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使注采井距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值。利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一源一汇稳定渗流理论,获得了不同注采压差和油层渗透率对极限注采井距以及注入水有效影响范围分析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给定注采压差、渗透率条件下,低渗油藏的最大注采井距,并分析了注采压差、极限注采井距与附加压力损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合理注采井网的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后,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现阶段储层非均质性对注采井网的影响更加突出,局部存在低效无效注水循环问题,亟需优化调整注采井网。根据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类型和影响因素,在原井网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相控条件下的注采井网优化技术政策研究。根据模拟结果,确立了抽稀井网和转注高含水油井两种注采井网优化技术的政策界限,指导陈2断块、韦2断块注采井网优化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分析水平井二维稳定渗流场,推导出水平井二维稳定渗流场中的渗流速度参数方程,在此基础上,根据等势线梯度变化计算水平井二维渗流场中的主流线。通过绘制水平井直井一注一采井网的流线分布图,优化水平井直井的最佳相对位置。明确了分支水平井的压力场分布。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斯坦NB油田白垩系油藏为高孔高渗中厚互层的边水油藏,油层纵向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薄,油水界面复杂,给注采井网设计带来难度。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研究及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沉积相带是白垩系油水分布的主控因素,建议注采井网井距设计、射孔井段规划和注采参数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沉积相带及砂体厚度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为优化注采井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提高低渗油藏开发动用程度已成为油田原油上产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合理的布井方式,阐述了注采井网优化调整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流体渗流时,不仅与储层性质有关,也与其自身性质有关,即与流度有关.流体在低渗透渗储层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时应充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根据等产量一源一汇渗流理论可知,注采单元主流线渗流速度最大,而主流线中点处渗流速度最小,即压力梯度最小.当该点压力梯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相等时,可求解出对应的合理注采井距.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沙二上 4-7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 ,井况差 ,层间差异大 ,油层物性差 ,为此进行剩余油研究 ,确定剩余油集中分布在断层边角 ,注采井网不完善的井区 ,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对油井进行压裂改造 ,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油田产量递减加快,不具备稳产的能力,为实现油藏稳产的目标,通过调整注采系统,重建井网结构,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改善开发效果,从而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以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下盘北区N上层系Ⅳ-2小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注采井网评价,通过分析砂体注采井网的主要矛盾,提出砂体井网的调整思路及依据,调整注采系统,重建井网结构,制定相应调整对策。主要分为有采无注、有注无采、有采有注和未动用四大区块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分析井组矛盾,做出相应调整,从而达到增加水驱控制储量,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进而实现油藏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33沙三上油藏是低渗透油藏,由于注采井距过大,注水开发效果差,采油速度仅0.27%。通过影响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的技术因素、储层的渗流条件法、数值模拟法等不同方法对该油藏合理井网密度进行了研究、论证。实施后,采油速度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21.2个百分点,成功实现了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证明了200~250m注采井距是该油藏的合理井距,所用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变形介质特低渗油藏合理井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研究变形特低渗油藏合理井距的局限性,首先建立了油藏压力和产量幂率积分关系的非线性渗流模型,然后根据叠加原理,提出了求解变形介质特低渗油藏合理井距的新方法。该方法在求解过程中利用牛顿迭代原理建立了不同储层渗透率和采油强度下的合理注采井距理论图版。同时,讨论了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变形对注采井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储层物性和工作制度一定时,应存在一个合理注采井距范围;油藏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提高采油强度,从而减小启动压力梯度对井距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为有效开发特低渗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乌5井区克下组油藏为低孔、特低渗油藏,受构造、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注采强度因素影响,不同区域开发效果差异较大,主力产油区生产形势恶化。通过井网适应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对于见水方向平行于主断裂走向的反九点菱形井网调整为五点法注采井网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采收率可从20.0%提高至23.1%;而油藏中部不规则反九点井网区域则采用加密调整的方式适宜,采收率可从18.0%提高至20.7%。  相似文献   

12.
