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麦建筑师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尽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人们对伍重似乎又所知甚少。伍重一生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于2003年荣获普里茨克奖。为展开对伍重的研究,本刊在"建筑思想评论"栏目中分两次刊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王群教授正在翻译的现代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学术巨著《建构文化研究》中的"尤恩·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一章。该书全部中文译本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龚恺葛明  相似文献   

2.
尤恩·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麦建筑师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尽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人们对伍重似乎又所知甚少。伍重一生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于2003年荣获普里茨克奖。为展开对伍重的研究,本刊在“建筑思想评论”栏目中分两次刊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王群教授正在翻译的现代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学术巨著《建构文化研究》中的“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一章。该书全部中文译本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3.
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原设计师,晚年与出版家布伦达尔合作,编辑与出版了6本回顾性作品集——《伍重:灵动建筑》与《伍重工作日志》1-5集.它们概括了伍重大起大落的建筑事业,并呈现伍重多数重要作品.书中还回顾了伍重一生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学习,以及他从中国建筑中所获取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4.
丹麦建筑师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尽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人们对伍重似乎又所知甚少.伍重一生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取得举世藕目的成就,并于2003年荣获普里茨克奖。为展开对伍重的研究.本刊在“建筑思想评论”栏目中分两次刊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王群教授正在翻译的现代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学术巨著《建构文化研究》中的“尤恩·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一章。该书全部中文译本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5.
裘振宇 《建筑史学刊》2021,2(1):110-130
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J?rn Utzon)的合院住宅方案常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相关研究与讨论中被提及。同时,国际上对其建筑艺术的成就认可度也逐渐提升。然而, 之前学者对伍重职业生涯的了解十分有限,尤其是相较于今天伍重档案(The Utzon Archives)所能提供的数据而言。 因此,本文根据该档案中记录的史料以及伍重家人与同事的口述,分析伍重的合院住宅方案如何深切反映了他的建筑哲学以及对现代住宅的想象,特别是从喜龙仁、阿尔瓦·阿尔托与林语堂的作品中所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丹麦建筑师伍重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尽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人们对伍重似乎又所知甚少。伍重一生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于2003年荣获普里茨克奖。为展开对伍重的研究,本刊在。建筑思想评论”栏目中分两次刊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王群教授正在翻译的现代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学术巨著《建构文化研究》中的“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一章。该书全部中文译本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以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的悉尼歌剧院一案与《营造法式》的关系为解读对象。希望能厘清中国建筑文化对伍重的影响,以及伍重如何与为何诠释中国建筑在至今"仍未完成"的悉尼一案。  相似文献   

8.
宋玮  李翔宁 《建筑师》2019,(3):24-32
本文以安东尼·高迪在古埃尔公园与古埃尔礼拜堂中处理场地的方式为出发点,通过对当代加泰罗尼亚建筑师爱德华·布鲁、恩瑞克·米拉莱斯、卡洛斯·费拉特尔、约瑟夫·里纳斯等人作品的分析,引出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在如何处理建筑与场地环境方式上的一种共识性态度,即在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多以场地信息作为关键因素切入设计,最终的作品同场地和谐共融。这种不同于元素借用或者是材料肌理延续的方式在文章中被定义称为"地景式建筑"。  相似文献   

