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一个教育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目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建国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在学生劳动教育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教训。目前学校和社会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我校从1990年开始,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了劳动教育课。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与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这其中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可以在课堂中实践,在活动中实践,在家务中实践,在生活中实践.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最可能实现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通过充实活动内容,多渠道践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学校特色活动,践行劳动与技术教育,培育素质人才;与科技辅导、创造发明相结合,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深层次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对知识分子改造中引入实践教育法.即社会调查法,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劳动教育法,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在具体的实践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党对之进行了纠正并使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要重视和强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效应杨向荣,孙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党的教育方针所一贯要求的,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渠道,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德育工作适应形势变化,贯彻教育方针,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社余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和投入,力求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要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重视.本文从注重知识结构的"博学与专攻"相结合,情感心里的"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社会能力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相结合等方面,加以对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儆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素质教育之路,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中专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中专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经受着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严峻考验。中专学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怎样才能立足自我,站稳脚跟,全面适应,持续发展呢?十五大报告已经重申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因此,作为中专学校,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这就是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要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建设好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决定了该课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很有必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改革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教学案例本身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因素等.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无用知识具有有用性,教育要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从产学合作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华东冶金学院王端庆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明显关注。我国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方面已有三十多年的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近年来多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只有树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与科学的品德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本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利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日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的有新的发展”。多年来,我们遵循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知识的应用,强化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突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特点,为学生长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社会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明确规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到工业生产部门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为完成上述目标,高等工科院校要从整个教育工程中去探索、去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为此,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所谓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让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既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有助于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高职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德育、轻视劳育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和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实行劳动教育,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上级有关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为重点,将社会和个体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统一为素质本位论.实践素质本位论,要抓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劳动素质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到各种相应机制与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上.一是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机制;二是要从高校德育创新、课堂教育主渠道、实践育人等环节出发,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三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道德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道德典型的榜样作用,建立健全示范机制;五是要与法制教育、纪律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六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毕业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时间最长、份量最重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总体检验,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改革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否争得一席之地,也是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上述诸多方面中,毕业设计必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