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上海外环沉管隧道江中最终接头施工为工程背景,对"止水板式"的最终接头的原理进行说明,对最终接头的流程及工艺进行介绍,最后分析最终接头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沉管隧道采用水下最终接头,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但施工难度较大,而且有一定风险。文章以上海外环隧道工程为例,对沉管隧道水下最终接头的施工工艺中管段轴线精度控制、安装保护罩、间隙间的安全排水和混凝土施工等四大难点进行探讨,并介绍了水密性施工和管内结构施工的具体工艺和步骤。指出其成果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管段接头是沉管隧道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满足水密性要求,即在施工阶段和日后运营阶段不渗漏;其次,应具有抵抗各种作用的能力,这些作用包括各种荷载和强迫变形,诸如地震、温度和地基变形等;最后,要求受力明确、方便施工和保证施工质量.根据常洪沉管隧道管段接头的构造形式和功能要求,介绍了接头2道止水带的选型依据和安装工艺,描述了接头其他构造如剪切键等的制作方法,特别叙述了接头中钢拉索的构造形式、安装工艺和防腐耐火措施.同时,介绍了常洪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4.
天津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为北方软弱地基条件下首条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基坑深度为26m,基坑宽度为40.48m,其中坞口宽度为46.4m,长度33.8m,且临近海河,地下水资源丰富。通过最终接头基坑的顺利施工,掌握了水源丰富、高水位、超深基坑等不利条件下基坑的施工技术,为沉管隧道对接施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沉管隧道水下最终接头施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龙 《山西建筑》2006,32(14):303-304
简述了沉管隧道水下最终接头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结合具体隧道工程实例,从外模工程、混凝土结构两方面介绍了最终接头施工技术,表明了该技术具有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沉管隧道沉管段与暗埋段接口处的结构形式是世界各国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文中列举了国内外沉管隧道沉管段与暗埋段接口围护结构形式,介绍了广州生物岛~大学城隧道沉管段与暗埋段接口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总结了接头素砼连续墙、钢管桩、超深旋喷桩的施工顺序与止水工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优化沉管段长度的设计思想,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7.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作为整个隧道系统中最敏感、最薄弱的部分,其力学特性复杂,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隧道的运行安全。为规范沉管隧道管节接头检测工作,结合某座沉管隧道管节接头检测和监测数据,阐述了沉管隧道管节接头的检测内容,并对重点病害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了管节接头的使用情况,同时提出了沉管隧道管节接头的相关检测和养护重点供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316-320
以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工程前期隧道选型为背景,为了找出综合效益最高的隧道施工方法,为决策者提供支持.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施工难度、施工风险、地质适用性、工期造价、城市规划等方面对沉管法和盾构法两种隧道修建工法进行了多因素、全方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比较.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并给出了定量的方案比对结果,最终认为沉管法修建隧道更具优势,为今后类似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角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志安 《施工技术》2012,41(18):113-116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采用沉管法施工。该沉管隧道连接段是连接沉管水中段与陆地段之间的主体段,基坑开挖深度深,且位于滨海相软弱土区内临河施工,需经历管段出坞、支撑拆除、钢围堰施工以及最终接头施工、支撑再次安装等过程。通过对大型沉管隧道连接段主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在小基坑多道支撑下有限空间内,PC拉索、端钢壳、外包防水、端封门等工程部位施工难点,保证了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0.
沉管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管段的连接是关键工序之一,而管段接合构造复杂、体量大,为保证连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接头预埋件施工质量。文章以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公铁合建沉管隧道施工为例,介绍了接头预埋件的种类和设计施工原则,阐述了几种大型接头预埋件制作安装施工技术。旨在通过把控时机、选择工艺和检验措施等方面保障管段接头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1.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对整个沉管隧道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结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开展了符合实际的管节接头受力模型,对管节接头的钢筋和混凝土同时受力作用进行考虑,对现有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相邻管节节头之间的剪力键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并得出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以洲头咀沉管隧道项目为背景,围绕干坞坞底施工工艺展开探讨,对其施工工艺流程进行论述,并从沉放区系泊系统设置、管段出坞与浮运、管段浮运沉放与对接安装、管段基础处理及最终接头施工等方面分析技术要点,以此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钱喆 《建材与装饰》2009,(8):298-300
通过深入分析鱼珠隧道工程的项目背景,工程特点,分析了围堰明挖法、矿山暗挖法、盾构法和沉管法四种工法,并重点就盾构法和沉管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得出了鱼珠隧道工程以沉管隧道为越江形式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并提出了针对采用沉管法必须同步进行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最后对未来实施阶段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索。本文的研究,将对鱼珠隧道工程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沉管隧道接头的力学性能是其安全运营的关键。通过宁波甬江沉管隧道23a的运营期接头沉降的监测数据分析,找出了沉管隧道在软土地基中产生的不均匀沉降与沉管隧道接头各种形变的关系,讨论了甬江沉管隧道在23a运营期间的不均匀沉降的规律。其次,建立GINA止水带的受力模型,计算了由于接头变形导致的GINA止水带受力的问题,并检验了接头止水的安全性。最后,提出了在隧道运营期间,可通过强制位移法利用隧道沉降监测数据对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沉管隧道接头的力学性能是其安全运营的关键。通过宁波甬江沉管隧道23 a的运营期接头沉降的监测数据分析,找出了沉管隧道在软土地基中产生的不均匀沉降与沉管隧道接头各种形变的关系,讨论了甬江沉管隧道在23 a运营期间的不均匀沉降的规律。其次,建立GINA止水带的受力模型,计算了由于接头变形导致的GINA止水带受力的问题,并检验了接头止水的安全性。最后,提出了在隧道运营期间,可通过强制位移法利用隧道沉降监测数据对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帆 《结构工程师》2010,26(1):96-102
沉管隧道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沉管隧道水下接头是沉管隧道施工技术的核心所在,其工作性能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沉管隧道的质量及使用寿命,而GINA止水带普遍用作接头的第一道防水,对其正常工作性能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沉管隧道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尚无工程资料证明GINA止水带在100年后的实际工作性能,因而须对其进行耐久性分析。通过引用橡胶材料本构模型、Mooney-Rivlin二参数应变能函数公式和蠕应变率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比对水密性试验,依据计算得出的结果对GINA止水带的防水性能及耐久性做出判断,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型沉管隧道管段接头防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沉管隧道管段接头首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GINA止水带的防水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了应力-压缩变形试验、水密性试验等,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对今后类似的大型沉管隧道管段接头的试验、设计、施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越交通工具,沉管隧道逐渐被广泛采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管节接头是整个沉管隧道的薄弱环节,在地基刚度不均匀变化、上部不均匀载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沉管隧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差异沉降,并且过大的差异沉降对沉管隧道安全造成直接威胁。通过弹性地基梁的沉管隧道纵向计算理论,结合沉管隧道各管节沉降监测数据,计算出沉管隧道各管节的容许差异沉降值。结果表明各值均在容许值之内,说明该沉管隧道结构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外环隧道是国内第一条采用水下最终接头的沉管式隧道,其防水设计与施工尚属首次实践、介绍了用于水下最终接头的钢封板的设计与施工,重点对最终接头处混凝土自防水技术以及各种接缝的防水设计与施工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在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中的运用有其独特的一面,隧道沉管采用半刚性体系设计,管节预应力施工完成后既能保证节段接头一定范围的张开量,又要适应海床不均匀沉降。整个沉管隧道中,预应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设计理念与施工工艺也和以往预应力施工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预应力施工技术中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