9.
继悉尼歌剧院之后,澳大利亚议会大厦是澳洲第二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建筑。两座澳大利亚名建筑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经国际设计竞赛由外国建筑师夺魁而建成。悉尼歌剧院是丹麦建筑师在1957年设计中标的,伍重曾经师从欧洲名建筑师奥托,并在美国建筑大师莱特办的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庄子"得鱼忘筌"这一哲学思想谈起,以"鱼"、"筌"比之建筑的精神内涵与外在形式。通过形式与精神、美与体验、光线与永恒、传统与时尚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石上纯也所接受和承继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来源,并分析了其所投射出的建筑师关于建筑与空间、审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部分设计案例,对应呈现出石上纯也将这些思考杂糅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最后,总结了其所代表的日本新锐建筑师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及其在"鱼"、"筌"之间对建筑设计所做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试图思考"现代中国建筑"的"中国性"或是"现代性"这两个关键词时,也许何陋轩可以作为讨论的起点.何陋轩是冯纪忠先生少有的被很好实现并保存的作品,几十年来一直成为思考中国建筑过去和未来的支点.2010年,王澍曾以"拆造何陋轩"的展览(见图1)让何陋轩回到许多建筑师的视野里,并提出"何陋轩是'中国性'建筑的第一次原型实验...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泮塘五约村微改造》(1)项目为例,介绍了传统村落与建筑在微改造(2)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传统空间与现代需求之间、外部形式与内部体验之间的矛盾。以现代主义建筑师与理论家阿道夫·路斯关于现代建筑"得体"之观点作为启发,笔者试图针对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的更新与转型策略进行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孟宪川 《建筑师》2018,(2):22-25
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合作是建筑作品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筑学与结构工程的细分带来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多样的共事关系,影响建筑作品创新的角度。能够与建筑师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创作的结构工程师,是创造型建筑师渴望合作的稀缺力量。作为擅长对话的结构工程师张准的访谈后记,本文尝试从一个侧面为期望转型的传统结构工程师提供一些成长的参考,为渴望对话的建筑师提供一些策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伍重接受过严格的教育,并有“行天下”的经历。他的创作扎根于丹麦的传统并将其升华到一个更加广博的境界。他说:“基地的条件是我设计的基础。”在他看来,建筑不仅是建筑师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生活其中的居者的愿望与要求的体现;建筑形式不仅仅是功能的“外衣”,它必须反映场所的真实并赋予该场所以意义。通过伍重在丹麦本土的几个作品(Kingohusene住宅区,Fredensbory住宅区和Bagsvaerd教堂)可以看出他的设计不仅体现非凡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艺,更多地体现了他的思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浪潮下,建筑文化面临着"国际化"、"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探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日本和中国虽有着类似的经历,现代日本建筑师们在探索"现代的"、"日本的"的建筑设计手法等方面成果巨大,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文章通过研究隈研吾在中日两国的所有建筑作品,分类整理分析作品中的传统自然材料及运用手法,进而比较其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建筑环境下如何运用相似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地域及时代性的表达,试图找到材料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为探索当代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也为中国建筑师回归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张燕来 《建筑师》2023,(5):64-73
安藤忠雄的建筑思想与他对现代艺术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密不可分。本文回顾了安藤忠雄的艺术启蒙以及与现代艺术的多种接触方式,并结合作品分析了他的建筑空间如何在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两个层面上对艺术作品作出回应。文章认为,安藤忠雄的艺术观反映了20世纪东西方艺术的交汇,这一点直接呈现在他的作品所体现的建筑和艺术流派中。同时,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不断地融合和碰撞,构成了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师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旭 《建筑师》2018,(3):81-87
从近30年瑞士德语区~([1])建筑师完成的建筑作品中选择8个案例,分4个主题(各含2个案例)针对案例中混凝土材料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并简要追溯混凝土材料在瑞士现代工程与建筑中的历史。为读者了解瑞士德语区当代建筑师、工程师的思想及实践提供视角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访谈以建筑师臧峰的专业学习开始,接着从“非常建筑”的实习和工作,“众建筑”的创立,建筑实践与思考以及 对建筑教育的尝试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了这位青年建筑师由学习、思考到社会实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旨在通过对萨伏伊别墅方案自1928年9月(建筑师亲笔绘制的第一版草图)至1929年4月(方案终稿)演进过程中细节的初考,以及建筑师本人对该方案在其作品全集第一卷与第二卷中两次出版所涉及的图纸遗留问题的分析,回溯柯布西耶使用"建筑散步"一词的原初语境,引发对这一词语所可能指涉的建筑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褚冬竹 《建筑师》2018,(1):81-89
荷兰作为建筑设计及创意产业强国,已形成了长期的世界性影响。这一切与荷兰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21世纪之初荷兰建筑被誉为"超级荷兰"之后,荷兰建筑与建筑师在近20年时间里不断调整变化,以更为广泛的介入性延展至社会与自然中的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