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为 《建筑师》2022,(1):92-98
本文针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领域关注“形式”的学科或专业特点,以建筑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几种视角梳理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都市史研究主题下的重要文献。借助以此揭示出的不同方法取向在都市“空间”再现中的特征及其差异,试图建议,出于应对相关学科体系“范式转移”——特别表现在给予“主体经验”更多关注——的现实需求,都市史写作或许需要调整专业分工的单一方法论,寻找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有关都市与日常的研究,将我们对上海的观察推进到了一个更加微观的程度。由此,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在更多的细节和久被湮没的人群与问题中被微观地呈现出来。在印刷文化、报章杂志,新式教育,婚姻、家庭、性别与性,新的社团与组织,时间与空间,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城市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关系被层层叠叠地渲染出来,构筑出一个交错、缠结、复杂多元的城市生活。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触摸与理解当中,我们获得了对中国革命、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变迁更多、更真实的理解。由此看来,大众文化的研究为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在这个维度当中,历史被重新审视,更多的细节被发掘。更重要的,细节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丰富,它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在去宏大叙事、去熟悉化的过程中,帮助我们重新观察和解释历史。这些建构性的指向,或许才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有关都市与日常的研究,将我们对上海的观察推进到了一个更加微观的程度。由此,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在更多的细节和久被湮没的人群与问题中被微观地呈现出来。在印刷文化、报章杂志,新式教育,婚姻、家庭、性别与性,新的社团与组织,时间与空间,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城市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关系被层层叠叠地渲染出来,构筑出一个交错、缠结、复杂多元的城市生活。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触摸与理解当中,我们获得了对中国革命、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变迁更多、更真实的理解。由此看来,大众文化的研究为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在这个维度当中,历史被重新审视,更多的细节被发掘。更重要的,细节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丰富,它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在去宏大叙事、去熟悉化的过程中,帮助我们重新观察和解释历史。这些建构性的指向,或许才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从学科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术期刊、研究者与研究组织5个角度对城市史与城市规划史这两个当代史学下的分支研究领域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城市史与城市规划史之间、两个学科与史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以及两个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7,(6)
<正>自近代以来,伴随着生产方式和政治治理的变革,中国城市在剧烈的震荡中完成了现代转型。其物质表征最直接地反映在空间的异动上,如城墙被拆除、街道被扩宽,以及现代基础设施的植入、各种新型建筑的出现,等等。面对这既非传统又非全盘西化甚至迥异的空间特质,传统建筑学科有关物质空间的写作,包括尺度、结构、肌理、形态等显然无法解释其空间生产的方式、使用方式及空间体验等,更遑论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在跨学科的视野下,都市空间或许是描述这一空间变革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就史学研究而言,区域史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视角与方法。在区域史研究中,区域只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入口,其最终目的是对整体历史的探索,其终极关怀仍然是对整体史的认识与把握。因此,研究者在划定区域时应以"问题"为中心,不必拘泥于区域的地理界限,而须专注于自己的问题以及围绕问题展开的叙述,这样,问题的边界就是区域的边界,区域的地理界限自然消解,如此则区域史与整体史研究的结合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区域史研究的目的也就有可能实现。同样重要的是,在进行区域史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的中国区域史研究时,还必须具有全球史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本文以法律全球化为背景,通过法律史学的空间感,从民族国家到全球视野的"复规范性"转向,触及"全球法律史"之知识生产中的中国角色问题。本文基于空间预设对于法律史学的学术范式的影响,一方面,反思寺田浩明的"非规则型法"与黄宗智的"非正式性"表述背后的东西方对照/对抗性的空间预设;另一方面,梳理法兰克福的法律史学对欧洲概念的固守与突破,如何以全球视角取代欧洲中心,实现空间转向与"复规则性"的范式转变。最后,讨论"全球法律史的中国写作"的学术潜能,如何以全球本土化视角重新理解中国法律的生成机理,又如何以中国元素参与全球法律史的学术对话,从而奠定新法学理论的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8.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与矛盾时,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与矛盾时,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青岛是中国近代具有突出历史地位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青岛在城市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一系列城市规划,以其完整性、独立性与延续性,为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证关系等提供了典型案例,从而使青岛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有相对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城市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移山 《建筑师》2006,(4):34-40
本文回顾了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复兴的历史,并对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若干要素进行了具体论述。文章认为这些因素不但是影响城市物质形态变迁的真正原因,也是贯穿整个西欧城市发展史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市空间和谐模式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城市空间模式.会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使城市各项功能高效运转。人类对城市空间和谐模式的追求变化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变化。但由于城市规模大小、经济水平、人文习俗、社会制度与自然环境基础等的不同,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于每个城市的空间和谐模式。基于此,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探讨了城市空间和谐模式应该具有的特征,以期为各城市在构建和谐空间结构与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城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朝代的城市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其中有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天的城市规划有借鉴的价值。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对指导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以及弥补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学科缺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采用训诂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深入分析古代城市选址、城市水系和城市布局的气候适应性,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系统整理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古代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4.
顾洁  陈栋  汤蕾 《华中建筑》2011,29(11):100-106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从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方面塑造老城的空间场所感,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名片”,并植入以旅游经济带动的商业、休闲活动,有效传承了老城的历史文化,也为老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老城复兴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文对南漳县城南老城区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践加以总结,希望能够为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姚珍珍  张健 《城市建筑》2014,(14):364-364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现代性与历史传统在建筑、空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辩证关系,讨论了现代城市在与传统交接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明确,应该扬传统之长、避现代之短,充分发挥城市现代性的有利方面。  相似文献   

16.
边兰春 《室内设计》2013,28(4):7-12
历史城市保护是一项具有社会实践性特征的复杂工作,既需要不断推进城市保护理念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加强保护规划的实施以及控制机制的完善。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关注市民生活品质、有效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综合技术方法,还逐渐体现为一种控制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策略。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与内涵共生,使作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改善空间环境品质、塑造宜人景观风貌为核心的整体性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逐渐成为历史城市保护中的重要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对历史城市保护工作方法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设计思想的梳理以及对历史城市保护工作影响的概述,明晰了积极探索面向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整体性城市设计思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城市建筑》2014,(12):3-3
现代城市发展迅速,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得城市历史文化遭到无情的摧毁。因此,兼顾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代城市的评价标准。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历史文化保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围绕北京旧城的城市规划实践,梳理了 1949 年到1964 年间城市规划领域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学术争论和思想争鸣,重点关注对于新城位置、文物存废、城市面貌等问题的争论,涉及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跨学科内容。文献综述发现,虽然当时历史城市的保护需求相较于发展需求而言居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将文物古迹以及其周边城市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已经基本形成,对历史城市的价值有了基本认识。同时,历史城市保护和更新的相关实践开始出现,规划设计中对于高层建筑建设、城市风貌的选择等问题都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泳 《新建筑》2005,(6):57-60
利用史料和文献,介绍近代建筑师柳士英及其主持下的苏州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通过对苏州这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的探讨,不仅可了解和认识苏州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且作为较早开埠的传统中心城市的范例,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价值的重现——城市历史遗产的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城市历史遗产,使萁成为现代生活和整体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当今不断更新的城市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法国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体系,并从巴黎,里尔两市不同层次的城市历史遗产再利用实例中得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