生态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理化特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排土场复垦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异性,并进行了土壤改良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豆科类植物与施入食用菌废料在土地复垦土壤改良中能增加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3.
稻壳还田对矿山复绿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有效的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针对目前国内复绿基材喷播技术建构生态系统的高成本和长期演化效果欠佳的问题,2017—2018年通过盆栽试验观察稻壳还田对矿山复绿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两个处理:①上部5.0 cm土层由草纤维、原生土、泥炭土等量混合(简称CK);②上部5.0 cm土层由草纤维、稻壳、泥炭土等量混合(简称RH)。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K组,RH处理对植物种子发芽、高度、灌木占比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均表现出更积极的作用,说明稻壳还田能够在改善喷播土壤理化性质的同时保障建构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化以期实现长期复绿。  相似文献   

4.
废弃铅锌矿井遍及全国各地,铅锌矿的开采利用虽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不仅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景观破碎,还造成重金属污染和诱发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通过对废弃铅锌矿井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废弃铅锌矿井治理修复的效果。植物具有积累或富集重金属的作用,许多研究通过铅锌矿区自然生长植物的调查以寻找修复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植物。综合有关研究,对铅锌矿区重金属具有良好富集作用的植物包括蕨类植物(Pteridophyta)的蜈蚣草、笔管草、芒萁,菊科(Compositae)的一年蓬、小飞蓬、全叶马兰、蒲公英,认为小飞蓬、马尾草、蜈蚣草能够有效吸附重金属。以庆元县废弃铅锌矿区为例,进行了废弃铅锌矿井重金属污染评价,并讨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类似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废弃尾矿库作高阶段排土场址的环境评估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少矿山排土场占地是当今世界性的问题,如何利用废弃尾矿库是矿业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重大课题。为解决鞍钢矿山公司东鞍山铁矿长期排土容量和排上能力不足,同时解决征地困难和节约巨额征地费用,在矿区附近废弃尾矿库区,堆放80~100m高阶段排土场,对其环境演变进行评估,为达到高阶段排土场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由采矿、冶炼、加工及废弃物处置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影响越显突出。围绕云雾苔草与蜈蚣草超富集植物间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的运用与实践进行试验探索。结果表明,分别采用云雾苔草、蜈蚣草和两者间种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铅、锌、铜、镉、砷等重金属含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间种方式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种植的效果。采用云雾苔草和蜈蚣草间种方式联合修复重金属土壤,对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修复效果持续有效,土壤中铅、锌、铜、镉、砷的浓度可降低至12.54mg/kg、40.21mg/kg、11.23mg/kg、0.06mg/kg和0.32mg/kg。  相似文献   

7.
通过施肥法可以为大部分矿山废弃地补充缺乏的N、P等营养物质。城市污泥经过处理可以用来改良排土场的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改变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8.
铁矿排土场不同基质改良方法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4种铁矿排土场基质改良方法的现场修复实验;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肥力性质、重金属污染特征,以及植被生长指标检测;确定了排土场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价因子;利用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各评价因子的指数进行统计学加权计算,最终得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数。结果表明:40%粒径-5 mm排土场原矿土+60%黄土+刺槐的组合对排土场生态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其它修复组合。建立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较全面考虑了多种土壤和植被指标因素,对现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矿山生产不可避免对周围整体环境带来破坏。为了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更好地构建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对晋宁磷矿矿区土地的损毁方式和整体排土规划,将6~#坑排土场区域同南部排土场已完成的覆土规划整体结合,进行生态环境修复与景观再造研究。采用CAD软件对6~#坑排土场重新规划设计,合理确定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并应用3D模型软件模拟规划区域后期效果,提出排土场生产作业排土与后期生态修复、景观再造相结合的措施。研究结果对修复及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也可为类似露天矿山解决排土场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袁世禄 《矿业快报》2004,20(2):44-45
介绍了植被恢复在稳定杨家村铁矿排土场抑制浅表性滑坡的效果,对新建矿山实现边开发边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修复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废弃矿区林草覆盖率,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研究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施工技术,分析了研究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涉及图斑数14个,图斑总面积85.96 hm2。基于此,研究了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主要为坡顶或坡面上的悬挂岩块、松动岩石进行清除,边坡整理,清理危岩体和采坑回填。然后分析了各个工程的准备工作、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研究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张艺耀 《中州煤炭》2020,(8):42-44,49
