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刚 《建筑师》2017,(5):83-90
上海近代城市化带来居住建筑类型的历史性发展。本研究尝试在城市空间演进的背景下,对其基本类型进行重新思考,并通过梳理类型间的关联性,尝试建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的谱系。  相似文献   

2.
卢永毅  陈艳 《建筑师》2017,(5):49-58
1934年,由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的上海虹桥疗养院落成。该建筑充分考虑功能需要,外观呈现"国际式"特征,被建筑史学家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本文回溯虹桥疗养院建设的历史背景、业主身份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对建筑作品的空间和形式展开阅读,通过案例探讨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特征的研究方法。同时,本文以追溯西方现代运动的思想渊源和实践的多样性,从比较分析中对现代建筑的核心理论——功能主义在观念构成与形式探索间的复杂关系展开一次批判性讨论。  相似文献   

3.
郑红彬 《建筑师》2017,(5):111-120
近代在沪外籍建筑师对上海近代建筑史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本文基于以近代通商名录为主要资料源的系统调查,探明近代在沪外籍建筑师总数不少于407位。针对这一群体,从宏观层面探究其群体的概况及其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描绘其群体构成,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并逐一分析,描绘出近代上海这一国际建筑社区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陈雳 《建筑师》2022,(216):91-100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 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 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6.
基于整体结构性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及工业建筑建设基本历程的需要,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尤为重要。以相关研究综述为基础,从历史分期的标准和依据、分期的方法、分期的时间跨度、分期的节点坐标等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以资料史实分析为主、并借助GIS工具建立数据库验证分期方案,即针对不同研究可作"略分"和"细分",同时概述各历史分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彭长歆 《建筑师》2017,(5):59-66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备选型、安装、运行与营建设计结合在一起,对中国近代电力、纺织、面粉等工业的现代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慎昌洋行倡导在工业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钢结构技术的重要引入者,其建筑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梳理慎昌洋行的发展历史,探讨了该行工业设计体系的形成及特点,认为其建筑实践是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势力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海上贸易催生了海务相关设施的建造,推进了海务建筑的近代化,承担海务相关建造的是海关。1868 至 1949 年间,近代中国海关营造机构组织建造了灯塔、港口附属建筑等百余处海务建筑,较早引进了同时代国际最前沿的预制施工与光学技术,对中国海务建筑这一特殊类型的工业建筑做出重要奠基。本文基于一手史料挖掘并考察近代海关营造机构的建设活动,厘清以灯塔为代表的海务建筑的建设活动在预制施工和光学技术方面的突破性创新,剖析海关营造机构对中国海务建筑近代化实践的重要推动 作用和积极意义。以期从建筑技术传播的视角,为近代条约港城市及其附近岛屿的遗产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赵彬  徐齐帆 《华中建筑》2010,28(8):168-170
该文通过对武汉近代营造厂的考察,研究其特殊的形成背景、发展动因及发展过程,以完善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建筑技术部分的研究,使之更具整体性,同时为近代建筑地域性建造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谭刚毅  余泽阳 《建筑师》2017,(5):133-137
本文以景明洋行两位创始人海明斯和伯克利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借此重新解读其作品,探寻近代建筑师与城市建筑的"风貌"及转型之间的联系,明晰其在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近代火车站也随之诞生、该文对中东铁路发祥地的哈尔滨老站进行研究,分析其建设背景及建筑特征,作为中东铁路初建时唯一的一等大站,哈尔滨老站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哈尔滨近代铁路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建筑艺术风格虽然这一建筑现已被拆除,但其建筑的艺术魅力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铁路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高速铁路车站建设的热潮,该文梳理了哈大客专中间站站房建筑设计的特点。通过中间站的案例的对比,从车站选址、规模确定、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建筑风格、站场设施6个方面分析,详细列举了哈大客专中间站的选址示意图、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建成实景照片、细部节点处理等。该文提出中间站站房建筑设计的主要问题,并整合了部分建筑设计思路。涉及的车站包括哈大客专2013年开通的普兰店西站、瓦房店西站、鲅鱼圈东站、盖州西站、营口东站、海城西站、鞍山西站、辽阳站。  相似文献   

13.
薛林平  石玉 《华中建筑》2012,(3):163-169
火车站作为近代中国新出现的重要建筑类型,因其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中西合璧、不拘一格的建筑风貌。这些火车站往往设计优秀、价值颇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主义的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该文以天津静海站为例,首先通过广泛查阅史料和现场调查,梳理其由规划到建设的建筑设计过程;其次,列举大量同期德国本土建筑及山东德式建筑实例对比归纳其建筑设计语言,试图其探索风格背后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南京火车站主站房围护结构和屋盖钢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火车站主站房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屋盖及幕墙支承体系采用钢结构。由于是第一次在火车站站房中使用斜拉索结构,其奇特的建筑造型,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多困难。较详细地介绍了该工程钢结构部分的设计过程,包括结构选型、计算、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重点讨论了在不影响建筑构思的前提下,结构型式的确定、结构纵向刚度的加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重庆西站是目前国内最新的特大型铁路客站,其设计吸取了前阶段大批新型铁路客站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多项改 进。研究旨在评价旅客对重庆西站建成环境的满意度,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评价层次模型,采用 AHP- 模糊综 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因子权重并确定隶属度等级。结果显示,重庆西站综合评价较为理想,部分改进性设计效果显著, 但仍有个别因子存在突出问题,如城市交通接驳问题、车库出入口、人性化设施等,亟待修正。文末,对以上问题因子 提出合理化建议,包括:客站规划时,应避免布置于不同行政区的接壤地带;特大型交通建筑应采用更宽松、更容错的 车库设计;增设碰头点、提高插头数量等。以具象化、落地性的评价结果,为铁路客站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薛林平  石玉 《华中建筑》2011,(10):111-115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套的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便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近代火车站.这些火车站往往采用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价值颇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地域主义的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该文以现代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的沈阳老北站为例,通过对其平面...  相似文献   

17.
洪柏  刘晓征 《建筑创作》2012,(3):118-139
本文叙述了银川火车站设计与工程的全过程,讨论了高完成度地域文化风格建筑设计的要点和难点,强调了创意以及体系控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邓晓明 《华中建筑》2014,(10):166-169
以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南靖站为例,分析火车站的功能、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质的结合方向,通过南靖站站房建筑对当地客家土楼文化的借鉴和传承,探索当代交通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思路。南靖站以当地标志性传统民居土楼中的圆楼为原型,分别从建筑造型及细部设计、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场地与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提炼圆楼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并将其独特之处与火车站的功能相结合,赋予南靖站独具地域及传统文化特色的面貌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武汉火车站现代化交通枢纽综合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火车站是一座运用全新理念设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文章从城市副中心及站区规划、车站高架式立体空间布局、新型进出站流线模式、建筑形象与地域文化的契合、结构和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论述了车站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相互作用以及车站建筑设计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王亮  吴晨  王骅  刘仲 《建筑创作》2012,(3):140-143
本文通过对合肥南站项目概况、设计理念的阐述,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及室内空间形态的介绍,提出对大型现代铁路客站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合肥南站主站房的造型以微州文化元素为主题,设计充分结合建筑功能、简洁端庄,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