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规划师》2006,22(11):76-76
我国名城市规划专家,重庆在学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授黄光宇先生,于2006年10月15日不幸病逝。黄光宇教授,浙江乐清市人,1959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教直至逝世,是重庆在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主任、建筑系副系主任,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院长、总规划师、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相似文献   

2.
标志性建筑50年——当代中国建筑艺术风尚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从上世纪中到今天,50年过去了,现今我国的建筑文化同50年前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建筑文化包容广泛,建筑艺术是其中重要而显眼的方面。这里谨就我国建筑艺术风尚50年来的变化,做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献词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他把近90年的人生体会融入中国现代建筑和规划学科的建设之中。坐落在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是冯先生晚年的杰作,他也因此而在1987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荣誉院士(Hon.FAIA)。方塔园的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在方塔园中,冯先生成功地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深刻地把握或者说平衡了“理性和情感”—这一人性的两极。我们认为方塔园是中国当代视觉艺术中“通权达变”的成功典范。今年是冯纪忠先生从教60周年,我谨以此文献给这位德高望重的建筑大师。  相似文献   

4.
冯向东 《规划师》1998,14(2):8-9
我国教育投入其低,必然导致人口素质低(知识分子约占总人口的3%),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瓶颈因素,这对城市规划事业也不例外。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中真正毕业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人甚少,大多是建筑、市政工程等专业改行从业,同时专业结构与能级结构失凋,远远满足  相似文献   

5.
陈邦贤     
<正>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我有幸从甘肃一个铜矿小城,考入了哈建工建筑系,从此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记忆最深刻的是母校的主楼,一幢折中主义风格的唯美建筑。主立面半圆形科林斯壁柱、入口门廊高耸的多立克柱,令我震撼不已,至今记忆犹新。入学教育课由哈雄文先生主讲。先生的课让我开始了解何谓大学生与大学学习,也认识了什么是建筑,由此也将我们带入了人生职业通道的大门。求学期间,有幸得到了梅季魁、邓林翰、侯幼  相似文献   

6.
依据相关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界定;从两个方面阐述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到建筑规划设计是提升城市建筑建设有效性,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前提;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提出我国的建筑行业应当深入调查城市发展需求,引进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建设中加入综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彤  张鹏 《北京规划建设》2011,(4):191-195,201
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89年,前身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20余年来,弘都院秉持"以规划带动建筑设计发展、以建筑设计促进规划水平提高"的理念,专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领域的创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吴美萍 《建筑师》2020,(5):6-15
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概况,以期为国内更好地理解建筑再利用问题以及将来 开展相关研究、教学和项目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从建筑学领域和遗 产保护领域这两个方面分开阐述,建筑学领域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类型学、技术派、建筑策略和 室内设计等方向,遗产保护领域关于建筑再利用的专门讨论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主要包括适应性再利用、可持续 再利用和共同演变式再利用等方向。第二部分介绍了建筑再利用的教学情况,首先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建 筑学科下关于建筑再利用的专业课程教学,接着以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介绍 了关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专业硕士培训项目,最后介绍了欧盟关于现代主义建筑再利用以及其他高校关于建筑 再利用的硕士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近几年来,中外专家在建筑、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发达国家的城南化进程比我国早几十年,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水平目前也处于领先地位,国外专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无疑会很好地启发和推动我们的学术研究。我们热诚地希望有更多的高水平的建筑评论文章的出现。最近参加了两个建筑学术研讨会:一个是由中国建筑学会和英国大使馆于9月25日联合召开的“城市之魂──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英两国建筑专家座谈会;另一个是11月1…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柯里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世界建筑》1999,(6):50-51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1930年生于印度,曾在美国密执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1958年毕业后,在印度孟买成立建筑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在近40年的建筑实践中,查尔斯·柯里亚注重将建筑和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并致力于解决第三世界国家因发展而带来的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1.
苏州现代建筑创作中需要对地域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充分考虑,运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对传统建筑元素和构件进行提取和象征性处理,形成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认知。在建筑创作中将这些符号和元素进行简单的几何处理,形成新建筑各个构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新建筑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办学历史、办学规模等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办学特色的分析,从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设计院业务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和探讨了建筑教育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及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于未来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袁忠 《华中建筑》2004,22(5):14-18
在回复高介华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意象化生存》一书的审察意见基础上,对论著相关的建筑历史、建筑美学、建筑文化、建筑传播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申论,简要地提出了理论创新,范畴明晰,学科交叉等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14.
戴春 《时代建筑》2010,(5):140-145
文章通过对第七届台湾远东建筑奖评选过程与参选作品的讨论与分析,指出本届远东奖评奖更多地关注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荷兰声像研究所由Neutelings Riedijk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是全荷兰最大的音像资料馆,承负着双重任务——既要管理和保护荷兰的珍贵音像数据,又要让这些资料为大众服务。建筑师通过理性分析,找出建筑的内在逻辑,将建筑的创新与理性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极富创造力的空间与形式,并很好地满足了使用与环保需求。通过对建筑师的访谈,本文解读了该设计中的思考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刚 《风景园林》2014,(5):152-157
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技术飞速发展,地域性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的二分关系被打破,风景园林与建筑愈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实践,需要跨越两者的藩篱进行深度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由于课时较短,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必须加以精炼才能适应该专业需求。从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整合设计建筑造型与景观造型的能力。围绕这一主线,提出相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在建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场地/场所、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材料、建筑技术这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提出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做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建筑设计的发展动力在于不断创新,建筑设计创新的立足点在于对基地环境的分析与把握,从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做出有利于建筑进步的选择,对基地给出合适的建筑解答。结合不同类型的工程实例分析,对建筑设计的创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杨宇振  张天 《建筑师》2017,(5):121-132
研究辜其一社会化的人生历程及其学术概况;经由辜其一的初步研究厘清部分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细节;经由口述历史,提供辜其一研究的更多细节和多义指向;进一步将辜其一与唐璞对比分析。辜其一是国内最早的高等建筑教育毕业生之一,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研究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许建和 《华中建筑》2006,24(5):26-30
该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单位空间单元体进行了解析,对如何编织群构、群构空间的实质以及传统空间构成的时代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从单元体到群构的空间构成中.单元体的重复及其组合模式是当今建筑空间设计的一种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20.
金磊 《建筑创作》2007,100(10):163-174
2007年10月是《建筑包作》杂志创刊18周年且出刊第100期,站在百期杂志面前很兴奋,因为不仅纪念,还有远行都需要近距离地重温走过的历史,寻找鲜活的记忆及办刊规律.18年,100期,媒体人的责任与激情同在;18年,100期不仅记录着刊物自身在与国内外专业期刊发展中的个性化成长,也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本刊原创文化活动的“大事件“;18年,100期更象征着一个蓬勃向上,自由创作的时代,用刊物展示着共和国建筑设计作品及青年建筑师不平的理性之路.本文的写作还探讨了用传播学原理创立建筑传播学的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