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3)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基础,让小学生懂得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将结合教学经历讲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树立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9)
小学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其更好地融入生活、参与社会的前提。目前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课程与生活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从小学品德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实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生活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品德教学的有效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9)
当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固守于原有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效性差和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脱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提高策略应该从解读教材内容、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情景教学和优化教学过程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36)
小学品德教学与社会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科目,小学是学生性格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加强思想品德和社会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随着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如何正确运用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面的应用,也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充分展现出自身的情感因素,并能完全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最终的效果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注意联系生活,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转变品社课教学方式方法与评分制度,利用社会热点,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应该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0)
小学品德与社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想品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计课堂活动,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其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学风格要返璞归真,反映学科教学本质。我们要通过挖掘、整合教学素材,让教学内容多维呈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享学习过程;修炼教学气质,以阳光的风采带给学生充足的正能量等方法策略促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开发利用好教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1)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