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经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第二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沿切割石英碎屑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的微裂缝面或长石颗粒的溶蚀孔隙中,且丰度高,是JZ25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距今约23~21M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超压系统、油气运移通道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储层-断层共控的油气运移模式,为JZ25地区高丰度的亿吨级油气藏的发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中凹陷分布有4套烃源岩,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与沙河街组三段,除东营组二段下亚段多处于未-低熟阶段外均为有效烃源岩。辽中凹陷北洼 和自身的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为JZ20-A油气田的主要供油区和油气来源。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生烃潜力大,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较高。通过JZ20-A井主要产层段的包裹体分析,确定了JZ20-A油气田的油气成藏期次,建立了JZ20-A油气田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120~140 ℃。油气的主要充注期在距今5 Ma以来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约27 Ma)也有少量的油气充注。JZ20-A各油气藏充注程度高,包裹体GOI值(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指标)均大于5%。油气成藏表现为接力供烃,高压泥岩双重封堵,油气叠层式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歧北斜坡油气富集,成藏控制因素复杂,通过对构造演化、生排烃期次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以及构造发育史的恢复,对大港滨海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地区沙河街组油气藏具有两期构造运动充注、差异聚集、两期成藏的特点,油气成藏期次特征为埋藏较浅构造的高部位为一期成藏(晚期),埋藏较深构造低部位为两期成藏(早期和晚期)。油气充注形式存在两种类型:即连续型(单峰)多次充注一期成藏、非连续型(双峰)多次充注两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不同期次的包裹体其均一化温度、产出特征及成因特征不同:一期形成的烃包裹体主要沿石英次生加大边内侧呈带状分布,或沿加大边早期的裂缝呈带状分布;二期形成的烃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碎屑及次生加大边外侧和晚期的裂缝中,多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储集层流体包裹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查明北部湾盆地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模式,在涠西南凹陷选取有代表性的4口井进行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系统的岩相学研究.该凹陷存在3期石油包裹体:Ⅰ期主要分布于石英碎屑颗粒早期裂缝中或加大边内侧;Ⅱ期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边缘或石英次生加大边;Ⅲ期主要分布于石英碎屑颗粒晚期裂缝中.利用PVTsim软件模拟出3期石油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捕获压力:Ⅰ期为97.9℃、19.13 MPa;Ⅱ期为112.6℃、35.05 MPa;Ⅲ期为157.4℃、47.52 MPa,结合埋藏史资料得出3期流体充注时间分别为距今33 Ma、距今26.5 Ma和距今7 Ma以前.综合分析得出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模式:Ⅰ期流体自生烃洼陷向西南、东北运移,大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Ⅱ期流体向洼陷周边运移,形成断块油藏、潜山油气藏;Ⅲ期流体经砂岩输导层向斜坡运移,主要形成背斜油气藏.图5表2参15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有机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及荧光特征等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卡拉岗组油藏有3期明显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方解石脉中,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丰度低、成熟度低,对油气成藏贡献小;第2期发生于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晚期,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孔洞充填方解石及孔洞充填石英中,丰度高,是卡拉岗组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第3期发生于白垩纪晚期以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孔洞里充填的方解石中.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中的自生矿物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3个峰值,说明扶杨油层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有机包裹体分布于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愈合缝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与晚期方解石前胶结物之间存在油迹(或沥青),而石英颗粒愈合缝中的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说明在均一温度90~100℃至110~120℃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活动,导致石英颗粒破裂,第二期油气升入的均一温度为120~150℃,发生子方解石脉充嗔和石英颗粒裂缝的结合过程中,在方解石脉中发现沥青质,说明该期油气注入规模较大,基本抑制了所有自生矿物的生长。第三期油气注入记录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之中的有机包裹体中,其均一温度为160~170℃。激光粒曼光谱分析表明,早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低。晚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高。图6表2参8。  相似文献   

7.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邛西、平落坝及白马庙气田上三叠统原生气藏和侏罗系次生气藏储集层有机包裹体以气相、气液两相为主,形态多不规则,大小以3~6μm为主,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裂隙及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中。须家河组二段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60~170℃,主峰在90~130℃;侏罗系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在70~130℃,主峰为80~100℃。根据均一温度测试结果,结合三叠系烃源岩演化史分析,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晚期少量油气充注,燕山期的大量油气充注及喜马拉雅期的调整、少量充注的全过程,其主要充注时期为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系气藏为次生气藏,主要充注时期为喜马拉雅期。通过恢复不同时期包裹体的古流体势,认为川西前陆盆地南部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流体势呈无序性。天然气运移以源、储之间的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取样和流体包裹体镜下观测与均一温度测试,发现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B27构造古近系沙二段发育了两期烃类包裹体,其分布特征、发育数量、形态特征与荧光特征均明显不同。其中:第1期为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数量较少,零星发育于石英次生加大边和方解石胶结物内;第2期为单一液相和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数量明显多于第1期,呈带状广泛分布在石英(长石碎屑)及其次生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的微裂隙内。结合该区埋藏史,进一步研究热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二段油气充注应当具有"晚期成藏,两期充注,晚期为主"的特点。其中:第1期油气充注时间为6~3 Ma;第2期为油气主要充注期,充注时间为2~0 Ma,充注强度明显较大,展示出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黄桥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储层中共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Ⅰ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早中期,主要沿颗粒加大边内侧微裂隙呈带状或线状分布;Ⅱ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主要沿切穿多个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呈线状/带状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75~120℃,主要集中在75~85℃,结合热—埋藏史、生排烃史分析,龙潭组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进入主生烃期,流体充注主要为侏罗纪(188~160Ma)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60~43Ma),认为该区龙潭组油藏形成于白垩纪末期。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和构造油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断层-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断层油气藏、受地层不整合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不同的隐蔽油气藏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北部陡坡带外围断陷期形成的受构造控制的沙河街组三段地层-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的以地层为主的圈闭中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的油气;内侧靠近生油中心的沙河街组三段透镜体岩性及其他与岩性相关的油藏、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断层-岩性等油藏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受控于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及成烃与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