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何汇东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3):112-113
在隧道工程中,经常性遇到岩溶地质等不良地质,在施工时极易出现突水、突泥及坍塌等现象,具有较大的潜在隐患。基于此,首先分析了隧道突水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详细分析了防治技术,以期能为其他岩溶隧道工程突水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简要概括了岩溶的定义,从地质、气象、施工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岩溶隧道突水的主要因素,论述了岩溶隧道突水造成的危害,提出了岩溶隧道突水的预防与治理措施,为岩溶隧道突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突泥突水灾害是隧道工程施工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针对隧道施工中出现的突泥突水现象,分析施工中突泥突水的成因和机理,通过地质勘探和预报手段,提出较为准确的灾害预测和制定特殊地段施工控制技术,减少突泥突水灾害的发生,并提出相应灾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典型岩溶隧道突涌水灾害防治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岩溶不良地质十分发育,隧道施工突涌水风险极高。为控制突涌水风险,经过大量工程实践,依托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提出一套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涌水防治体系。首先,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分析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信息,揭示区域岩溶发育特征和补排通道,并对降雨量、水流流量等数据进行长期观测,确定区域岩溶水的补径排特点;然后,通过分析突水风险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结合施工工程动态信息,对隧道突水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提出并成功实施一种基于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的超前地质预报体系;最后,根据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对突水治理方案进行动态优化设计,确定治理区段与治理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开挖、支护和注浆的质量控制。经三峡翻坝高速典型岩溶隧道鸡公岭隧道的应用证明,该体系可有效规避大型突涌水等地质灾害,可为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内其他工程所借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种典型的岩溶隧道衬砌压裂突水灾害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季家坡隧道衬砌压裂突水工程实例分析,研究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提出高陡倾充填型岩溶裂隙蓄水构造形式,分析其形态、充填物性质和致灾机制;采用裂隙封堵、周壁注浆、排水泄压、结构置换、信息化注浆效果评估的水害处治措施治理隧道衬砌压裂突水。高陡倾充填型岩溶裂隙蓄水构造呈高角度裂缝状产出,降雨后,极易在其裂隙空间内积水形成高水压;此外,由于其通透性较差,沉积物运移速度慢,易于在其底部堆积,在自重应力和高水压压实作用下,充填介质沉积、胶结成坚硬与半坚硬状,透水性较差,开挖揭露初期,不出水或仅少量涌水,易于被忽视;但揭露后一段时间,裂隙内充填介质不断流失,最终导致充填物产生管涌、流土或被整体挤出,进而将上方暗河水、溶腔水或地表水等导入隧道,造成衬砌压裂、隧道突水等灾害。研究成果不仅成功应用于季家坡隧道突水灾害处治,对于避免类似突水事故的发生和灾害防治亦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薄板理论,对隧道涌突水灾害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岩溶隧道涌突水的发生必须具备围岩应力场变化、围岩溶洞内水压作用、隔水板发生松弛等基本条件;(2)隧道涌突水的影响因素有地质因素、气象条件和施工因素等;(3)通过改变围岩的岩体结构和应力状态,以及围岩的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的涌突水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4)含水围岩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性能、水动力性能和围岩稳定性能等是隧道涌突水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涌突水的规模和强度。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岩溶区大断面速调管突泥突水情况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岩溶区大断面隧道突泥突水的预测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岩溶区大断面隧道突泥突水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断层是造成突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理论分析、数学计算对断层突水原理进行研究即可得到断层突水的发生条件和处治措施,并得到留设保护岩体有利于防止突水,通过减少扰动、减小集中应力的施工方式可安全穿过断层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统计分析圆梁山隧道5 个深埋充填型溶洞的突水情况、涌出物介质,并结合溶洞涌水量和地表降雨量的关系对比,以及连通性试验和水质分析,总结归纳了圆梁山隧道岩溶的突水特征、岩溶类型和岩溶水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9,(19)
本文针对岩溶隧道突泥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水介质软化溶蚀、岩体内孔隙扩张、结构弹塑性变形、冲刷扩径作用等,通过研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合理选择开挖工法、优化辅助施工方法和突泥处理工作的应用等防治技术措施,目的在于加快岩溶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李金雄 《城市建筑》2014,(17):320-320