断块油藏分类及开发井网布署与注采井网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张盆地发育的断层相互切割 ,将油藏分割成复杂的小断块 ,形成不同形态的断块油藏 ,按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半圆形 ,条带形 ,三角形 ,四边形断块油藏。不同形态的断块油藏 ,有不同开发井网和注采井网 ,本文通过断块油田开发实践 ,在断块油藏开发形态分类基础上 ,提出了不同形态断块油藏合理的开发井网及注采井网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低效井组存在的问题,以精细研究、精细注水、精细挖潜为开发理念,以剩余油分布为依据,以注采井组为单元,配套应用集成技术,逐步形成适合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井网,注重注采强度的协调,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史8断块油藏类型属于常温、常压、中高渗岩性一构造油藏,断块在开发中存在储量控制程度差,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含水上升速度快等问题,从储量控制程度、注采对应状况、注采调配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老井增产的技术对策,即:完善注采井网,加大日常动态调配,油井酸化解堵等,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实现了区块老井超产,区块自然递减率大大降低,圆满完成了单元目标化管理计划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根据大庆外围A区块特低丰度葡萄花油层的实际地质情况,针对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和已钻水平井所处地质特点的具体条件和限制,研究水平井注采井网的水平井渗流场分布及产能计算模型并进行具体计算分析,得到水平井整体井网产能公式,根据压力分布公式及流函数公式,计算绘制出典型水平井注采井网注采单元内的压力分布和流函数分布图。分析研究了渗透率、有层厚度、泄油区域的面积、水平段长度和井排距对注采井网产能的影响。对水平井不同年份采出程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得出影响大庆外围特低丰度葡萄花油层初期产能的主要参数为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其次是水平段长、井排距和注采压差。利用最佳井网HW P6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考察不同钻遇率对现有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 95块油藏是文南油田的主力开发区块之一。 83年投入开发 ,85年开始注水 ,89年以来由于见效井含水上升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油水井井况恶化、注采井网严重损坏 ,开发效果变差。 96年以来开展油藏精细描述 ,深化剩余油研究 ,实施了以恢复完善注采系统 ,挖掘剩余油为主要内容的注采调整 ,积极进行滚动增储 ,可采储量增加 ,开发效果显著提高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值得同类油藏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邵碧莹  刘赛  张文 《当代化工》2016,(6):1233-1236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难以建立有效的驱动压力体系问题,以X区块为例,无限大地层等产量汇源模型为基础,建立最小驱动压力梯度表达式,与启动压力相结合得出不同注采压差下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应用油藏工程方法中的油井渗流速度公式与产量公式,建立不同注采压差、不同井距对应储层渗透率下限表达式;此外,井距关系到经济效益的好坏,应用曲线交汇法计算井网密度,将开发投入将来值与总产出相比较,当总利润最大时计算得到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当总利润为0时,对应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注采压差增大,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增大,渗透率下限随注采井距的增加而增大,X区块经济极限井距为154 m,经济合理井距为202 m。  相似文献   

18.
英台油田八面台区块主要目的层为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属于低孔、低渗油藏,开发工作展开以来,区块水驱效果差、油水井开井率逐年下降,产量持续下滑。2014年以来,技术人员转变开发思路,深化油藏地质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以"完善注采井网、系统提压增注、体积改造强化水驱"等技术手段综合治理,调整矿场实施三年以来效果较好,各项开发指标明显向好,实现了油藏稳产、稳定递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低渗油藏油水渗流规律研究表明,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后注采关系才能建立,克服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动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油层能够动用的最大注采井距。本文以齐家北油田次生孔隙弱发育区为例,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最大注采井距与油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能够有效动用的最大井距为100m,在目前250m井距下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关系,为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峰油田白马南区块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井排距较大,油藏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通过建立低渗透油藏的非这西渗流的压力驱替梯度的数学公式模型,得到注采井距、油水井间的地层压力等因素是影响压力驱替梯度的主控因素。通过理论及矿场开发数据认识到适当增大注采井间的压力、主侧向差异化控制注采参数、缩小井距等方法是建立起白马南区压力驱替系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