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环己烷1,2-二甲酸酐(HHPA)和异辛醇为原料,活性炭负载甲烷磺酸为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辛酯。经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醇和环己烷1,2-二甲酸酐的摩尔比为2.4∶1.0,催化剂的用量为醇酐总质量的2.1%,带水剂环己烷用量6 mL,反应温度160 ℃~180 ℃,反应时间2.5 h,酯化率可达99.82%。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酯化率仍大于90%。产品为浅黄色油状液体,经HPLC测定酯色谱纯度为99.15%。测定了其酸值、密度、加热减量、黏度、热重曲线等,结果表明,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辛酯符合增塑剂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环己烷1,2二甲酸酐(HHPA)与异辛醇为原料,甲烷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了环保增塑剂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辛酯(DEHCH),并与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的增塑性能进行了对比。经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醇酐摩尔比为2.6∶1.0,催化剂用量为酸酐质量的0.25 %,反应温度为170 ℃,反应时间2 h,酯化率可达到97.89 %。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表征了产物的分子结构,通过力学性能的对比可知,合成的DEHCH与DEHP有着相似的增塑性能,可以作为一种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增塑剂。  相似文献   

3.
以六氢苯酐和2-丙基庚醇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得到环己烷1,2-二甲酸二(2-丙基庚)酯(DPHCH)增塑剂。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2.8∶1,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3 h,催化剂用量为六氢苯酐质量的1.5%。产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酯化率可达到99.49%。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DPHCH结构进行表征,将DPHCH作为增塑剂制成聚氯乙烯(PVC)树脂,并进行了拉伸性能、挥发减量、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与增塑剂DINCH、DEHCH和DOP相比,DPHCH具有优异的增塑性能及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4.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环己烷1,2-二甲酸二丁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磺酸基丙基三乙基铵硫酸氢盐离子液体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时间、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的用量对合成环己烷1,2-二甲酸二丁酯的影响及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时间8 h,醇与酸酐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1%(以环己烷1,2-二甲酸酐质量计),反应温度150℃时,酯化率达99.2%,产品纯度为99.26%,且催化剂具有良好重复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四氢苯酐和正丁醇为原料,经过酯化和环氧化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并对反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工艺优化,总收率84.8%,结构经1HNMR和IR确证。  相似文献   

6.
运用条件试验法,以四氢苯酐和辛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经过酯化合成四氢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酯化反应结束后直接加甲酸、EDTA、对甲苯磺酸、双氧水等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化环己烷邻二甲酸二辛酯。本研究以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分别对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等反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工艺优化,产品收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硫酸氢盐/金属单质复合催化剂,以环己烷-1,2-二甲酸酐(HHPA)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了增塑剂环己烷-1,2-二甲酸二丁酯(DBCH).最佳工艺条件为:以NaHSO4·H2O/Fe为催化剂,醇酐物质的量比2.5:1,催化剂用量为醇酐总质量的3‰,催化剂粒径为150μm(100目),反应温度155~160℃,反应时间4 h,酯化率可达99.78%,纯度>99%.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高,可回收,安全、经济且环境友好.考察了DBCH对聚氯乙烯制品脆化温度、力学性能、挥发性和耐迁移性能的影响,与纯的PVC树脂相比较,DBCH具有较好的增塑性能.  相似文献   

8.
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雪琴  丁辰元 《塑料工业》1997,25(6):101-102
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研究马雪琴丁辰元(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37)低温增塑剂癸二酸二异辛酯又称双-2-乙基己基癸二酸酯,为淡黄色液体,是塑料工业不可缺少的助剂。其传统的合成方法是在硫酸催化下,癸二酸与异辛醇进行酯化。但该法存在三方...  相似文献   

9.
硅钨杂多酸催化合成增塑剂戊二酸二异辛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军  张玮 《河北化工》2008,31(3):41-42
用硅钨杂多酸催化合成了增塑剂戊二酸二异辛酯.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戊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壬酯的生产工艺及应用。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费亚南  赵甲  李孝国  孙国方  高鹏  郑修新  刘有鹏  于海斌 《化工进展》2014,33(11):3057-3060,3081
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工业级)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加氢工艺和贵金属Ru-Pd催化剂,制备环己烷1,2-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分别考察了温度、压力、空速、氢气与原料的体积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90℃、压力15MPa、体积空速0.5h?1、氢气与原料的体积比为800∶1的条件下,原料DEHP转化率保持在99.99%以上,目标产物选择性高于99.7%。连续运行1000h,催化剂仍具有优异的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与异辛醇为原料,有机锡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法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物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70—180℃,催化剂用量1.0g,反应时间3.5h,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与异辛醇物质的量比1:2.10。在此条件下,收率在96.5%以上,通过折光率、红外光谱分析、核磁氢谱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3.
酯交换法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霞  胡应喜  张琳 《化学试剂》2004,26(5):301-302,311
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与异辛醇为原料,二丁基氧化锡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法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通过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物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70~180℃,催化剂用量为1.0g,反应时间为4h,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与异辛醇物质的量的比为1:2.10。在此条件下,收率在96.5%以上,通过折光率、IR、^1HNMR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4.
杜晓晗 《化学世界》2012,(3):169-171
以柠檬酸和2-乙基己醇为原料,用氧化二正丁基锡为催化剂合成了无毒增塑剂柠檬酸三(2-乙基)己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氧化二正丁基锡催化合成柠檬酸三(2-乙基)己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柠檬酸)∶n(2-乙基己醇)=1∶3.60,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质量的0.5%,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温度为150~16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柠檬酸三(2-乙基)己酯收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均相催化剂钛酸四丁酯,以六氢苯酐和C10直链醇癸醇为原料,进行酯化得到高纯度的环保增塑剂环己烷1,2二甲酸二癸酯(DIDCH)。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2.8∶1,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200 ℃,催化剂用量为六氢苯酐质量的1.5 %。产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酯化率可达到99.48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DIDCH结构及纯度进行表征,将DIDCH作为增塑剂应用在聚氯乙烯( PVC)中。结果表明,使用DIDCH增塑的PVC试样,热老化试验试样变黄时间为60 min,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8.91 ℃,具有优异的增塑性能及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刘兴芝  葛永澄 《化学试剂》1993,15(1):41-41,56
研究了新型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硫代磷酸的合成、纯化及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7.
Equilibrium studies were made at 25°C in the extraction of zirconium(IV) from sulfuric acid solutions with di(2-ethylhexyl)phosphoric acid (D2EHPA, HR) dissolved in kerosene. The reaction stoichiometry was numerically determined and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extracted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ZrR4 and ZrR4(HR) at low loading ratios of D2EHPA (α < 0.09), but became ZrR4 and ZrR4(HR)3 at relatively higher loading ratios (0.10 < α < 0.32).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pecies were also obtained. Furthermore, numerical treat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excluded the existence of polynuclear complexes under the conditions studied (α < 0.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