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网漏损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城市供水管网中,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城市公共安全形成隐患。本文以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和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并分别进行预测。通过精度分析和比较发现,二次指数平滑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平均漏损率的变化趋势。该模型可以为供水行业管理水平评价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薛磊  常杪  傅涛 《城镇供水》2006,(3):53-57
在我国各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状况却相当的严重。2002年到2003年建设部组织进行的供水管网普查,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状况已呈逐年增加趋势。部分被调查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1.4%左右,一些北方地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甚至达到40%,这已远远超过12%的国家控制标准。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亿吨水因漏损而付之东流,造成巨大损失。在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降低管网漏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城市供水企业迫切需要加强给水管网的漏损管理,以减少漏损水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在对华北某市供水管网漏损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管段实际发生漏损次数分两种情况建立了供水管网漏损时间的预测模型,对漏损次数≤4次的管段采用基于SAS系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漏损次数〉4次的管段则采用灰色预测方法。经实例验证,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灰色预测方法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6%,整套模型的精度可满足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宏观管理的需要,能够提高管网漏损防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管网漏损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管网漏损的数学模型应用、智能化控制、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应用及进展.着重指出当前漏损控制模型如漏损预测模型、漏损定位模型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智能化削减技术中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地位.强调了城市管网的智能化漏损控制研究是漏损控制数字化、集成化的基础,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完善,为今后城市供水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城市供水管网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用水安全,须不断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原因的两个方面出发,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牛磊  赵烔 《山西建筑》2012,38(16):112-113
根据漏损量估计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现状,提出了SCADA技术在漏损量估计及漏损区域判定中的应用,为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区域判定与漏损点定位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2015,(11):20-21
主持人:目前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的现状如何? 郑小明: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管网漏损率?管网漏损率是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其次,管网漏损的现状: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70%以上;另一项针对408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管网漏损率平均为21.5%.由于管网渗漏和收不到水费等因素,我国某省会城市的供水干线产销差率高达41%.以自来水为例,我国平均漏失率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最高水平是6%至8%.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现状,分析了管网产生漏损的原因,并结合国外先进的检漏技术,提出了一些控制管网漏损工作的建议,从而有效提高我国供水企业管网的检漏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本文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供水管网为例,首先介绍了建立稳态水力模型的基本方法;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了精细化DMA分区管理,依据地理结构和供水格局先对供水管网进行一级分区,然后根据管网实际管线布置和可实施性进一步对管网进行二级分区;根据DMA分区结果和实际需求安装新的流量监测点,并建立了沙坡头区供水安全与节水全程监控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分区水量的变化,统计各个分区的漏损情况,以便及时定位漏损区域,采取措施降低管网漏损,为供水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4,(6)
"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用水量也日渐增加,然而我国城市的供水管网却有着极为普遍的漏损现象,因此如何控制管网的漏损,节约水资源就成为了我国市政给水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网漏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管网漏损的控制措施,这对我们节约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