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油井最重要的生产部件之一,泵承担着将采出液举升至井筒的中重任。在日常生产中,泵总会出现卡泵、泵漏等不良泵况,降低了采油时率,影响单位效益。本文基于采油井采油泵对如何提高检泵作业质量进行归纳整理,为今后相似情况的处置提供了理论储备和指导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我国油田生产过程来看,水驱采油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采油方式。在这一生产过程中,采出水的处理成为了重要的生产环节。如果不对采出水进行有效的处理,采出水会因为含杂质过多、腐蚀性过大、含油和添加剂过多而对采油管线造成一定腐蚀,甚至会堵塞采油管线,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和运行。基于这种状况,油田生产中必须对采出水进行有效处理,尽可能的降低采出水中的杂质,将采出水中的石油和添加剂有效分离出来,并降低其腐蚀性,使油田采出水能够达到相关标准,并实现循环利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油田采出水处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稠油油藏采油井生产,是注汽、焖井、自喷、抽油四个环节的多次循环,使用非注采两用泵,需要在注汽前进行一次修井转注和修井转抽作业,才能正常生产;新疆油田重油公司采油井80%采用管式泵采油,转注、转抽工作量占小修工作量的60%,修井成本年年攀升,而使用注采两用泵的井只需要按照相关操作,直接将柱塞上提或者下放,调好防冲距,就可以挂泵起抽。本项目针对两用泵技术推广因各环节因素影响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的问题,在工作中,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制定了科学推广两用泵的技术管理方案,并对不同区块适用的两用泵选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减少了作业井次和井筒热损失,提高了油井生产时率、节约了成本,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采油工程中,杆式泵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采油工具之一,得到了良好的泵采效果。而抽油装置又是杆式泵的主要装置,为促进其采油效率与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在杆式泵采油过程中加强对其工艺技术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采油过程中发现,封隔器在坐封后由于坐封载荷过大会造成井下管柱和分采泵弯曲,从而导致分采泵无法正常抽吸,石油产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特研究了管柱分层采油技术,设计了新型分采工艺管柱,经试用证明该分采工艺管柱技术能有效控制坐封载荷,解决各层间的干扰,提高油井采油产量。  相似文献   

6.
分层采油技术在纯梁采油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特点和非均质、多油层油藏采用常规的合采工艺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开展了分层采油技术研究,包括直井分层采油、水平井分层采油、侧钻井分层采油,在初步见到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改进。制发出分采合抽泵、分采混抽装置,取得了一定的矿场试验效果,通过分采新工艺的应用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有效的解决了多套层系的层间、层内矛盾,对剩余油藏的挖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永 《广州化工》2013,(23):140-141,148
针对油田开发后期,油水关系进一步复杂,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配套形成了不动管柱换层采油、分采泵分层同采等分采新技术。形成了针对层间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及频繁换层油井的不动管柱换层采油技术,实现任意反复换层开采;针对多轮次卡封失效、大跨距卡封、小直径卡封等疑难井卡封分采技术,可提高卡封有效期;针对单层开采经济效益差,管理困难井的分采泵分层同采技术实现非均质油藏多层合采。通过2011年分公司立项开展了分层采油新技术研究配套及推广工作,在胜利油田12个采油厂、油公司现场283口井的推广应用,证明了分层采油新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地层原油从井底流到井口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热交换,原油温度不断降低,精确预测有杆泵采油井井筒流体温度分布是进行井筒流体摩阻计算、抽油杆柱力学分析和有杆泵采油系统设计的基础。井筒内流体温度分布受油井产量、井深、地温梯度、生产时间、井身结构、总传热系数、动液面深度等影响,有杆泵采油井存在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井筒传热方式,文章综合考虑环空内流体辐射传热、环空内流体对流传热、油管内流体强制对流传热和井筒接触热阻等影响,建立了井筒总传热系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有杆泵采油井井筒温度分布预测方法,为有杆泵采油井采油工艺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油田采油的主要方式包含电泵采油,电泵采油是目前石油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采油方式。在地质条件、井身结构、井下的工具,生产管理等方面对于电泵的正常生产和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艺技术,对电泵井的生产和效率进行提升,并减少躺井,延长电泵井的检泵周期,让石油生产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有杆泵抽油机采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常规人工举升的采油方式,在油田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抽油机井是一种有杆泵机械采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机械故障,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等,抽油机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故障使载荷不均匀。