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11)
对工程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是高校擅长的,校企合作培养是较好的培养模式。为了在校企合作培养中进行有效管理、考核,提高培养质量,对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两个案例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际案例效果分析,对建立合作培养制度、合作企业、企业导师的筛选、合作培养内容等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对改进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9)
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演变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分别介绍了科研理论型、实践应用型、综合型和按类培养型培养模式。基于对国内农业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情况的分析,构建了东北农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按类招生培养模式,并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制度、培养内容、培养评价五个要素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145-149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也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可谓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教大计,双师为本"。文章在阐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基础上,针对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总结提炼出"企业实践""教研结合""技术服务""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引进开发"六大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及其企业顶岗培养、合作办学实体培养、科学研究培养、专利研发培养、项目承包培养、技术转化培养、科技特派员培养、国内技能培训培养、境外技能培训培养、教师直接参与技能竞赛、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引进开发培养模式等12种培养培训方法,为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高等职教育迅猛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需求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学位资格、利益协调六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特点:培养层次高、素质高;培养过程分阶段实施、系统性和衔接性强;培养方式注重理实一体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等。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成熟经验,对我国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应进一步明确"双师型"培养目标,强化实习实践环节,注重与企业、中职院校三方合作联合培养,建立完备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四所典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从学制、培养目标、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深入分析两国培养体系的差异,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总结两国培养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推动中国高校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探索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的困境,基于成果导向理念提出本校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分析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内涵,深化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策略、确定素质教育能力指标、构建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探索培养路径,浅析培养成效,对其他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把确保培养质量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从制定符合工程硕士特点的培养方案、加强培养过程管理、重视课程建设、严格课程考核、重视论文选题等方面介绍了建立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生源、学位论文、导师、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大工程7个关键因素,揭示了7个关键因素间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建设了强化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实训平台,即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校内外共享实训平台、创新联盟实训平台、大工程产业基地实训平台,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大工程下实践化研发模式、群体型研讨模式、开放式培养模式,创建了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目前因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所表现出的培养资源相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硕士生小课题研究、经费支持、校内外创新培养基地的建立等方面讨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