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东旭  张嘉琳  孔春晓  陈雷 《建筑科学》2021,37(10):75-80,88
本文分别选取辽宁及周边地区汉传和藏传佛教的4座代表性寺院,通过录制寺院内声音分析其物理和心理声学参数,实测佛寺声场找出室外院落及大雄宝殿室内的声场特征,发放调查问卷找出人对两类寺院内声环境评价规律,从声音、声场和声环境评价3个方面来对比汉传和藏传佛教寺院声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在声音方面藏传佛教诵经声起伏变化较大,汉传佛教法器声更加平稳和缓;在声场方面城市型汉传佛寺平常日的院落声级全天变化幅度较小;在寺院声环境评价方面,受访者对藏传佛寺的声环境满意度更高,且山林型佛寺的满意度优于城市型.  相似文献   

2.
声景观一直以来在汉传佛教寺院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对佛寺声景进行定性研究,分析声景观的实用功能与美学功能,从时间、场所和内容三个方面总结了声景的特征,然后选择四个典型的汉传寺院作为案例,从声音、人的评价和声场三个角度定量分析佛寺声景观,以期对佛寺声景的设计和保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来瑞鹏  张东旭  陈沈 《建筑科学》2020,36(2):113-118
本文以吉林省内6座典型汉传佛教寺院声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该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和分布概况,然后采用问卷调研和现场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佛寺的声环境现状,并分析了声场评价与声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使用ODEON软件建立佛寺庭院声学模型,分析了空间要素对庭院声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一菁 《建筑》2020,(14):68-70
正早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民崇尚本地土著宗教—苯教。苯教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陵谷、雷霆雪雹、禽兽及一切万物,相信万物有灵。佛教自唐代传入西藏后,受到苯教徒和崇尚苯教的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吐蕃王朝时代自始自终存在着佛苯之争。由于佛教更适合赞普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竭力扶持,佛教终于战胜苯教,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并取代苯教成为唯一正统宗教。在西藏,佛教迅速发展时期是赤松德赞时代,赤松德赞之后的三代赞普也都积极倡导佛教。  相似文献   

5.
声景有赖于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对各种声音的评价,乡村声景的宁静特质为“聆听”提供了更多体验空间.基于声音与听者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声漫步、访谈问卷等方法,对环境声谱进行了案例分析,对主观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村民对乡村环境常被感知到的声音声舒适评价先增高后降低;不同地区村民对交通声的评价无显著差异性:乡村人群对乡村环境中出现较多的交通声、家畜鸣叫声的声喜好与城市人群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营建历史及发展脉络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就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选址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与青藏地区同类寺院做对比研究,对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景观的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营建历史及发展脉络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就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选址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与青藏地区同类寺院做对比研究,对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景观的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2)
近年国外学者关注藏区寺庙历史、建筑、艺术、文学和政治等多种方面,但是关注藏区寺庙历史的著作尤其多。格鲁派,和其他教派相比,寺院受更多学者关注原因之一。并且多种文明交汇处的寺庙也是研究热点。本文概况了国外主要寺庙研究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9.
壁画是寺院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元素,也承担对信众的教化功能。藏传佛教寺院中吉祥象征物的大量使用,世俗化装饰图案在寺院建筑中所处的空间,均体现宗教教义与藏民族信仰的结合。由于藏传佛教吉祥主题图案的源流有所不同,艺术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文章仅通过分析藏传佛教吉祥主题壁画的源流以及图案化景观表达特征,说明藏传佛教绘画艺术融合各种文化背景并加以取舍为本民族所用的巨大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晓红  王一丁 《山西建筑》2006,32(23):39-41
寺院建筑的精神意义超越建筑空间的实际功能意义,曼陀罗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寺院建筑布局上也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中,通过分析大昭寺、桑耶寺、贡嘎曲德寺这些建筑实倒,解释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所反映的曼陀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公园声景为研究对象。首先定义了声景的概念,简述其发展脉络。重点对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公园声景研究的发展、研究内容、规划管理、科研监测等进行了综述和评述,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贡献,并对各国声景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基于中国相关保护地声景研究现状和国家公园声景特质,探讨中国国家公园潜在的声景研究方向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声景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竹林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喜好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喜好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最后拟合主客观数据建立了竹林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Preference Evaluation of Bamboo Forest Soundscape,PEBFS)。研究结果表明:1)地球物理声能使评价者产生较稳定的喜好倾向,并随着等效A声级增大而增强喜好感;2)生物声在较安静时可以使评价者产生较好的喜好度感受,但在等效A声级增大时易受其他声元素影响而降低喜好感受;3)人工声能使评价者产生一定的厌恶感,并随着等效A声级的增加而增强厌恶感;4)各声元素的主客观数据拟合趋势符合心理物理学定律,其中地球物理声和生物声相对倾向于费希纳定律,而人工声倾向于斯蒂文斯定律。最终得到竹林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可在实际应用中模拟出游客的心理感受状态,为景区声景规划和环境提升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滔  江蓝 《建筑与文化》2011,(10):62-63
川西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的选址是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的充分反应。文章通过对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综合研究总结出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6.
罗桑开珠 《建筑》2021,(15):62-67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经过了"形成于吐蕃时期,成型于萨迦时期,发展于格鲁时期"的发展历程.在整个藏式建筑发展中,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最高层次的代表作.它不仅规模宏大、技艺复杂、装饰豪华,民族风格也较浓郁,可以说是藏汉建筑艺术精华完美融合的典范.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风格类型,并展现出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文化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与表现形式,西藏佛教建筑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的典型代表以及物质空间与佛教文化结合的范例。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藏传佛教的发展到达顶峰,同时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也逐步成熟,有了自己较成型的建筑形制。可称之为佛教寺庙建筑的繁荣期。选择在此时期对佛教寺院中的殿堂进行空间文化分析,探索佛教文化所赋予西藏佛教建筑空间的内涵性,为西藏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声景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谋  庞弘 《风景园林》2016,(5):88-97
基于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视角,从理念发展、研究框架、方法、近期成果和问题等多个方面对声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声景的质量对环境体验、健康有着显著影响,从其概念的提出到研究的大量开展,声景的探索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热门课题。声景与传统的噪声控制有着理念上的区别,近几年声景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包括多种声景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声景设计的实践等。若干个研究框架和模型已被提出,并有一系列研究方法被发展出来,但该领域至今仍未建立起公认的研究体系,并存在部分研究结果可靠性不够、概念向公众普及不足等问题。最后对我国的声景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尘  许砚梅 《城市建筑》2014,(30):298-298
佛教建筑的选址相地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力求达到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统一。本文以汉、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佛教寺院选址相地因素方面,对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佛教建筑的选址相地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力求达到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统一。本文以汉、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佛教寺院选址相地因素方面,对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