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ZIF-67为模板,原位水解制备多级结构Ni-Co-LDH。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温度及U(VI)初始浓度对吸附U(VI)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吸附U(VI)前后Ni-Co-LDH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含氧基团的变化情况,阐明了Ni-Co-LDH对U(VI)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H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最佳pH为5.0,在该条件下,饱和容量最大的吸附剂为Ni-Co-LDH-180,其吸附容量达到1135.30 mg/g。Ni-Co-LDH-180吸附U(VI)过程与假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吻合,且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Ni-Co-LDH-180在含Ca2+、Mg2+、Ni2+、Cu2+、Zn2+、Pb2+、CO32-等杂质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对U(VI)具有较好的选择性。Ni-Co-LDH-180高效吸附U(VI)主要归功于其表面的Ni-OH、Co-OH和Ni-O-Co基团。 相似文献
2.
含Cr(VI)废水对环境危害巨大,对其处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模拟含铬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探讨了吸附时间、改性粉煤灰投加量、Cr(VI)初始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除铬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能有效吸附含Cr(VI)废水,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3.
在核燃料生产和研究中,有时不仅需要分析总铀量,还要测定不同氧化态的铀浓度。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不同氧化态铀性质上的差别,先将它们分离后再分别测定。这样不仅操作复杂,而旦在分离过程中,很难避免铀的氧化或还原,因而给准确测量铀带来困难。本文介绍了一种不预先分离,用容量法直接测定溶液中的U(V1)。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磷酸和硫酸介质中,加入过量的三氯化钛溶液,将U(V1定量地原成U(1V),以中性工作指示剂, 相似文献
4.
采集池塘中的野生满江红制成满江红干粉后,经偕胺肟基改性,合成了偕胺肟基满江红干粉(AI-g-A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分别表征了吸附前、后的AI-g-AO的微观组织结构。单因素实验用于研究pH、反应时间、初始U(VI)浓度、吸附剂用量等对AI-g-AO吸附U(VI)的影响。吸附过程运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在30℃、初始U(VI)浓度15 mg/L、吸附剂:U(VI)溶液=1 g:1 L、pH为6条件下,U(VI)的最大吸附量为14.98 mg/L。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等温线适用于吸附过程。综上,AI-g-AO是一种较好的U(VI)生物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铜渣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酸盐负载型微纳米铁(简称微纳米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r(VI)。研究了微纳米铁的制备条件和废水降解条件对去除Cr(VI)的影响,并探究了相关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 150℃、焙烧时间为40 min、煤用量为25%的条件下制备的微纳米铁去除Cr(VI)的效率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表明,铜渣还原焙烧后形成多孔结构,硅酸盐孔洞表面镶嵌大量纳米级至微米级零价铁颗粒。增加微纳米铁的用量、提高废水温度和降低溶液的初始pH值,可以提高Cr(VI)的去除率。在微纳米铁用量为1 g/L、废水温度为27℃、初始pH为3的条件下,处理浓度为10 mg/L的废水,反应2.5 min即可去除100%的Cr(VI)。机理分析表明,微纳米铁与Cr(VI)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r(VI)被还原生成Cr(Ⅲ)并被矿化为铬铁矿。 相似文献
6.
7.
改性膨润土吸附处理含Gr(Ⅵ)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春艳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9,(2)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活化改性,并用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对含Cr(Ⅵ)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膨润土去除模拟水样中重金属Cr(Ⅵ)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为5%的CTMAB溶液改性后的膨润土去除Cr(Ⅵ)效果较好,当改性膨润土用量为10g/L,搅拌时间30min、pH值为3~5时、有机膨润土对含Cr(Ⅵ)废水的去除率超过85%.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钙改性虾壳生物炭处理高浓度磷后对于铀去除的影响,试验通过钙改性虾壳生物炭(Ca-SBC)处理高浓度磷溶液制备了富磷-钙改性虾壳生物炭(P-Ca-SBC)。试验结果表明,在pH 3.0时,P-Ca-SBC对U(VI)的去除能力最高,其平衡吸附能力达到969.768 mg/g,是Ca-SBC的三倍。BET结果显示,较于Ca-SBC,P-Ca-SBC比表面积增加了17倍以上,孔体积增加了16倍以上。XRD,FTIR结果表明,Ca-SBC在300 mg/L的高浓度磷溶液中形成了HAP。P-Ca-SBC表面的HAP对U(VI)的吸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U(VI)接触后,在P-Ca-SBC表面的官能团与U(VI)络合,磷酸与U(VI)反应生成沉淀Ca(UO2)2(PO4)2.6H2O。总之,在高磷浓度溶液中回收的钙改性废弃虾壳生物炭可以作为去除U(VI)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所用膨润土的主要成分为SiO2和Al2O3,属于钙基膨润土,BET表面积为47.98 m2/g。在恒温及恒定pH条件下,用动态吸附法研究了膨润土对Cr(VI)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其较好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利用Langmuir等温线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动态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发现其吸附等温反应与Langmuir等温线更适合,属于表面单分子吸附。 相似文献
10.
11.
以蛭石为原料,稀土钇、镧、铈为改性剂,制备稀土-蛭石复合吸附剂,用以处理含Cu2+废水。确定了改性蛭石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稀土铈为改性剂,改性剂质量分数为0.2%,蛭石粒度为150μm;通过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蛭石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铈的掺入没有改变蛭石的原有结构,只是促使蛭石晶粒变小,并在其表面和层间引入了一定数量的羟基化合物,使其吸附性提高。铈-蛭石处理含Cu2+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溶液pH值为5~7,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剂投加量为30 g/L,在该条件下铈-蛭石吸附剂对533 mg/L含Cu2+废水的Cu2+吸附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2.
PDMDAAC改性膨润土吸附处理含Cr(VI)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分子絮凝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膨润土进行改性,通过试验研究改性膨润土处理模拟含Cr(VI)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废水pH值=2,改性膨润土用量为40g/L;吸附平衡时间20min;反应温度25℃,Cr(VI)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处理后浓度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改性膨润土对Cr(VI)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新型双β-二酮类螯合剂1,6-双(1′-苯基-3′-甲基-5′-氧化吡唑-4′-基)己二酮-[1,6]与铀(Ⅵ)的固体配合物。由元素分析和热谱分析确证了配合物的组成;进一步研究了固体配合物的质子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从而得到了螯合剂与铀(Ⅵ)配位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某地社会存在几类破坏、浪费稀土资源现象的深入剖析,首次提出了废弃稀土矿资源的内涵和产生机制。废弃稀土矿资源(REORW)是是指人类在现有技术或政策条件下所进行产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富含稀土矿质元素的固体、流体的废弃物统称。该内涵主要是强调一是:人类活动在现有技术或政策条件下所进行产生活动;二是产生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三是这些废弃物本身富含稀土。我国目前缺乏这类稀土资源保护措施和法制是稀土垃圾产生的机制。稀土资源逐年流失,人为破坏和基础建设是稀土垃圾产生的主要动力。中国目前普遍存在这类稀土垃圾,每年资源流失量3000吨,潜在经济价值达数亿元。稀土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属限制开采资源,而且每年的资源流失量不少,有必要保护好这类特殊的资源,为此作者建议设立稀土回收中心(RERC),是保护这类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谁破坏了资源,由谁出钱回收”,回收所得稀土归入国库,回收最大成本5万/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论述了近年来稀土住我国高新技术业中应用的情况,以及稀土材料在广东省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