本文对岩溶隧道涌突水的类型、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治理措施,旨在减少因岩溶涌突水现象而对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西南山区,修建隧道工程常会遇到岩溶和不良地质条件,施工中经常出现无法预料的地质灾害,如突水、突泥、坍塌等,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以重庆市白涛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系统地补充地质调查和地质分析,探讨了隧道的岩溶发育规律,综合考虑岩组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因素,对隧道岩溶突水、突泥的风险进行了分段评价,初步提出了岩溶隧道四级风险评价体系,在风险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风险段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根据预报情况制定灾害防治措施,该研究对于高风险岩溶隧道的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承压水岩溶隧道突水机理细观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隧道突水的地质模式和流固耦合理论,通过颗粒流数值仿真对突水通道的形成过程、岩溶突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地质模式,关键突水通道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其形成机制都是在隧道开挖卸载和岩溶水压驱动下,岩层裂纹萌生、扩展、水压跟踪传递,从隔水层变成导水层的演化过程。隧道近距穿越岩溶结构时,保证隔水岩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防止承压水溶洞突水和减小灾害损失的关键。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颗粒流模拟岩溶突水过程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对从微观领域研究隧道突水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2006年1月21日发生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大规模的的超级突(涌)水,突水瞬间流量超过200 m3/s,涌水总量大于100万m3,其后又多次突水.在总结马鹿箐隧道多次超大规模岩溶突水的基础上,分析岩溶超级突水的基本特征,并将这种超级突(涌)水定义为"岩溶溃水";通过研究诱发溃水的岩溶地质规律,提出深部...  相似文献   

16.
山岭隧道在开挖穿越岩溶地区过程中,由于受到复杂的地质条件的影响,往往隧道会遭受突水涌泥等强烈的地质灾害。突水灾害常常引发隧道被淹、开挖设备进水损毁等事故,严重的还会引起当地水土流失,地下水平衡破坏,甚至危及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是隧道开挖过程最具威胁的灾害之一。本文将隧道突水模式按破坏类型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渗透型破坏、贯穿劈裂型破坏以及综合型破坏(综合型破坏又可分为拉剪型破坏、剪切型破坏和失稳型破坏)。据本文中划分的突水模式,对不同的破坏形式的地质前兆信息以及超前预报前兆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建立了突涌水灾害综合前兆信息判识体系,有效地预防隧道突水灾害的发生,降低施工损失。  相似文献   

17.
岩溶隧道承压隐伏溶洞突水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充填水压条件下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揭示溶洞突水致灾机理,利用自主研发的大型三维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针对强充填滞后型溶洞突水孕灾模式开展了试验研究,揭示了承压溶洞突水过程位移、应力及渗压的变化规律,综合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各自的优势,开展了不同充填水压下(0.4~1.1 MPa)隧道开挖过程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补充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溶洞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一倍洞径范围内,受溶洞影响普通围岩的应力水平及应力释放量均高于隔水岩体,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较大,位移变化相对平稳;在隧道开挖阶段,随着溶洞充填水压增大,隔水岩体应力释放率越低,渗透压力整体升高,上升梯度逐渐减小,当溶洞水压高于0.8 MPa时,位移出现明显异常;模型试验水压加载阶段真实再现了隔水岩体破裂突涌水过程,研究结果对于岩溶隧道施工过程突水灾害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倩 《山西建筑》2012,38(5):207-209
结合象山隧道极高风险复杂岩溶隧道施工工程实例,对岩溶突水地质灾害防灾监测预警及救援技术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了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逃生措施及安全管理规定,以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建立隧道工程,对地下含水层造成影响,导致出现隧道涌突水的现象。论文对高速公路隧道涌突水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高速公路隧道涌突水机制的两个基本条件,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涌突水的防治措施,以促进高速公路隧道涌突水现象的解决和促进更完善畅通的交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隧道涌突水的地质特征,阐述了通过采取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和建立异常处理程序预防突水的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隧道突水发生的机率和保证施工及人员的安全,最后介绍了开挖前堵水或者开挖后堵水两种治水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