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11)
《等待野蛮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第一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这部有意隐去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后现代式寓言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世界的荒诞性及人生存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老行政长官在面对世界的虚假与荒诞时,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起了自己做出选择后应负的责任,并对自我进行了重新定位,实现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与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而言是荒诞的,而人对于荒诞世界无能为力。但本文的主人公默尔索则以他沉默的方式向荒诞的世界发出了最响亮的呐喊。人生没完没了的纠缠,是一场荒谬的表演。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107-109
卡夫卡的《城堡》是对"存在"的叩问,这小小的城堡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存在的叩问。这种叩问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是对巴纳巴斯、K先生和阿玛利亚父亲的"存在"状态的叩问。巴纳巴斯的"存在"状态是等待的荒诞,K先生的"存在"状态是寻找的荒诞,阿玛利亚父亲的"存在"状态是冤屈的荒诞。《城堡》除了揭示人物"存在"状态的荒诞外,还通过具体的情节揭示了世界存在的荒诞性。即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一切都是透明的。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城堡》,有利于更好地解读作品,为对该作品的解读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挖掘出该作品的更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63-69
E. L.多克托罗的小说《霍默与兰利》利用美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及事件为蓝本,不仅表现了从镀金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历史,而且细致描写了霍默与兰利两兄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运用存在主义视角解读《霍默与兰利》,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荒诞书写及主人公的抗争行动。《霍默与兰利》的荒诞书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荒诞命运、荒诞人际关系的展示上;两位主人公亦利用不同方式进行了拒斥"不诚"、恪守"本真"的坚决反抗,从而也印证了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和小说对多克托罗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58-63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3):291-292
韩国电影《寄生虫》在2019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韩国电影历史上首个金棕榈奖。影片通过荒诞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来自底层社会的一家四口费尽心机住进富人别墅后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电影借由荒诞的故事外壳描写了现实社会对底层人物挤压的真相。本文试图解读电影《寄生虫》中的这种荒诞叙事下的底层书写,并探讨其"寄生"的隐喻及揭露的人类文明悖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2):110-112
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继承了启蒙时期哲理小说的传统,即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小说家的哲学信仰;但由于20世纪幻灭而焦虑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个人存在"认识的深化,存在主义文学与哲理小说已有所不同,更天然地与哲学浑为一体。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文学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存在主义文学也因具备了丰富哲理内涵而成就卓然。具体表现为:用第一人称"我"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主观存在;用夸张、荒诞的手法表明人、生活、世界是荒诞的;用冷漠、客观的语言风格记录"地狱"的残酷;用极端自然主义和现代派手法描绘人的自由与责任等。  相似文献   

8.
国内既有理论研究大多认为旅行社是邮轮海上旅客运输的承运人.基于中国邮轮船票的销售模式,旅行社既不以承运人的名义与旅客订立海上旅客运输合同,也不实际承担海上旅客运输,因而不构成海运承运人.邮轮海上旅客运输的承运人应是邮轮公司.根据旅行社分销船票的模式不同,旅行社在邮轮海上旅客运输关系下的法律地位也有所差异.包销模式下旅行社和邮轮公司之间通常不是委托代理关系,应当根据双方的约定确定权利义务,而分销模式下旅行社则是邮轮公司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5)
方方,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她用自己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敏感与热情书写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情怀。在社会时代背景的感染与熏陶下,再加上个人经历与对人生百态的体验,她的作品折射出明显的存在主义的色彩,其小说中所展示出的自由、异化、孤独与冷漠,无不透露着萨特对于所存在世界的哲学思考。文本以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为理论背景,结合时代背景与其自身成长经历来分析方方1986年之后的小说文本,在荒诞世界中的孤独与冷漠、自为世界中人的异化中存在主义主题显而易见,以此说明方方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严格意义上的"荒诞"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才有的哲学范畴。感性的自由奔放,使浪漫派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与个人存在的荒诞性正面遭遇的作家群。对理性主义的反拨以及对非理性主观体验的表现,使得浪漫主义与"荒诞"观念珠胎暗结款曲相通;而众所周知,存在主义哲学中与"荒诞"相因共生的"自由",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观念。在浪漫主义之前,"荒诞"大致等同于人无力对世界做出合理解释而产生的迷惘困惑;正是循着迷惘困惑的情绪路径,浪漫主义作家兼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第一次将勒内等"世纪儿"形象中的核心要素"忧郁"进一步阐发为莫尔索等"局外人"所表征着的"荒诞"。忧郁成性的浪漫派主人公的大量存在,使得孤独、恐惧和绝望,连同厌倦、疯狂和迷醉等,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表现的标志性现象;而"荒诞"则是"忧郁"中混乱的激情与痛苦的热忱冷却下来凝成的观念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