能够及时发现、分析、诊断、处理抽油机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故障,将产量影响降到最小,降低材料消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油田采油工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采油工程中,采出水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影响采油工程发展的关键内容,因此,油田企业需要加强对采出水施工技术的研究,以期促进采出水处理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水基液压双作用无杆泵是一种全液压石油开采装置,是采用以液压技术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石油开采机械系统,是能够取代耗能大、效率低的游梁式抽油机与加热系统的新型采油设备。水基液压双作用无杆泵是国内、国际采油技术的创新,它能将液压采油泵,动力液伴热、地面液压站等合理的组合,同时,又具备了其它采油设备的特点,如水力活塞泵、螺杆泵、垂直电机采油技术等设备的特点,为稠油、高凝油的开采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石油工程是对地下储藏原油的综合开采生产,采出原油经加工处理后供应给企业使用。长期以来采油业均面临着严重的耗损问题,原油采出后未及时处理而增加了液体油的耗损量。为了避免原油开发中出现耗损高、浪费多、效率低等问题,创建高科技石油生产模式是行业的必然趋势,应推动采油系统的多元化发展。本次分析了石油工程作业的主要内容,以信息科技为技术保障,提出了信息化采油系统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于常规连续气举采油而言,由于注气压力和工作阀以下的液柱压力直接作用在油层上,导致生产压差降低等,影响气举井的产量。为弥补常规连续气举采油过程中工艺的不足,本文通过对气举负压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描述,介绍了一种负压泵连续气举采油技术,该技术是把连续气举与气举负压泵工作特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气举装置和负压泵的优势,通过地面试验优选出气举负压泵的最佳生产参数,使得该项技术能明显提高油井的举升效率和产量,为人工举升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油生产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采油方式、采油速度、抽汲参数、总表皮系数、系统效率和泵效等,其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造成采油生产状况评价特殊性的基础。采油生产状况评价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生产建设角度、节能投资角度和水平井开发角度,因此需全面、科学、综合的选取单因素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于此,从采油角度、采油作业角度、水平井开发角度设计采油生产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论证分析了油井利用率、措施有效率和吨油成本等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一厂目前主要的机采工艺是抽油机和潜油电泵,该机采工艺存在频繁检泵、修井次数多等问题。水力喷射泵采油工艺的特点就是液力起下、检泵无需修井,文章从调研双管平行管柱水力喷射泵最新技术入手,研究了水力喷射泵采油工艺在塔河采油一厂的适用可行性,认为该工艺基本满足塔河采油一厂目前的生产技术要求,可以大大降低检泵、修井等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煤层气井排采仍主要沿用油田开发的有杆泵采油系统,使用游梁式抽油机作为地面驱动设备。在实际生产中,抽油机过载停机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抽油机力学条件上分析抽油机过载现象原因,推导煤层气排采井抽油机载荷、扭矩数学式,论证载荷与扭矩的影响因素,进而依据影响因素提出减少过载停机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将措施在排采现场实施,显著减少了抽油机过载状况,取得明显效果,改善抽油机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油田大多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油井采出液中含水率不断升高,采油成本逐年上升,开展深入挖潜、节能降耗是油田降低采油成本的重要手段。为此,对油田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有杆抽油系统的能耗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节能型电机、改善抽油机结构和平衡方式、采用节能监控装置等措施,提高机采系统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葡萄花油田的长期采油开发,受地质原因和机械采油井的影响,其原油产量开始逐年降低,其中机械采油井的泵效已经影响到油田生产,本文以分析机械采油井泵效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引入提高葡萄花油田泵效的方法和工艺,提高葡萄花油田产量,为油田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郭占林 《辽宁化工》2020,49(3):284-286
在高气油比油井中,套压的大小对油井采油速度、生产压差、泵效等各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就套压的大小对泵效的影响从气锁形成到井筒压力变化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部分常见的防气措施及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