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1)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年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例,分析内地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全人"教育理念,初步构建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具体课程,通过案例研究方式,对通识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一般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在当前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同样充满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的创新,本文就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状态进行了分析,而后探讨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优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2)
通识选修课程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在20多年的实践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了一批通识选修课程,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通识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构建目标明确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提出构建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的思路,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践为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效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以"研、论、践、训、核"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达到通识育人目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识课程建设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高校实施通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 ,对实施通识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正确认识和处理通专教育的关系 ;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 ;配备良好的师资 ;课程设置要体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因校制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0)
文章针对工科院校艺术通识教育进行探讨与研究。通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可使人获得更广泛、更有深度的知识,成为同时兼备多种才能的社会可用之才,而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工科院校开展艺术通识教育可以避开学科的单一性、重复性和枯燥结构,使艺术知识与工科知识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激发学生潜能,开阔其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成为工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工科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对工科院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从室内设计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通过实践和市场调研,促进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建设,室内设计教学改革探索,是高职高专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均衡能力结构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介绍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分析了当今中国对通识教育理解的误区,阐述了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证明了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实施通识教育已成为许多高校提高课程体系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概论通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通识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方面提出转变观念,深化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改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等措施,以优化和推进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