针对矿山废弃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了边坡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分析了植生袋技术、穴植灌木技术、轮胎固土技术、草棍客土技术、客土喷播技术的施工技术及工艺,然后从施工季节、适用坡度、适应地区、施工造价、技术特点和恢复效果等角度对其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成果为矿井废弃地生态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马兰庄铁矿排土场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土场生态重建是采矿迹地生态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快恢复排土场植被,改善矿区生态环境,马兰庄铁矿采用工程复垦与生物复垦相结合的措施,初步建立了人工林生态系统。根据马兰庄铁矿排土场的生态破坏类型,采取排土场覆土生态重建的模式,对排土场进行分区治理,选取试验基地进行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试验。根据所选植物的生长状况,筛选出刺槐、紫穗槐、连翘、火炬树、沙棘等适宜于排土场立地条件的先锋植物和适宜树种。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矿产开采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影响,分析了研究区的矿山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特征,对吴营铁矿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现状评估结果表明,露天采坑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地下采空区发生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结果,将评估区分为3个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较严重区及较轻区。矿业活动未直接影响区域面积3 112 120 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96.31%,防治难度较小。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露天采坑防治技术、岩石移动治理技术、工业场地治理技术、矿区道路治理技术、排土场治理技术、硐口治理技术、废渣堆治理技术等。研究为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石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和化工材料,其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但开采后形成的石矿迹地对矿区及 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开展石矿迹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建设绿色矿山的有效手段之 一。在收集国内外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石矿迹地岩质边坡坡面、作业平台、坑底、矿区道 路、工业广场、排土场和开采境界周围受开采扰动区域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分析了岩质边坡、排 土场主要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与不足。认为未来需在低成本植生基材的研制与开发,植生基材—根系生长协同耦 合调控机制,边坡表层裂隙化岩体—植物根系—植生基材整体稳定机理,排土场地裂缝监测、控制技术与植被配置 模式,融合5G 技术的矿区节水适时灌溉养护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克服传统监测技术难以实现多通道、全区域 覆盖的缺点,需将5G 技术、GIS、RS 有效结合,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对矿区立地条件、土壤墒情、适时灌溉养护 系统工作状态、植物生长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效果评价,以实现生态修复一体 化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The K?nigstein Uranium Mine was closed in 1990, ending uranium production in the former GDR. As a result of the mining operation, a dump of about 4 × 106 m3 was left at Schüsselgrund valley near K?nigstein. As part of the reclamation of the mine and the dump, abandoned equipment, radioactive soil, and building wastes will have to be disposed of.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andoned materials and mine wastes in order to identify a suitable remediation approach for these materials. It wa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ir long-term behaviour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it would be safe to dispose of the abandoned materials in the Schüsselgrund mine dump before closing and covering it. After in-situ remediation of the dump, groundwater wil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athway for the migration of radioactive and toxic contaminants into the environment. If the disposal of the abandoned materi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contaminant potential or release, safer disposal strategies will have to be found.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the potential geochemical interactions,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ime scales of fixation/release of contaminants from the wastes. To evaluate chemical interactions of contaminants and dump material, a total of 19 columns and 5 field tests were installed. Experiences from three years of experiment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安阳市殷都区磊口—都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概况,研究区包括北山庄村北采石厂恢复治理区等共10个恢复治理区及19个治理点,面积约204.16 hm2,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主要分为危岩体清理工程、废弃建筑物拆除工程、台阶削坡工程、浆砌石挡土墙工程、台阶浆砌石挡土墙工程、截排水沟工程、生物工程和标志碑工程等防治技术,分析了露天矿山恢复治理主要设计工作量。以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取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8.
邱越雄 《中州煤炭》2023,(4):1-9,15
矿山的过度开采会加速水土流失、降低植被存活率,导致矿山区域生态环境变差,急需进行矿山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提出了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植被选择与施工技术,分析矿山区域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获取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指标,分析了土壤物质的总体含量会对生态环境修复效果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不同种类的植物指进行调查、筛选测试,得到适应力强、成活率高、覆盖率广的植被,实现生态修复植物的选择。以修复植物选取结果为基础,对矿区的道路、边坡、生产环境等进行治理防护,完成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植物的选择与施工技术研究,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露天开采的废弃大理岩矿山,明确得出:矿区现有63个采坑,18处高陡边坡,3处废弃渣堆,20处石料堆,6处危岩体,1处不稳定斜坡,6处废弃建筑,土地损毁面积297679.41 m2,原有地质环境条件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修复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基于地质工程情况,采用结构面赤平投影理论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