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6)
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并重点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0)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思政教师对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够敏感,思想政治的相关专业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够合理,部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陈旧。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与功能,以成人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从改变思想政治课授课观念、落实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平台机制建设和纪律要求等方面,多途径、多渠道有效开展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7)
在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开展时,应当明确微文化的重要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开展微载体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深入挖掘微载体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并将数据分析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中,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为响应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要求,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汽车文化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更好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增加对学生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考核。通过多方面的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践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7)
现今,高校的思政工作开展也呈现出了新的局面,尤其是与多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赋予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着重对高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二者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深化和改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5)
"微时代"是互联网进步发展的产物,微信、微博、微课等微载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其蕴含的多样化文化和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微时代"下如何推动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优势和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灵活运用微载体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鲜活起来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7)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红色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本土红色资源在高校建设红色文化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地理和人文优势。高校在践行思政教育中,要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育人素材,以"四个环境"为抓手,通过扎根课堂红色思政环境、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深入课外红色资源环境、创建专业红色实践环境,实现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Z1)
<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发展将人类的文化传播带进了新的阶段,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改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如何重新定位高校思政教育,改进教学理论、革新教学内容,是当下热议的话题。由杨如恒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一书,立足新时代视野,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和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9)
高校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可以为我们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以为高校思政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3)
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忽视,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对应性融入路径的探索,彻底变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